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新传博士招生考情分析 | 厦门大学

2023/8/29 16:30:42  阅读:91 发布者:

考情分析系列来啦,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编会整理国内各大院校的新传博士招生情况,包括招生人数、申请考核条件、复试比例、复试办法、博导介绍等内容,同时心传考博也会持续关注2024的博士招生简章,及时为大家更新招生信息。

现在,是厦门大学专场哦!

阅读索引

招生人数

申请审核要求

复试考核

博导信息

考情分析

招生人数

2021年:5人(1对口支援)

2022年:5人(1少数民族骨干,1对口支援)

2023年:15人(硕博连读1,少数民族2,对口支援2

申请审核要求

1)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厦门大学博士(含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登记表》,考生本人须在报名登记表末页“本人自述”、“政策告知”栏落款处亲笔签名确认。

2)硕士学位证书及硕士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只须提供学生证复印件)。

3)本科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如果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考上硕士研究生者,提交大专毕业证书即可)。

4)加盖本校研究生院(处)培养办或本人档案所在单位公章的硕士阶段学习成绩单。

5)身份证复印件(香港、澳门考生持香港、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考生持台湾有效身份证明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

6)两名新闻传播学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及以上专家的推荐书,内容包括考生的科研能力、英文水平和相关素质的评价,需推荐专家亲笔签名(或电子签名),并留下联系方式。下载地址:https://zs.xmu.edu.cn/info/1082/1855.htm

7)硕士学位论文(含送审专家评阅意见、答辩委员答辩意见;应届硕士毕业生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和评议书,具体材料可咨询硕士毕业院校管理学籍档案的老师);境外学历若无法提供学位论文请提供与毕业相关的科研成果,无评议书可提交无法提供评议书的证明)。

8)近五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获奖证书等资料的复印件(若无相关材料,本人提交无科研成果的情况说明):

①学术论文应为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学术期刊正式发表(含在线发表,须已见刊)的论文;会议论文包括中国新闻史学会一级学会以及下设的二级分会、国际专业协会ICA(国际传播学会)、AEJMC(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NCA(美国全国传播协会)、IAMCR(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会议论文。请提供期刊封面、目录、论文全文;待刊请提供盖章的正式用稿函。

②著作应当已正式出版且以申请人为作者之一,同时申请人独立撰写的内容字数不少于1万字,请提供封面和版权页。

③主持的课题立项证书,若参与者需提供由项目负责人签字的项目组成员名单。

④获奖证书请提供市级以上(含市级)行政机构颁发的奖励证书,其中学会奖项的评奖机构须为社会公认的全国性专业协会组织:国内专业协会组织包括中国新闻史学会(一级学会)以及下设的二级分会;国际专业协会包括ICA(国际传播学会)、AEJMC(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NCA(美国全国传播协会)、IAMCR(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

⑤《人民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国家级媒体平台或其他媒体平台发表的署名文章。

9) 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研究计划一份。研究计划包含拟研究问题(博士论文选题设想)、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文献综述、预期成果等。字数不少于一万字。

10)外语水平须满足以下条件中一项:

①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CET-6425分及以上;

②雅思IELTSA类学术类)成绩达到6分及以上;

③托福TOFEL成绩达到90分以上;

GRE成绩1300分及以上(新标准260分及以上);

⑤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合格;

⑥在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国家或地区获得本科或硕士学位;

⑦申请人如属于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对口支援专项计划等,英语水平达到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CET-4425分及以上;

⑧因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特殊情况或以其它语种申报者(考试成绩需达到满分的60%及以上)请递交相关申请,由导师审核并报送学院材料审查组和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11)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我校,除符合上述条件外,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已进修过至少5门所报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且考试合格(须提供授课单位教务部门盖章的成绩证明);

②已在全国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及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论文,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技成果奖励。

12)在国(境)外获得学历学位人员必须在报名时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应届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提交)。

13)国家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还需满足国家相关文件中的报考要求。

14)取得“硕博连读”资格的考生报名时间及注意事项以研究生院通知为准。

注意:申请者必须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上述材料请务必按顺序编号整理提交,请用文件夹或鱼尾夹夹好以防文件散落,若申请材料不全,将不予受理;不论录取与否,以上材料一律不予退还。请务必使用顺丰或EMS邮寄。

复试考核

博导信息

殷琦 教授

联系方式:yinqi@xmu.edu.cn

研究方向:传媒改革与治理、媒体融合、互联网平台治理等

科研项目:

1.福建省软科学项目“面向融合的信息传媒产业平台化发展战略研究:基于福建的实践”(2019R0009)

2.厦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基于融合的新型媒体集团平台化发展战略研究”(20720191020)

3.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课题“融合背景下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平台研究”(JSZM2020008

近期论文:

1.创新的转向:中国媒体融合演进的路径与机制

2.意愿的货币化评估:条件估值法在媒体公共服务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及前景

邹振东 教授

联系方式:13906053566@139.com

研究方向:新媒体实践、舆论研究

科研项目:

