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类期刊高影响力论文特征分析与经验启示——以《农林经济管理学报》为例
摘要
文章基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精要数据库2022年发布的高影响力论文数据,以《农林经济管理学报》为例,统计分析其2014—2021年高影响力论文在发表时间分布、作者群体、来源单位、参考文献条目、基金资助等方面的基本特征信息和期刊整体样态。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1年《农林经济管理学报》高影响力论文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这得益于期刊顺应时代发展、精心策划栏目、重视组稿约稿、加强网络首发的四管齐下,从而提升了期刊影响力。
关键词
农业经济类期刊;高影响力;特征分析;《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作者简介
尹琴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学术期刊是我国科研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自信自强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期刊建设发展,相继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提高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和打造高质量学术期刊指明前进方向。各领域、各学科期刊也纷纷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探索出不少成功的办刊经验。基于此,文章选取《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2021年刊发的高影响力论文作为数据源,通过对高影响力论文的基本特征信息和期刊整体样态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内在规律,为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提供参考。
一
数据来源与期刊概述
文章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精要数据库,该数据库2022年收集整理了2011—2022年期刊刊载论文,对单篇论文进行评价,遴选出单刊刊载的高影响力论文。高影响力论文是分别按照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和PCSI指数(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遴选出的学科前1%的论文,即包括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和高PCSI论文。笔者将检索时间设置为2014—2021年,检索条件设置“来源”为“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的前身是创刊于2002年的《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更名为现刊名。自更改刊名后,《农林经济管理学报》聚焦“三农”问题,以打造精品期刊为方向,加快特色栏目建设,在期刊的“专、精、特、新”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在编辑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农林经济管理学报》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AMI来源期刊、RCCSE核心期刊,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多种检索刊物或数据库收录,是学术质量及编校质量双高的期刊。
二
高影响力论文特征分析
高影响力论文是一篇论文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表征,也往往被看作反映该期刊、该学科学术脉络发展的风向标。高影响力论文的质量决定了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深度,高影响力论文的数量决定了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范围。由于高影响力论文通常具有很强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因此文章选取发表时间分布、作者群体、来源单位、参考文献条目、基金资助相关数据作为统计指标,分析高影响力论文的内在特征,发现并总结其共性规律。
(一)发表时间分布
文章统计高影响力论文的发表年份,可以观察期刊高影响力论文出现的时间分布状况。检索结果显示(如表1),《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2021年共有38篇入选高影响力论文,其中高被引论文26篇、高下载论文21篇、高PCSI论文19篇,同时获“高被引、高下载、高PCSI”的论文8篇。
由表1可以看出,2014—2021年《农林经济管理学报》年均刊发高影响力论文约有5篇。从发表时间来看,2014年高影响力论文较多,有6篇,但是随后4年的高影响力论文篇幅均只有3—4篇。究其原因,2014年是《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由综合性大学学报更改为专业型期刊的第一年,也是期刊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年,期刊组稿约稿力度大,稿源质量较好。而后2019年和2020年的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升至最高,均为7篇,同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成为高影响力论文的高频词。这说明2019年以后《农林经济管理学报》在组稿约稿上聚焦国家政策,关注“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和前沿问题。
(二)作者群体
高影响力作者是学术共同体中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群体,也体现知识创新的制高点。因此,学术期刊依据作者群体特征来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助力学术共同体建设和学科长远发展。经统计,《农林经济管理学报》入选的38篇高影响力论文作者的总人数为101人,篇均作者人数约为3人。对论文合著情况的研究是分析学科科研合作特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合著论文是科研合作成果的一种显性体现,合著论文作者所在的科研团队通常比独著论文作者具备更强的前期科研基础和后续科研创新能力。合著论文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论文作者人数为3人的论文最多,共有19篇,占比为50%。由5人合著的论文仅1篇,占总高影响力论文数量的2.63%。这说明,农业经济类期刊领域约有一半的学术论文通过科研合作完成,但是合作规模也并非越大越好,即论文合著作者人数与论文影响力未必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任何一项优秀的科学研究都需要有优秀的科研带头人,而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是该项研究成果的最主要贡献人。为此,文章进一步对高影响力论文的第一作者学历进行分析。从作者学历来看,第一作者学历为博士(含博士生)的论文有32篇,博士以下学历的论文有6篇。从作者职称来看,教授有8篇,副教授有10篇,讲师有3篇,研究员有2篇,助理研究员有2篇。由此可以判断,一是学历为博士或博士生的第一作者是高影响力论文的主要来源,这类作者的科研能力突出,对学科领域研究方向较深入,且此类群体的知识结构新,也勇于创新,具有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二是副教授和教授作为学术创新的重要力量,除了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也会以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因此,此类群体产出的高影响力论文也较多。三是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不少重大或重要科研项目中均有学生的深度参与。
(三)来源单位
