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佳文推荐】 天津市夜间经济业态时空分异及其影响机理

2023/8/23 14:25:28  阅读:100 发布者:

[1]王悦,赵美风.天津市夜间经济业态时空分异及其影响机理[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3,39(02):134-143.

天津市夜间经济业态时空分异及其影响机理

王悦1,赵美风2*

(1.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夜间经济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空间分布对于夜间经济集聚区优化布局、激发国内消费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数据,运用信息熵、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夜间经济业态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夜间经济业态整体呈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态势,表现为多中心分级发展模式,业态发育相对均衡,均衡度从中心向外围显著下降;7类业态多以点状集聚分布,以和平区为核心呈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模式,空间集聚程度不同,层级结构明显;③不同营业时间节点网点数量差异明显,可划分为夜间延伸型、夜间专项型和全天营业型3种营业时间模式;④人口集聚度、交通通达度、经济社会活跃度、政策支持度等因素均影响夜间经济业态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关键词:夜间经济;业态;时空分异;机理;天津

0 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核心主线,发展都市夜间经济、促进夜间经济消费成为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夜间经济空间是城市空间和夜间活动的融合,是承载城市各类夜间经济活动的空间聚合体[1]。夜间经济业态及其集聚区的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夜间经济的空间效率,从而扩大夜间经济消费规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夜间消费需求[2,3]

国外夜间经济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多集中于对夜间犯罪与暴力、公共安全等问题的初步探索[4-6],并从城市规划角度基于城市空间关系理论对城市夜间功能区进行划分,以管理夜间经济活动[7]2006年以后,由于饮酒和娱乐行业大规模扩张,学者们对城市安全及夜间经济的发展与治理开展广泛研究,如基于城市夜生活分析青少年、女性等不同群体的特征和行为差异,阐述夜间经济对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系统探究夜间经济良性发展的机制等[8-11]。此外,在城市去工业化背景下,旅游业、零售业、酒店业等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为夜间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空间,设计师和规划师通过巧妙设计与布局,使消费者夜晚在特定区域停留时间更长、产生更多互动,以发展夜间经济[12,13]2014年夜间经济相关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究主题和内涵逐步深入,以夜间旅游和夜间休闲为代表的现代夜间经济产业集群得到广泛关注[14-16],同时,夜间经济引发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17,18]。国内夜间经济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旅游学、规划学及公共管理学等领域。基于经济学视角,夜间经济着重研究夜间灯光数据与GDP之间的替代关系,多以夜间灯光数据表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19,20];基于旅游学视角,研究集中于城市夜间旅游者行为及夜游活动的时空规律[21],关注夜间旅游对其他业态的带动作用,强调文化的核心地位[22];基于规划学视角,夜间经济主要针对城市夜景规划进行研究,夜景照明在美化城市形象的同时,也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指标[23];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2014年国务院及各城市政府夜间经济专项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从宏观层面对夜间经济的政策决策变迁逻辑进行梳理与分析,直接引领当前城市夜间经济的发展[24,25]

综上所述,现有夜间经济研究以概念辨析和特征总结为主,多从宏观层面对某一城市夜间经济进行论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夜景照明、夜间消费、夜间旅游、夜间犯罪等方面,较少从地理学视角,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对城市夜间经济及其业态的空间分异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在界定夜间经济概念的基础上,借鉴全国各地政府出台的夜间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对夜间经济业态进行科学分类,并利用POI数据对夜间经济业态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不同业态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理,以期为我国北方特大及大城市夜间经济的合理布局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1 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天津市中心城区包括和平区、南开区、河东区、河西区、河北区、红桥区6个行政区,总面积约180km2,常住人口约405万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2018年开始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目前已建成13个市级和区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在加快24h深夜经济布局的同时,开拓了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化的夜间消费市场,丰富了后街经济、网红经济等新型业态。

1.2 夜间经济定义与数据来源

夜间经济最早源自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而提出的经济学名词。国外学者认为夜间经济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前者强调夜间发生的经济活动,主要指与休闲、娱乐等服务业有关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后者强调在夜间城市这个公共空间内发生的各种日常活动和社交行为[26,27]。国内学术界认为夜间经济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的延伸,通常指从当日18:00至次日6:00所发生的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旅游体验等活动于一体的现代消费经济[1,28]。基于此,本文将夜间经济定义为:从当日18:00到次日6:00所发生的以服务业为主体,兼容各类夜间日常活动、体验和社交行为等消费活动的集合,是集吃、住、游、购、娱、文、体等多业态而形成的一个复杂产业。在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零售业态分类》的基础上,依据天津、宁波、重庆等城市政府出台的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措施和实施意见,本文将夜间经济划分为夜间购物、夜间游览、夜间餐饮、夜间住宿、夜间娱乐、夜间体育、夜间教育共7种业态。其中,POI数据源于美团,利用Python语言编写程序,按照行政区对美团网(https://www.meituan.com)爬取各类夜间经济业态数据,包括名称、地址、经纬度坐标、营业时间等属性信息,经过去重、纠偏、剔除异常值与空间匹配等预处理,抽取部分数据以验证数据的可用性,筛选出研究区域内各类夜间经济业态网点数据共14533(1)

