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厦大曹阳课题组&孔祥建课题组JACS:一种超高稳定性的导电镧系金属有机框架的设计

2023/8/24 17:06:10  阅读:102 发布者:

▲第一作者:陈超龙、王聪、郑秀英            

通讯作者:曹阳、孔祥建、张瑞华           

通讯单位:厦门大学              

论文DOI10.1021/jacs.3c05336               

01

全文速览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化学式为{Ln4(μ4-O)(μ3-OH)3(INA)3(GA)3(H2O)6}n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即Ln4-MOFsLn = GdTmLuINA = 异烟酸,GA = 羟基乙酸)。这些MOFs在复杂、多变和严苛的条件下,如高温、强酸碱和高电场环境下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和导电性能,导电各向异性值高达4000倍,可用于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和传感器等领域,以及在信息存储方面有潜在应用。

02

背景介绍

具有高电子传导性能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如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和传感器等领域。然而,这些应用涉及的实际工作环境(包括电场强度、pH和温度等)通常是复杂、多变且严苛的,例如,在电催化过程中,通常需要强酸或强碱环境,而且随着反应的进行,催化剂表面的电场强度和温度会不断升高,这些都对导电MOFs材料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地高效工作提出了挑战。

03

本文亮点

1)基于该Ln4-MOF材料制备的单晶电学器件,沿单晶不同轴向其导电性呈现出高达4000倍的差异,导电各向异性值高于大部分报道的类似器件。

2Ln4-MOFs单晶高导电轴向上芳香环紧密排列形成π-π堆积结构,作为有效的导电传输路径,且π-π堆积间距可以通过镧系收缩效应替换不同镧系元素进行调节,进一步提高材料导电性能。

3)器件在不同的溶液pH值范围内(1-12)、高温度下(373 K)和高达800000 V/m的电场等严苛测试条件下,其电导率和晶体结构仍能保持长时间稳定,即超过12小时电导率波动小于16%

04

图文解析

▲图1. Ln4-MOFs的晶体结构和形貌

要点:

1Gd4-MOF晶体为六棱柱单晶,其阳离子的3D框架由相邻的1D链条组成,通过强烈的π-π堆积作用(3.351 Å)和氢键相互作用(2.750 Å)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内径为14.5 Å1D通道。

2)沿着c轴方向形成紧密的π-π堆积结构,作为有效的导电传输路径。

▲图2. Ln4-MOFs制备的单晶电学器件和电学性质

要点:

1Gd4-MOF晶体材料在c轴和a轴方向上呈现电学各向异性,数值高达4000多倍。

2Ln4-MOF晶体材料中,c轴方向的π-π堆积距离越小,电导率越高。

▲图3. Ln4-MOFs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和导电稳定性

要点:

1PXRD图像和N2吸附-脱附图显示Ln4-MOF晶体在不同环境下结构能保持稳定性。

2Ln4-MOF材料在高温以及不同pH溶液中均能保持电学的稳定性。

05

总结与展望

本工作设计了一种全新的Ln4-MOFs导电MOF材料,展现了其在高压、不同pH溶液和极端温度条件下的卓越稳定性。电子沿着晶体间π-π堆积结构传输,通过调整芳香碳环堆积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导电性的可调节。该研究为设计耐用且导电的MOF材料提供了新途径,预计将推动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包括复杂多变的酸碱条件下的催化反应,以及产生局部高温环境的电子设备中。同时,研究还发现电子在不同晶体方向上传输的各向异性极强,这对于需要各向异性连接的新型电子设备设计,例如各向异性信息存储纳米器件等,具有重要意义。

06

通讯作者介绍

曹阳教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及萨本栋微纳米研究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随后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选国家海外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及福建省高校领军青年人才。主要研究兴趣为新型二维材料异质结构及其在催化、新能源、电子、材料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 Nat. Comm.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迄今总引用7500余次。

孔祥建,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稀土及稀土-过渡金属团簇的合成、组装机理及性能研究。迄今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MatterNat. Commun.Natl. Sci. Rev.Proc. Natl. Acad. Sci. USA.Acc. Chem. Res.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被引7000余次。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和全国百篇优博等奖励与项目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3c05336

转自:“研之成理”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