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加坡历史教育旨在发展学生对人类过去经历的鉴赏能力、对历史知识本质的批判性意识,以及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能力,旨在培养历史学习者应具备的7种品质。了解新加坡多样的历史探究活动及目标、学习成果,分析其运作程序,对我国的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 历史教学大纲 历史探究 历史教学
在培养21世纪素养的要求之下,新加坡历史教学鼓励学生“在历史探究中引起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从而建立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并且强调从初中到大学预备阶段的历史教学,皆旨在培养学生推断力、探究意识、辨识力、平衡感、见识力、同理心、条理性等7种品质。在此历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新加坡历史教学大纲及教科书围绕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了诸多历史探究活动。
一、教学大纲中的历史探究分析
新加坡初、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都极重视历史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历史探究教学法的运用。首先,在对历史“教学目标”的具体规定中,初中阶段明确提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历史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参与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高中“A”水准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历史理解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审视历史问题与事件的多种探究手段和解释方法、鉴别历史资料的本质与种类等方式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其次,在制订预期“学习成果”的“技能”要求部分,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多种媒介多渠道获取材料,并对史料信息加以解释,以此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技能,展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能“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不同要求”“根据引导选择相关资料信息,解决所探究的问题”。
教学大纲对历史探究教学法的重视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大纲的教学方法建议及具体教学实践中均有体现。新加坡的历史探究法是一个有关探究历史问题的循环过程,以“提出指导性的历史问题”为开端,接着是“查找和分析史料”以建立历史证据,基于此进行评估、推理论证,尝试“建构合理的历史解释”,最终给予批判性回应,“检验历史解释”。
在初中阶段,大纲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基于史料的探究活动以及表达其成果的活动”,具体的运作参见表1。表1中的探究方法及过程详述,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有效围绕着学生的理解而进行,旨在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表1 探究方法详述
探究阶段 | 历史学习者的素养 | 目的 |
1.提出指导性的历史问题 | 探究意识 | 探究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开头。教师可参考以下步骤:1.引起学生兴趣;2.确定要回答的问题,如一个大问题及其小问题;3.计划探究过程;4.描述结果 |
2.鉴别和选取相关史料 | 辨识力、平衡感 | 学生要确定史料中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哪些需要谨慎处理(教师的示范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
3.评估史料,构建历史解释 | 辨识力、条理性、平衡感、推断力、见识力 | 学生能在研究史料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并通过反思、讨论以及教师的帮助,建构对探究问题的解释 |
4.检验或呈现历史解释 | 平衡感、推断力、见识力 | 学生能表达获得的重视与理解 |
在高中阶段,大纲主张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是学习者积极构建知识而非被动获取知识的过程”理念的指导下,强调通过探究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历史理解,进一步发展其历史思维能力。总的来说,高中阶段对历史探究的重视程度与初中一致,且不同水平层次的课程标准皆涉及历史探究。同时,高中阶段还尤其重视教师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承担“促进并与学生合作的角色”,而学生则是“知识的生产者、探索者、批判性思考者和主要记录者”,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探究活动
为达成培养目标,新加坡历史教学大纲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在历史教科书的设计与开发部分极为关注“基于探究法的使用以及历史内容的理解”。基于此,历史教科书的每个单元和章节都为学生设计了理解探究性问题、历史调查研究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探究活动。
探究性问题构成了新加坡历史教学大纲内容的主体部分,并准确落实在了教科书上。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由4个探究性问题构成,分别为“新加坡的历史有多久”,对应第一单元主题“追溯新加坡的起源”;“每个生活在殖民地新加坡人的情况都是一样的吗”,对应第二单元主题“殖民地新加坡的生活”;“新加坡是一个‘偶然’形成的国家吗”,对应第三单元主题“走向独立”;“生活是怎么改变的”,对应第四单元的主题“新加坡的第一个10年(1965~1975)”。在这4个探究性问题的引领下,新加坡中学一、二年级学生要学习核心知识,理解历史概念,掌握相应的历史技能,综合运用多种条件解决探究性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其能力与素养。
例如,在第一单元第一章“新加坡早期的历史知识是如何构建的”部分,学生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如下:什么是历史?历史与历史学家在构建过去知识中的作用?历史学家如何构建过去的历史?学生在学习以上三个核心知识时,需要理解几个历史概念,如年代、史料。而要理解年代,学生则要掌握读时间轴的技能;要理解史料,学生则要基于材料的问题,从史料中提取出解答探究性问题的关键信息的技能。同时,教科书还在“理解探究性问题”板块,用不同颜色印刷探究性问题中的关键词或术语,借此分解探究性问题,以获得该问题所关注的内容、时间框架、历史概念和历史技能。正是在这样环环相扣的历史探究过程及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得以逐步提高。高中阶段的探究性问题运作程序和初中阶段基本一致,而核心知识、历史概念和历史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则是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如提出了“叙事”“时序”“神入”“证据”等基本历史概念和“原因和影响”“变化和连续”“多样性差异”“意义”等特定历史概念,旨在帮助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本质形成更充分的认识,为学生理解过去和建构历史叙事提供框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调查研究项目是历史探究的一种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历史问题。