1 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分类体系

Table1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night-time economic forms in central urban area of Tianjin

1.3 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信息熵[29]表征区域内夜间经济业态均衡度,将研究区划分为200m×200m格网,根据各格网内业态数量计算格网熵值((1)),熵值越大,代表区域内业态种类越丰富,夜间经济布局越均衡;采用核密度估计法[30]判断各业态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最邻近指数R分析各要素的邻近程度[29],R=1表示随机分布,R<1表示集聚分布,R>1表示均匀分布;采用全局Morans I分析区域内的夜间经济业态网点的空间集聚特征,采用局部Morans I揭示不同区域网点分布的空间异质性[31];利用地理探测器[32]中的因子探测研究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分异及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q,q的值域为[0,1],q=0表明夜间经济业态分布不受该因素影响,值越大说明该因素对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分布的解释力越强,q=1表明该因素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1)

式中:Pi为业态i网点数占比,Ai为业态i网点数,N为业态类型数量。

2 结果分析

2.1 天津市夜间经济业态空间格局特征

2.1.1 业态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①整体集聚特征。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总体呈大集聚、小分散、多中心分级发展模式,空间极化特征显著,层级结构明显(1a)。两个高集聚区分别沿河东区春华街呈片状分布以及沿体育馆—小白楼—劝业场—南市—鼓楼街道呈带状分布,两个次级集聚区分别位于南开区体育中心—水上公园街道及河东区中山门—上杭路街道。和平区作为天津市核心区域,集聚了绝大多数的夜间经济网点,表明各类业态在区位选择时倾向于布局在人口密集、基础设施便利的区域;中心城区边缘夜间经济网点较少,空间集聚特征不明显。全局Morans I值为0.102640,Z值为1.84,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P=0.06),表明夜间经济业态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由图1b可知,局部Morans I共探测到5H-H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和平区的南市街道、劝业场街道、小白楼街道和南开区的体育中心街道及河北区的光复道街道,分布特征与核密度高值分布结果整体一致。②整体均衡度特征。由图2可知,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布局表现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空间格局,熵值结果印证了夜间经济业态呈中心高度集聚分布的空间特征,城区边缘业态种类较少、均衡度较差。和平区劝业场、小白楼以及河北区意式风情街均处于老租界核心地带,历史悠久,商业区密集,业态空间发育成熟;南开区鼓楼、水上公园及河西区天塔附近的人流量也较大,该区域发达的商业带动了夜间经济发展,业态种类较齐全;红桥区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均衡度相对较差。

1 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分布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ight-time economic forms in central urban area of Tianjin

2 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信息熵空间分布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ight-time economic information entropy in central urban area of Tianjin

2.1.2 各业态空间分布特征

①各业态空间集聚程度特征。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整体呈集聚分布态势,但各类业态集聚程度差异明显(2),集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夜间住宿、夜间教育、夜间餐饮、夜间购物、夜间娱乐、夜间体育。其中,夜间住宿为实现规模效应及资源共享[33],集聚程度最高;夜间游览R>1,趋于均匀分布。此外,平均最邻近距离可反映夜间经济业态网点布局的便利程度,其中夜间餐饮、夜间住宿、夜间购物的平均最邻近距离小于100m,夜间娱乐与夜间教育的平均最邻近距离小于150m,在居民步行范围内广泛分布,可达性、便利度较高,夜间体育、夜间游览平均最邻近距离分别为311m999m,加之服务半径较大,可达性、便利度较差。②各业态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各类业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模式(3)。具体看:夜间餐饮形成多个核心密集区,呈现多中心分布模式,热点区相对分散,空间分布较均衡;夜间购物核心密集区位于和平区,该区作为商业中心,夜间经济最发达;夜间住宿高度集聚在人口规模大、市场需求多的市中心,其核密度像元值的标准差最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夜间游览空间分布较均匀,有两大核心密集区,分别位于劝业场—小白楼街道及南开鼓楼街道,且标准差最小,表明该业态网点数量空间波动最小;夜间娱乐有3个高热点区,分别位于鼓楼—兴南—南市片区、劝业场—小白楼—体育馆片区及河东上杭路街道,层级结构明显;夜间体育呈现明显的多点集聚分布,其中南开区空间集聚程度最高,而红桥、河北两区集聚程度较低;夜间教育呈现多中心环状发散模式,除中心地区以外,河西大营门—下瓦房街道及河东区春华街、上杭路街道集聚程度也较高,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

2 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最邻近指数

Table2 Nearest neighbor indexes of night-time economic forms in central urban area of Tianjin

3 天津市中心城区各类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分布

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night-time economic forms in central urban area of Tianjin

