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3中国力量丨葛均波院士团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治疗,DKo对边支的保护作用优于JBT
2023/8/31 10:34:47 阅读:85 发布者:
即使在拘禁球囊技术(JBT)时代,边支(SB)闭塞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中仍然具有挑战性。此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介绍了一种保护SB的新方法,称为支架外双重对吻扩张(DKo,如图1A所示)。
DKo的关键点是延长保护期。在用球囊进行充分预处理后,DKo开始同时对支架和SB球囊(尺寸略小于参考血管直径)进行扩张(10-16atm)。根据分叉核心的主分支(MB)尺寸,球囊再次扩张并与后扩张球囊对吻(高达16-20atm)。取出SB球囊后,根据MV大小使用另一个短的非顺应性球囊进行近端优化(高达16-22atm),严格控制范围不超过分叉。
在8月25日-28日举行的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3)上,葛均波院士团队发表于会上的一篇研究在大样本分叉病变中证实了DKo比JBT更能保护SB。医谱学术特此报道,供临床医生参考。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纳入了875名连续接受分叉部PCI的患者,分为DKo组(n=209)和JBT组(n=666)。主要终点是取出保护球囊后一过性SB丢失。次要终点包括SB rewiring、最终对吻球囊扩张(FKBI)、SB支架植入、最终SB丢失和围手术期心肌梗死(PMI)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
DKo组仅有1例患者(0.5%)出现一过性SB丢失,而JBT有32例患者(4.8%)出现一过性SB丢失(p<0.005)。
JBT组一过性SB丢失的原因包括:rewiring(n=21)、后扩张(n=8)和严重夹层(n=3)。DKo导致较低的rewiring(0.5% vs. 13.8%,p<0.001)、FKBI (0.5% vs. 7.7%,p<0.001)和PMI (0.5% vs. 2.9%,p=0.045)发生率。
在DKo组中,SB支架植入和最终SB丢失显示出较低的趋势(0% vs. 0.8%, p=0.21;0% vs. 1.2%, p=0.11)。DKo是防止一过性SB丢失的唯一保护因素(优势比=0.08,95% CI:0.01-0.59,p=0.013)。
研究结论
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DKo对SB的保护作用优于JBT。需要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其长期益处。
专家简介
葛均波 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冠心病病人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方面的研究,他对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的研究阐述了假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正常的机制,获九三学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
转自:“医谱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