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摄影与数字艺术论坛线上预告| “在场”到“虚拟场”

2023/9/7 14:33:52  阅读:70 发布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

“摄影与数字艺术论坛”

14

“在场”到“虚拟场”

01

虚拟影像“奇观性”带来的主体之思

——

以国产非遗纪录片为例

主讲人

丁艳华

丁艳华,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副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及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视频艺术委员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影像创作、影像技术与美学。出版专著《虚拟影像艺术形态研究》《惊鸿照影---唯美古风人像摄影》《遇见摄影艺术》;出版译著《摄影实验:52个任务清单》《互动叙述与跨媒体叙事:沉浸式故事创作》;在《当代电影》《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篇;曾执导VR非遗纪录片《傩神》。

内容简介

虚拟影像技术技术参与国产非遗纪录片创作,其背后隐含的实则是以“数字+人文(非遗)”对非遗实施保护与传播的逻辑。这种技术与文化组合体如需进行理论研究,将要遵循科学观和文化观并置的规则,不仅仅一味追捧新技术赋能优势,还应注重技术对于文化艺术影响的内在张力,包括理性、情感、伦理等方面。虚拟技术影像生产具有制造视觉奇观的能力,因此也要及时认清数字技术过多参与艺术创作,会带来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异化。警惕技术在艺术中过度泛化会降低人的情感、意志、价值等能动性的作用。国产非遗纪录片是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一种典型文化,能够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二者关系的和谐性,因此,本次学术分享将围绕虚拟技术与艺术、文化关系等诸多层面进行讨论,去分析国产非遗纪录片创作当中遭遇的问题:艺术主体性在追求“奇观”中如何保留与彰显。

02

“想象力消费”视阈下影像真实感研究

(以幻想类电影为例)

主讲人

朱海澎

朱海澎,博士,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产业、影像技术。

内容简介

数字技术推动电影的媒介本体由物质现实的复原转向模型生成的拟真,解放了创作者的想象力,释放了观众想象力消费的空间,而影像真实感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本次研究分享主要结合《流浪地球》《封神》等优秀国产电影创作,对研究中国科幻、奇幻等高概念电影中影像真实感等营造等问题进行研究。

主讲人

吴江

吴江,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师、讲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西方哲学。

内容简介

媒介的透明性要求媒介自身完成去物化。这种去物化以媒介分化为媒介物与媒介位为基础,需经历嬗变媒介、神迹媒介等9种形态,涉及主体、媒介与世界之间的三种符号排列以及包括困惑者的媒介、觉醒者的媒介和自由者的媒介在内的三个环节。这种去物化无法由单纯再现世界的媒介本身完成,而需依靠人工智能艺术、基于研究的艺术、讲演艺术、互动艺术等艺术形式来完成;在这个意义上,媒介的去物化理论同时是一种艺术类型学。

主讲人

李鹏飞

李鹏飞,博士,暨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逆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文化部青年双创入库人才;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广州市政府动漫专项扶持计划评审专家。研究方向:虚拟现实应用研究、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VR游戏。在研课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心流体验模式中传播中华文化的VR国风游戏创意研究》22YJA760040;主持中国侨联课题《数字化赋能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研究》22BZQK233;主持广州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场景传播理论下岭南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对策研究---打造岭南文化IP虚拟文化空间的多维传播策略》2023GZGJ286

内容简介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对未来艺术媒介发展的影响,以及当下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探讨。

05

主持人

刘晓光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06

主办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

承办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

时间

202398日(星期五)14:00-17:30

地点

腾讯会议  298 501 403

直播

识别二维码预约直播

来源:中国摄影家杂志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