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一区TOP!探索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年代际变化

2023/8/31 14:33:16  阅读:88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干旱区遥感科学与技术 ,作者干旱区遥感团队

01

导读

 新疆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丁建丽教授团队张子鹏副教授在《CATENA》发表了题为“Exploring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China”的研究论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 a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结合不同时期的土壤样本,构建SOC的时空预测模型;( b )利用时空预测模型绘制1980s1990s2000s2010s四个时期0-20 cm0-100 cm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图;( c )探究气候驱动因子(即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对两个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d )分析整个国家尺度及各子区域土壤有机碳的年代际变化率。

Highlights:

1)构建了一个(SOC)土壤有机碳的时空预测框架;

2)将中国SOC的年代际地图更新到2010s

3)气候因素对SOC变化的影响存在特点尺度和位置的差异;

4)从1980s-2010s,在国家尺度上SOC存在碳汇作用。

原文链接:(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DOI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3.107242

PDF下载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

S0341816223003338

引用:Zhang, Z., Ding, J., Zhu, C., Wang, J., Li, X., Ge, X., Han, L., Chen, X., & Wang, J. (2023). Exploring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China. Catena, 230, 107242.

02

摘要

  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变化在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1980s2010s中国SOC变异的年代间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因素仍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个结合时空预测模型的建模框架。在这个模型中,对不同时期的土壤样本进行了组合,得到了三个模型,并有选择地将它们的预测结果结合起来,得到了不同SOC的年代际地图。共有8473个来自三个时期(1980s2000s2010s)的土壤样本被用于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0-20cm处的SOC预测精度优于土壤深度1mSOC预测精度,预测的空间与以往研究具有相似格局。对1990s的预测表现出相对较高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天山和中国东北地区。单和双的气候因素都对SOC有特定尺度和位置的影响。双气候因素对两个土层的SOC变化影响达到65%以上。此外,华北和东北地区的SOC表现出年代际下降的趋势。从1980s-2010s,中国土壤在全国范围内发挥着碳汇的作用,SOC0-20cm)从30.40 Pg增加到33.97 PgSOC0-100cm)从79.29 Pg增加到82.26 Pg。总的来说,本研究的结果为优化碳循环模型提供了可靠的基线数据,并指导未来的碳封存政策。

03

结果

3 不同时期土壤表层0 - 20 cm ( a-c )0 - 100 cm ( d-f )土壤有机碳( kg C m - 2)的频率分布图。

2 不同建模策略的SOC预测结果( kg C m - 2)及其95 %置信区间( 95 % CI )

4 SOC实测值和估算值( kg C m - 2)的散点图用来评估不同建模策略的平均模型性能。其中,灰色虚线表示11线。红色和蓝色线分别表示模型在建模和验证集的拟合程度。黑色虚线表示所有样本(包括建模和验证数据集)的预测精度。

5 1980s ( a )1990s ( b )2000s ( c )2010s ( d )表层0 - 20 cm ( SOC020 )土壤有机碳( kg C m - 2)的空间分布。每个子图的左下方插图表示不同SOC水平下的面积比。

6  1980s( a )1990s( b )2000s( c )2010s( d )表层0 - 100 cm ( SOC0100 )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 kg C m - 2)。每个子图的左下方插图表示不同SOC水平下的面积比。

7 1980s( a )1990s( b )2000s( c )2010s( d )表层0 - 20 cm ( SOC020 )土壤有机碳( kg C m - 2)估计值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量化为每个像元的随机森林( Random ForestRF )模型模拟的标准差。每个子图的左下方插图表示不同SOC020std水平下的面积占比。

8  1980s( a )1990s( b )2000s( c )2010s( d )表层0 - 100 cm ( SOC0100 )土壤有机碳( kg C m - 2)估算值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量化为每个像元的随机森林( Random ForestRF )模型模拟的标准差。每个子图的左下方插图表示不同SOC0100std水平下的面积比。

9 中国土壤有机碳年代际变化的气候驱动因素。( a-j )显示了9个子区域和整体中国0 - 20 cm ( SOC020 ,用蓝色柱形表示)0 - 100 cm ( SOC0100 ,用红色柱形表示)土壤有机碳动态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PTS分别表示降水、温度和太阳辐射。PTS的组合表示双气候因素对SOC动态的影响。

10 9个子区域和整体中国的SOC年代际变率。中间插图显示了中国的地理区划。

04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1980s-2010s四个时期SOC的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因素,这些特征以前并不清楚。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时空预测策略对SOC的估计是可靠的,所产生的SOC空间分布在四个时期内是相似的。表层0-20cm的预测精度优于0-100 cm。与其他三个时期相比,1990s的预测不确定性相对较高,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天山山脉和中国东北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气候驱动因素分析表明,在这两个图层,双气候驱动因素的影响是关键,并以>65%的影响面积控制土壤SOC动态。其中,温度和太阳辐射的组合对SOC的变化影响最大,特别是在中国北部、西北部和南部。这项研究发现,中国的土壤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碳汇。在过去40年中,SOC02030.40 Pg增加到33.97 PgSOC010079.29 Pg增加到82.26 Pg。然而,在华北和东北地区观察到SOC的年代间下降。本研究提出的结果将指导与“双碳”计划有关的政策制定。

0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子鹏,副教授,新疆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青年教师,主要从事干旱区土壤有机碳模型模拟研究。E-mail: zp_zhang@xju.edu.cn

通讯作者 :丁建丽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目前主要从事智能空间信息技术、干旱区地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

转自:“生态遥感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