中央“四个一批”人才资助自主项目“台湾舆论场重要专题大数据分析报告系列”

近期论文:

2020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网络舆论观察——基于大数据的量化研究视角

岳淼 教授

研究方向: 电视新闻、传媒管理、台湾传媒

阎立峰 教授

联系方式:flying@xmu.edu.cn

研究方向:媒体与政治、新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台湾与海外华文传媒、电影与纪录片、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科研项目:

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台湾新闻传播研究关键词”(2072021017)

2.厦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72021017

近期论文:

1.数字美学时代的综艺晚会

2.从隔绝到融合:海峡两岸出版互动的制度考察

3.交易成本视域下美国新闻客观性生成历史再探讨

4.从文化生产视角看新台剧的产制现状与未来发展

5.权力与建构:新闻文本的意义生成与转换

陈晓彦 教授

联系方式:patchouli@vip.sina.com

研究方向: 传播法律和传播政策研究;传播伦理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近期论文:

1.广告说服过程中的社会影响:基于假定影响模式的新发现

2.社交媒体环境下职业把关人的受众思维与行为模式

吴琳琳 教授

联系方式:wllin@xmu.edu.cn

研究领域:

数字经济与传媒、数字内容产业、台湾传媒研究、财经新闻研究、新闻传媒策划研究、传媒经济学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闻推荐算法的把关机制、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19BXW118)

2.福建省媒体研究院项目“福建农村手机媒介使用机理研究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近期论文:

1.产品、文本与空间: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的三重勾连

2.行动与转译:乡镇直播带货研究——基于重庆市綦江区融媒体中心的考察

3.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勾连”:陕西省×家村村民使用手机获取信息的考察

陈晓彦 教授

联系方式:patchouli@vip.sina.com

研究方向:

传播法律和传播政策研究;传播伦理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近期论文:

广告说服过程中的社会影响:基于假定影响模式的新发现

曾秀芹 教授

联系方式:zengxq2008@aliyun.com

研究方向: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社交媒体形象及其广告效果、青少年数字媒介使用与家庭沟通等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数字时代青少年媒介使用的家庭监管与引导研究”(22FXWA001

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媒介使用的家庭干预研究”(2072021021

近期论文:

1.青少年对父母游戏干预认知的影响力模型研究

2.新型网络意见领袖商品推荐用户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研究

3.微博评论语境下的女性主义广告效果研究

4.论亲子媒介教育的双向社会化

5.数字时代的父母媒介干预——研究综述与展望

黄合水 教授

联系方式:Huanghs@xmu.edu.cn

研究方向:品牌、广告效果、媒体效果

近期论文:

1.未来广告形态探索

2.广告的演变及其本质——基于1622条教科书广告定义的语义网络分析

3.既有知识对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研究

4.基于新闻大数据的中国城市时尚形象研究

5.总体可信度对电子商务信息说服机制的影响

陈素白 教授

联系方式:subai_chen@xmu.edu.cn

研究方向:品牌传播、新媒体效果研究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计算方法的社交媒体广告社会效果与综合治理研究”(21CXW015

近期论文:

1.隐私侵犯经历对个人信息保护意愿的影响:基于“风险-收益”和调节定向的理论视角

2.焦虑但难以逃离:网络疑病症视角下的健康信息茧房研究

3.自我表露动机与角色压力视角下的朋友圈隐私管理机制研究

4.“躺平”还是“保护”:社交媒体隐私保护行为悖论研究——“U”型关系与数字代际比较

5.数字营销时代重访“镜众”概念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罗萍 教授

联系方式:luooping@163.com(常用) ;  pingluo@xmu.edu.cn

研究领域:广告艺术设计、广告视觉传播

近期论文:

1.以农村金融舆情管理助力农村金融政策落地

2.次生舆情的正负效应与有效应对

邱红峰 教授

联系方式:joyjohn2002@xmu.edu.cn

研究方向:健康传播、环境传播、风险传播、新闻理论与实践、媒体与社会、公共关系等

陈嬿如 教授

联系方式:aqchen@xmu.edu.cn

研究方向:大众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传播学研究前沿、传播学经典研读、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传媒与社会等

近期论文:

1.学者“框架”反思:整合传播过程与效果的理论

2.断言式新闻——媒介技术驱动下的新型新闻模式研究

谢清果 教授

联系方式:xqg2006@xmu.edu.cn

研究方向:华夏传播学;文明传播学;媒介学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策略研究”(22&ZD313)

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华夏文明传播的观念基础、理论体系与当代实践研究”(19BXW056

近期论文:

1.作为政治传播理论胚胎的水舟观念史:中国民心政治的文化逻辑

2.彼得斯媒介哲学视角下“道”的基础设施型媒介意义解析

3.“天父地母”:华夏文化中人与自然草木的间性传播研究

4.礼尚往来:华夏传播的互惠观探析

5.人文取向与具身意象:作为传播实践的中国传统地图制图活动新探

转自:“心传考博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