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干旱区遥感科学与技术 ,作者干旱区遥感团队
01
导读
新疆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丁建丽教授团队硕士生王颖慧在《生态学报》发表了题为“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基于强度分析模型”的研究论文。本研究在强度分析中引入改进后的土地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研究伊犁河流域(中国部分)1980—2015年LUCC、景观格局和ESV的变化情况;同时,探究LUCC、景观格局与ESV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伊犁河流域未来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原文链接:(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https://www.ecologica.cn/html/2022/8/stxb202011202980.htm
引用:王颖慧,丁建丽,李晓航,张钧泳,马国林.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基于强度分析模型.生态学报,2022,42( 8) : 3106-3118.
02
摘要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和景观格局的改变会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产生影响,但大多数对LUCC的分析方法都缺乏对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转换过程的深入信息挖掘。因此,利用强度分析模型在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时间间隔、地物类型、转换)上系统地,定量地分析新疆伊犁河流域198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时空分布的动态特征,同时对流域景观格局的演变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研究,探讨ESV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2)在1980—2015年期间,流域内景观格局斑块聚集性减弱、破碎化加剧、景观多样性增加、各地类景观均衡化发展,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0.49亿元,其中水域和林地占流域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47.94%。(3)伊犁河流域优势景观斑块面积的增加、形状多样化、各斑块聚集化发展会促使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ESV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通过系统地分析多个层次下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其的响应关系,可以对流域的生态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数据基础和工作参考。
03
结果
表1 数学符号注释
图1 土地利用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
表2 伊犁州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元 hm-2 a-1)
图2 1980—2015年伊犁河流域时间间隔层次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图3 1980—2015年伊犁河流域地物类型层次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图4 1980—2015年伊犁河流域转移层次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交叉列联表—地类面积增加
图5 1980—2015年伊犁河流域转移层次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交叉列联表—地类面积减少
图6 1980—2015年伊犁河流域景观水平景观指数变化
图7 1980—2015年伊犁河流域景观类型水平景观指数变化
图8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线性关系
04
结论
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系统性地递进式分析了1980—2015年间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模式,较为清晰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层次上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1)伊犁河流域3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先增强后逐渐减弱,其中耕地、水域和城镇建设用地出现稳定性增长的趋势。在转移层次强度分析方面,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展现出稳定地倾向性转换模式,草地和水域、城镇建设用地展现出稳定地避免性转换模式。
(2)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景观格局在研究期间斑块聚集性减弱,破碎化加剧,景观多样性有所增加,各地类景观均衡化发展。1980—2015年,伊犁河流域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0.49亿元,其中水域和林地是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地类,共占流域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47.94%。
(3)伊犁河流域优势景观斑块面积的增加、形状多样化、各斑块聚集化发展会促使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ESV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0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颖慧,2022届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干旱区生态遥感研究
通讯作者 :丁建丽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目前主要从事智能空间信息技术、干旱区地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转自:“生态遥感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