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95后、一作、Nature

2023/9/11 8:49:44  阅读:57 发布者:

北京时间9623时,厦门大学廖洪钢教授、孙世刚院士团队,与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院士团队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徐桂良、Khalil Amine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Visualizing Interfacial Collective Reaction Behaviour of Li-S Batteries”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期,Nature还以Research Briefing形式对该成果进行了科普性报道。

该项成果基于自主研发建立的高时空分辨电化学原位液相透射电子显微系统(EC-TEM),对锂硫电池界面反应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发现了锂硫电池电荷储存聚集反应新机制。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326-8

这项成果发现了锂硫电池全新的界面反应过程。不同于传统GCS模型所涉及的单个分子的扩散、吸附和转化等过程,锂硫电池电荷储存聚集反应新机制从原子/分子尺度揭示了金属活性中心与LiPSs之间的长程相互作用、LiPSs聚集体的形态、集体电荷储存和Li2S瞬时结晶等过程。未来,基于电荷储存聚集反应新机制将从全新角度推进锂硫电池电极材料和体系的设计和研发,促进高比能、高功率、快充锂硫电池的发展。这一在锂硫电池体系中观察到的集体电子转移反应行为最近也在其他电化学体系中观察到。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周诗远(南强优博计划),以及北京化工大学的施杰博士。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工纳微尺度过程强化”基础科学中心和基金项目的支持(项目批准号:2228810222021001U22A203963210121721991151219115091934303),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720220009)的资助,同时得到了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和嘉庚创新实验室的支持。

周诗远博士

周诗远,男,汉族,19971月生,中共党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湖北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期间,以独立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SCI论文4篇,合作发表 SCI 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会议论文(摘要)和中文论文共3篇;获国家(际)级荣誉8项,省部级11项。2018年保送至厦门大学化学工程系硕博连读(综合考核成绩90.6分,排名第一,1/24),师从孙世刚院士。2020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共10人,排名第一)。

转自:“科研城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