分析新加坡历史教学大纲中有关历史调查研究的描述和方案设计,可总结出该项目的特点。1.历史调查研究的实地考察计划和方案具有翔实性、可操作性。在“初中历史新大纲实施建议”部分,对历史调查研究活动的时间安排、人力支持、人员配置等方面皆有相应的活动方案和操作建议,以确保考察活动的顺利进行。2.在进行历史调查研究时,教师与教育协作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到人。教学大纲中有专门给教师和教育协作人员实际可行的活动建议,在教学支持、课堂管理、资源开发、监督学生等环节皆有方法性指导,并一一列举了教育协作人员在教室、野外调查、学校活动等不同场所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学生的历史调查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3.历史调查研究由学生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保证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新加坡学生每学年都需要完成多次历史调查研究任务,每个小组成员数不超过6人。4.重视历史调查研究过程和结果评价,评价细则翔实明确。新加坡的历史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将学生的历史调查研究纳入到了综合考试成绩中,在一学年的总成绩中占30%,且有明晰的评价方案细则,见表2。
表2 历史调查评价参考方案细则
评价 | 内容 | 提交成果 | 分数 |
历史调查研究 | 过程 | 个人贡献,包括个人研究(4分)、个人分析(6分) | 20分 |
小组贡献,包括小组对历史调查研究问题的理解(4分)、小组研究(6分) |
成果 | 小组成果 | 10分 |
总计 | 30分 |
三、对我国历史教学的启示
新加坡的历史探究理念贯穿于初、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师教学实践中,其历史探究教学法和以历史探究为中心的探究性问题、历史调查研究等学生活动,对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教与学均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
首先,历史探究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对如何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有一定的启示。四步历史探究教学法,即“提出指导性的历史问题→鉴别和选取相关史料→评估史料,构建历史解释→检验或呈现历史解释”,与我国历史课堂教学比较契合,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以运用。例如,要讲透2018年上海市高考历史第16题,采用四步历史探究法加深学生的历史理解,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是关键。该题为:创建初期的寒伧的“法国区”(法租界)今天已经成为这个巨大的上海地区中心的一个繁华市区……完成这样的业绩花了多少时间呢?还不到80年。我们有权利引以自豪。该作者的身份是( )。
A.民国官员 B.朝鲜旅行者
C.华界市民 D.西方殖民者
从设问来看,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探究及历史理解能力,即探究作者身份、理解该材料的语气及背后的意图。学生在有限的做题时间内,要理解作者身份,就要紧扣材料,结合材料关键词背后的时代背景、语调语气、个人态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这个时候,运用四步历史探究法,更能让学生加深历史理解,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
1.提出的历史问题。要突破该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材料中的“法租界”“业绩”“80年”“引以自豪”等关键词进行解读。从“法租界”“业绩”“自豪”等词初步可以判断,这段话是“外来者”所写,言语之间满满是在上海成功“创业”的自豪感,因此涉及“本国视角”的选项A和C可以排除。而要探究作者“引以自豪”背后的创作时间、创作者目的(意图)及具体的身份,就要结合所学知识及更多元的材料、思考视角进一步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探究作者身份,教师可以进一步出示该材料的前半段作为辅助。
2.选取相关史料。法国人梅朋、傅立德合著的《上海法租界史》一书在“告读者”中写道:“尽管这部著作是如此不完善,但至少有一点好处,使读者知道我们国家在这一小块土地上的惊人努力。当第一个法国人来这里居住时,它还是一个布满了沼泽地的荒僻的地方。创建初期的寒伧的‘法国区’(法租界)今天已经成为这个巨大的上海地区中心的一个繁华市区,它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完成这样的业绩花了多少时间呢?还不到80年。我们有权利引以自豪。”教师可通过以下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解读材料:(1)该书出版的主旨(意图)是什么?大约是在什么时候出版的?(2)“自己的独立生活”反映了什么?作者话语中流露出怎样的心态?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构建起自己的历史解释。
3.构建历史解释。学生结合材料“使读者知道我们国家在这一小块土地上的惊人努力”可知,该作者的创作主旨(意图):让人们了解上海的法租界;从“第一个法国人来这里居住”“法租界”“独立的生活”等可推测材料中所叙述的是法国进入中国通商口岸、获得在华特权的史实。结合所学基础知识,英、法等列强获得在华特权始于《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中的相关内容,这些条约是19世纪40年代签订的,而该书出版则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法国在华“不到80年”所完成的“令人惊叹”的“业绩”,因此出版时间大概是19世纪40年代再往后推80年,应该是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作者在话语间流露出的是对殖民者在华“业绩”的宣扬和自得心态。通过以上探究、分析可知,作者是站在外来殖民者的立场,而朝鲜当时是被殖民对象,不可能有这样的心态,因而排除C选项。因此,其身份最可能为西方殖民者,答案应选D选项。
4.检验历史解释。学生通过以上分析并再次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40年代,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国门,获得了诸多在华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最早的通商口岸到国都北京,一些地区被迫划为殖民国的“租界”“使馆区”,沦为“国中之国”。其中,上海是近代“租界”的一个典型缩影,见证了中国近代的沧桑巨变。因此,选D选项是较为合理的。
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调查研究项目,其活动考察计划、分工明细、评价参考方案值得进行本土化实践,用于学生的历史研学之旅或历史调查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研学旅行等学生学术活动,但还存在着只重视形式不重视评价、学生合作不理想等问题。希望新加坡历史调查研究项目的方案设计、评价细则等,能够引起我们对学生历史研学活动的进一步思考与实践,真正做出“研”与“学”一致的特色历史活动。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张汉林.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2年4A刊,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黄柳)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