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6种)
2023/8/30 14:10:57 阅读:67 发布者:
李树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生院院长
面对这套“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我想到这三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经历,有很多深刻的感受。
近五六年来,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点之一,毕业论文抽检比例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被抽检的论文出现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那时我虽然不在研究生院工作,但常为此担忧。2019年5月,我被任命兼研究生院院长后,招生质量、教学培养质量、毕业论文质量,就成为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使我一年四季都没办法轻松。好在院里有一群愿意做事,也能做事、有责任感的人,大家拧成一股绳,从科学建章立制、抓各个环节程序、强化导师和教学指导组职能、把好各个关口入手,小步走、不停步地向前推,逐步把研究生教学工作质量一点点提升起来。令人欣慰的是,2021年和2022年毕业论文抽检,虽然涉及各个一级学科多个专业,但抽检的结果都是合格的。
当然,这套“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的作者,都是我院研究生院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毕业论文是优秀论文。这些论文,经过了答辩委员会的认真讨论和一致推荐,经过了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评审,具有相当的水准。
当我读到这些论文时,一方面为我院能有这样认真治学、有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的同学而高兴;另一方面,我在思考,对于人文和艺术学科,究竟什么样的人最适合从事研究工作?运用怎样的考察方法才能让他们的才能和素质充分显示出来,把不热爱艺术和学术、单单为拿文凭的人鉴别出来,从而把招生工作做到位?究竟怎样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案,才能让他们的天赋和才能充分涌流?究竟怎样的毕业论文和作品,才是我们的目标和标准呢?
这些问题,并不是很容易回答的。为让考生展现出实际水平,从2021年开始,我院在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中加进了“现场写作”一科,此科所占分值不小。同时我们反复向导师组强调,希望老师们认真考察这篇现场写作文章的水平。从实际效果看,不少导师认真阅读了考生的这篇文章,并将其作为招生的重要参考,但也有不少导师还是更看重面对面答辩的印象,没有重视这篇文章,也没有从这样的写作中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水平。
在2022年的招生工作中,刘梦溪先生对报考其博士研究生的一位考生的现场写作文章十分满意,并在整个招生工作结束后建议我们大家看看这篇文章,大家看后一致认为此文逻辑严谨、丝丝入扣且富有文采。可以肯定,这样逻辑思维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学生,经过三年认真修炼和导师指导,毕业论文不会差。
总结这几年抓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我觉得研究生学位教育,关键在招生,重点在培养,把关在答辩,这个系列、过程是一个整体,需要从头盯到尾。那么,研究生学位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从学生来说,为有真才始作学;从老师来说,为有真学始育才!
分卷介绍
朱载堉《乐学新说》整理与研究
著者:王旭
内容简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对朱载堉《乐学新说》的研究,共分五章,作者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归纳出《乐学新说》的六点学术特征;下编是对《乐学新说》的整理与点校,运用古典文献学方法整理文本,查找到原著征引文献50余部,本文注释使用文献70余部。全书结构清晰,阐释严谨细致,既是一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
第三重文本——中国早期电影思想史研究(1896—1937)
著者:史力竹
内容简介:本书就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电影观念与电影思想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探究早期电影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对电影思想演进发展历史的研究,重述中国电影学派在不同时间空间场域的传播和演变。对电影思想以及赖以呈现的典型电影文本、重要电影人、电影公司、电影现象等进行系统探究、分析,对当下中国电影、华语电影的现代性表达具有新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与造境关系研究
著者:邱佳铭
内容简介:在传世的宋代山水画作品中,点景建筑的大量运用开后世山水画之先,无论是其类别、类型之齐全和完备,数量之多等特征,还是笔墨表现技法和形式上的多样性都超越了其他时代,并且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以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为主要切入点,在理论上深入挖掘山水画元素与意境营造的双向关系,这也是尝试窥探传统山水画创作规律的法门之一。
《红楼梦》高潮艺术论
著者:张明明
内容简介:“一回两事”“大旨谈情”,《红楼梦》为何需要制造高潮?知人论世,曹雪芹的际遇如何造就一代奇书?内在的“悲剧精神”如何影响《红楼梦》之结构?本书以《红楼梦》中的“元妃省亲”“宝玉挨打”“祭宗祠开夜宴”“黛死钗嫁”“贾府抄家”六大高潮事件为研究对象,探讨八十回本与一百二十回本中小说的高潮艺术美学之内涵、表征、异同与意义。
变动时代的安身立命:基于黄宾虹的“避地而居”展开的考察
著者:曹新刚
内容简介:“黄宾虹研究”为当下学术界用力甚勤的选题,相关成果较为丰富,作者在接触相关史料的基础上,以“避地而居”为突破口,通过黄宾虹的迁居行为展开画家主体的心理分析及确认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黄宾虹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全书分为他者认同:“知识”的黄宾虹——百年来黄宾虹研究的学术史回顾;“避地而居”——基于黄宾虹北平之行的知识生产;“人的历史”——黄宾虹“避地而居”的心理机制探究;“南返”话语中的“归与不归”——不同语境下黄宾虹“避地而居”的合法性的建构;结语:黄宾虹个案研究的价值与反思等部分,认为黄宾虹作为历史主体是被不断建构的,研究主体在解构以往的历史主体中又重新塑造了历史主体,同时也形塑了研究主体。
1949—1966年中国舞蹈批评话语研究
著者:毛雅琛
内容简介:本书旨在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舞蹈批评话语做深入剖析,通过对大量批评文本的爬梳与细读,尽可能客观地还原该时期舞蹈批评的整体话语风貌,包括其模式化样态、语体特征及政治美学阐释等,期望对这一时期的舞蹈批评话语做整体认知和全面总结。
来源:文化艺术出版社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