文章通过统计高影响力论文的来源单位,发现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为江西农业大学的论文数量位居榜首,共有14篇,占总数的36.84%。这说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学报》对本校学科和师生论文支持力度较大。来源单位排名第二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有3篇论文,来源单位排名第三的是江西财经大学,有2篇论文,其余来源单位基本都是1篇论文。从总体上来看,从事农业经济领域研究的学者的工作单位基本都是农业院校、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尤其是近几年的一流学科发展,为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参考文献条目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论文的质量。《农林经济管理学报》38篇高影响力论文中篇均引参考文献为27条,总体上参考文献条目较多。参考文献条目最少的论文为2017年第6期刊载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江西的分析》,只有9条文献;最多的为2019年第2期的文章《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高达48条参考文献。这说明参考文献条目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也反映部分作者或编辑部对参考文献的重视程度不足,如此可能导致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对研究的深度把握不够。
(五)基金资助
基金资助不仅能提高期刊管理力、学术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还能有效推动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规范发展和国际化发展。《农林经济管理学报》38篇高影响力论文均得到基金资助,说明受基金资助的论文往往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受关注的概率也更大。《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2021年的高影响力论文受基金资助的项目总数为92项,篇均受基金资助2—3项。这说明绝大多数论文受到多个基金资助,也解释了高影响力论文受基金资助数总和(92项)大于高影响力论文数(38项)的原因。从基金类别来看,国家级基金资助论文35篇,省部级基金资助论文34篇,其他类别基金资助论文23篇。由此可看出,对农业经济类期刊而言,高影响力论文基本都由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项目支撑,这两类基金项目能较好地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新方向和新成果,有助于论文和期刊发挥科研引导作用。
三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办刊经验与启示
文章通过统计分析《农林经济管理学报》高影响力论文基本特征信息和期刊整体样态,梳理总结其办刊经验,为期刊发展增添前进动力,以期推动农业经济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一)顺应时代发展
学术期刊发展要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2014年以前,《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是传统的高校综合性学报,面临“全、散、小、弱”的困境。恰逢教育部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学术期刊界也积极开展期刊体制改革,为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由此,《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编辑部重新调整办刊定位,以“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为新刊名,力争把期刊办成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和文献载体,成为在行业有影响、在全国有特色、对农业经济有创新和贡献的学术精品期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中国“三农”议题。基于此,《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明确办刊宗旨,始终紧跟时代命题,密切关注“三农”领域重大决策部署、重大热点问题和重大活动,依托地方区域特色优势,凸显专业学术特色,打造学术精品,塑造期刊品牌形象。
(二)精心策划栏目
近几年,《农林经济管理学报》坚持精品办刊,栏目不断突破创新,除每期固定的“农业经济”“林业经济”两大栏目以外,其他栏目则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例如,为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精心策划并持续开设“乡村振兴”专栏。此专栏聚焦乡村振兴,刊载论文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真知灼见的学术观点,在下载数和引用频次等方面表现突出,大幅提升了《农林经济管理学报》在“三农”学界和期刊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乡村振兴”专栏首期刊载的3篇“乡村振兴”专题论文《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江西的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研究》全部入选高影响力论文。2020年,“乡村振兴”栏目被评为“江西省期刊优秀栏目”和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由于前期栏目策划精准、宣传组稿工作深入扎实,“乡村振兴”栏目吸引了很多农经圈高层次专家学者和年轻“三农”学者的来稿,由此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
(三)重视组稿约稿
第一,明确组稿方向。组稿约稿是期刊业务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期刊组稿约稿过程中,编辑需要确定组稿方向。编辑在组稿前需要做大量的前期调研,充分掌握最新研究高频词,再确定最有价值的选题视角。《农林经济管理学报》在办刊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质评文,近年来组稿主要聚焦研究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等热点问题。
第二,确定约稿对象。向优秀学者专家约稿是学术期刊快速提高论文质量和扩大期刊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农林经济管理学报》主要选取研究能力强、科研项目多、团队精神好、论文水平高的学者为约稿重点对象。此外,学术会议也是学科学者专家的汇集地,编辑部每年都积极参与和协办学术会议,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来宣传刊物。基础好、潜力大、积极性强的青年学者也是期刊作者队伍的中坚力量,编辑部成员在积极融入学术共同体的同时,留心挖掘培养青年学术人才以及核心作者群和潜在作者群。
(四)加强网络首发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纸刊的传播模式和手段,学术期刊的传播功能也有了巨大进步。2017年,中国知网推行网络首发工程,这一举措有效缩短了学术论文的出版发表周期。由此,《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编辑在初审时接收到“三农”新理念、新提法、新论断等学科热点的新稿件时,会尽可能优先处理,通过专家审稿和主编终审后上传网络首发,以压缩出版周期。例如,期刊2021年第6期的高影响力论文《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障碍因子与实现途径》从来稿到网络首发,只有20余天,而且此文出版不到10个月,下载量便突破6000次,被引16条。因此,学术期刊运用网络首发推动期刊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对提高载文的被引量、被下载量具有促进作用。《农林经济管理学报》借助网络首发平台开展单篇网络首发,实现期刊传播效果的增速,进而提升了期刊影响力。目前,《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所有录用论文在正式出版前都先上传至中国知网网络首发平台,待完成纸刊印刷后再同步知网上线,并用最终印刷版替代网络首发版。
五
结语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自2014年向专业型期刊转型以来,基本形成独特的刊物特色和风格,积累了一定的办刊经验。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这充分说明我国“三农”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决定了“三农”问题研究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基于此,《农林经济管理学报》应认清自身优势和不足之处,不断打造时代学术精品,努力办成一流期刊,提升期刊影响力。文章对《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的分析思路和视角,以期能为其他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提升影响力提供参考。
来源期刊:《传播与版权》
转自:“CNKI社科学术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