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系列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21年版)——第二章“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全面推进马克思主”思考题第5题
Ø为什么说《资本论》使唯物史观由假说变成了科学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因为,它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使唯物史观得到了充分而严格的验证。因此,列宁得出一个极为重要的科学结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事实上,唯物史观的确立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了经典表述,并指出这是他从研究经济学中得出并一经得出就用以指导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结论。这就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资本论》正是以上述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证明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深刻揭示出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劳动过程的分析,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研究劳动过程,分析物质生产并阐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这本身就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极为重要的理论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十分重视对劳动过程的具体分析,而且由此进一步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力范畴的内涵。他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诸要素的有机结合,就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些因素的不断改进和共同作用使得社会劳动生产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劳动资料具有决定性意义,“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劳动过程的诸要素在劳动生产中是以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的方式首先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任何劳动生产都是和一定的所有制形式相联系的,“在任何财产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谈不到任何生产,因此也就谈不到任何社会”。这说明,生产力必定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实现的。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形成的客观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基本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深刻阐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同其他一切社会一样都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通过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具体验证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资本论》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深入揭示了这一历史过程。在封建社会内部,由于商品生产两极化的内在规律,造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所谓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互分离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可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的本性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被用来扩大再生产,而资本家的竞争,又加剧了资本的集中,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必然是社会化大生产。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为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与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矛盾的不断加剧,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裂,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2.科学论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具体分析,科学地验证了唯物史观关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状况的规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本论》“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它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有它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它的生产关系所固有的阶级对抗的实际社会表现,有维护资本家阶级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上层建筑,有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之类的思想,有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依赖关系。例如宗教,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中的内部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的关系是很狭隘的。这种关系的狭隘性就观念地反映在自然宗教和民间宗教中。而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做商品,从而当做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做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对于这种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形式”。道德也是如此。资产阶级一方面提倡所谓的天赋人权,鼓吹自由、平等、博爱,即对抽象人的崇拜,另一方面实际信奉的却是最粗俗的拜物教和最卑劣的个人主义。他们鼓吹的“勤劳”“节欲”的美德,只是针对劳动者的,充分暴露出资产阶级道德的伪善。马克思认为,这是由资本无限制攫取剩余价值的本性所决定的,因为从总的方面来说,“这也并不取决于个别资本家的善意或恶意。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时,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它们的法权关系,指出资产阶级标榜的权利平等和公平,不过是商品生产关系的抽象表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品的所有者必须按照价值尺度进行自由交换,才能使产品成为商品。“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已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资本主义的法权关系只是其生产关系的政治外壳和表现形式而已。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也对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权力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进行着重研究。他指出,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如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国家权力对资本剥夺劳动者劳动资料的所有权起了巨大的作用,国家通过有组织的社会暴力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如英国的圈地运动迫使大批农民丧失生产资料,并使他们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这就是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暴力和法律的强制所造成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经确立,国家权力和法律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就十分显著和重要。如“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规定’工资,即把工资强制地限制在有利于赚钱的界限内,为了延长工作日并使工人本身处于正常程度的从属状态,就需要并运用国家权力”。这是所谓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充分表明,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和法律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其服务的。
3.论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拜物教等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思想意识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的分析,科学地验证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和资本起着支配和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们将商品看成仿佛具有自己的生命并支配着人的神秘物而加以崇拜,就像宗教对神的崇拜一样。马克思将这种意识称为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深刻揭示出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
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就是说,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就是,它把人们自身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物的性质,把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处于他们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可见,商品拜物教这种社会意识实际上是对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关系的一种颠倒和歪曲的反映。这样,马克思就深刻地说明,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即使是像商品拜物教这种从颠倒、虚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观念也不过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社会存在的反映。
4.论证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
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必然会被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的基础上,马克思不仅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而目还深入揭示人类历中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为创作《资本论》而写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用人的发展状况以及和其相对应的社会发展形式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趋势的思想。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
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这一理论是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发展状况为侧重点来阐述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趋势及其规律的。他把人的发展状况看作是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状况的一个侧面,力求通过对人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特别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状况的分析来全面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其规律。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第一大社会形式中,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十分贫乏,只存在以自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始共同体。随着分工和交换的出现,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共同体逐渐为地域共同体(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农业公社和城市公社)所取代。对地域共同体的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予了十分明确的阐述:“人都是互相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分工和交换逐渐扩大,导致共同体内部私有制的发展,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的天然统一开始被破坏,商品经济逐渐取代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最直接、最主要的后果,就是造成人的孤立化和人对物的依赖性,造成原始共同体的瓦解。
在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第二大社会形式中,人的发展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马克思指出,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货币对人统治的社会,即个人全面依赖于物的社会。特别是在典型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式中,生产的目的不是创造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创造交换价值。这种生产方式造成原始共同体中的那种人的依赖关系彻底解体,并以此作为自己发展的基本前提。人不再直接地依赖别人或者依赖某种共同体,而是依赖于物,依赖于商品和货币,这样,“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式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显示出人的本质性力量,人不再是自然必然性的奴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显示出人相对于自然的独立性;同时也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和全面的能力体系。但这种人的独立性是不完全的,此时所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和全面的能力体系也是有局限性的,都是建立在人对物的依赖性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认为,在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第三大社会形式中,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必然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从而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其基本特征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种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正是社会化的商品生产赋予劳动以科学的性质,造就人自身能力和个人关系得以普遍和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从而为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创造了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的前提和可能。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三大形式的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内容,他在考察三大社会形态演进的过程中始终把下述序列看作是同步的过程:在人的发展形态上是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全面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形式上是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产品经济;在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上是从自然共同体到经济政治共同体,再到自由人联合体,这是一个由必然到自由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的过程。这样,马克思不仅全方位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其规律,而且也为深入考察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不仅以人的发展状况为着眼点考察了相应的社会形式的发展,而且更加着重对以生产关系或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的分析考察。马克思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在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了经典表述后明确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贯穿始终的基本观点。在这一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指导下,马克思深入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内在的矛盾的运动发展,论证了其必然灭亡并被未来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注:根据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版)、马工程系列教材、马理论C刊发文、原著原文、官方权威网站内容等整理,有删减,仅供参考,不作为答题标准答案。
转自:“马理论学术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