2.2 天津市夜间经济业态时间分布特征

2.2.1 业态整体时间分布特征

本文以2h为间隔,将夜间经济营业时间分为18:0020:0022:0000:002:004:006:007个时间节点,统计得到不同时点夜间经济业态网点数量桑基图(4)。结果表明,夜间经济业态网点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逐级递减趋势,且各类业态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网点数量差异明显。首先,18:0022:00夜间经济营业网点数量较多且数量变化不明显,7类业态均有分布,餐饮、购物类业态仍是天津夜间经济的主力,夜间购物主要是大型百货商场、超市及购物中心;22:00以后,夜间经济网点总数急剧减少,0:00营业网点数量不足22:00营业网点数量的一半,网点数量最多的业态类型为住宿类,夜间娱乐、夜间购物数量次之,此时段购物场所往往是规模较小的超市、杂货店、烟酒商行等;0:006:00营业网点数量变化不大,主要业态类型为夜间住宿、夜间娱乐和夜间购物。天津市深夜经济仍处于建设初期,店铺主要为酒吧、KTV24h便利店等,深夜经济的开发仍有待挖掘。

4 不同时间节点夜间经济业态网点数量

Fig.4 Number of night-time economic forms at different time

2.2.2 业态时间分类模式特征

根据营业时间,可将各类业态划分为夜间延伸型、夜间专项型和全天营业型3种模式(3)。①夜间延伸型是指以白天营业为主,延长营业时间至夜晚的夜间经济行业。该模式占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网点总数的69.47%,是当前最主要的营业时间模式。分业态看,夜间延伸型网点以夜间餐饮、夜间购物为主,分别占总数的53.99%28.81%;其次是夜间教育、夜间娱乐,分别占比7.76%7.18%;夜间体育和夜间游览业态数量较少,占比分别为1.96%0.30%。②夜间专项型是指在18:00以后营业、专为打造傍晚和深夜经济、吸引特定人群的夜间经济行业。该模式的网点数量最少,仅占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网点总数的0.68%。分业态看,夜间专项型网点业态种类较少,以夜间娱乐为主,占夜间专项型网点总数的88.89%,其次是夜间游览、夜间教育、夜间购物类业态,分别占总数的5.05%4.04%2.02%。③全天营业型又称“24小时经济”,是指白天和夜晚并重、24h营业的夜间经济服务行业。该模式占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网点总数的29.85%,且随着深夜经济的发展,该类型发展潜力最大,是未来夜间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分业态看,全天营业型网点以住宿类业态为主,占总数的86.86%;其次是夜间购物和夜间娱乐,占比分别为7.35%5.14%,多为24h便利店、网吧、棋牌室等小规模服务型和娱乐型网点,此外还包括少量餐饮、体育、游览、教育类业态,不足该模式网点总数的1%

3 夜间经济营业时间分类模式

Table3 Night-time economic business model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operating hours

2.2.3 业态营业模式空间分异特征

从图5,3种模式在天津市中心城区各街区分布不均。大部分街道以夜间延伸型为主,全天营业型次之,夜间专项型最少,在中心城区边缘尤为显著,但南开区鼓楼街道、河北区光复道街道、河东区春华街道等少部分街道全天营业型网点数量较多,夜间延伸型网点相对较少。其中,夜间延伸型网点分布较均匀,数量差异不明显,在南开区体育中心街道数量最多,红桥区大胡同街道数量最少;全天营业型网点呈现明显的向心性,中心城区边缘数量相对较少;夜间专项型网点数量最少,主要分布在和平区及南开区。

5 夜间经济营业模式空间分异

Fig.5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night-time economic business models

3 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分异影响机理

3.1 影响因素选取

城市商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如人口密度、交通通达度、地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34-40]。而夜间经济与城市商业发展唇齿相依,商业的繁荣需要夜间经济的加持,商业空间同样是夜间经济衍生孵化的最佳土壤,因此夜间经济业态的空间分异同样受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将街道作为基本单元,从人口集聚度、交通通达度、经济社会活跃度、政策支持度四方面选取影响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分异的指标(4)。①人口集聚度。基于20214918:004106:002h获取的6张百度热力图,通过栅格均值计算、栅格转矢量等统计每个行政街道内的热力点数,从而计算人口热力度(X1)。②交通通达度。交通是连接城市商业空间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通达性越好,越能集聚消费者。本文选取路网密度(X2)、公交站点密度(X3)、中心可达性(X4)探测交通区位与夜间经济业态布局的相关性。③经济社会活跃度。夜间经济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城市居民在夜间吃、住、游、购、娱、文、体等方面的日常需求,商务区及居住小区等城市功能区可以保证稳定的客源,因此,职住人口分布对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布局有一定影响。本文以研究区内11 636个公司企业和2178个住宅小区数据为基础,利用商务楼密度(X5)和居住区密度(X6)探测不同功能分区及不同行为人群对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④政策支持度。政府相关政策的发布与实施及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对夜间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一定影响,本文将2018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发布的《天津发展夜间经济十大工程》和《关于进一步完善配套保障措施推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的区域所属街道赋值为1,未提及的街道赋值为0,得到夜间经济政策支持度(X7)

4 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布局影响因素

Table4 Factors affecting the layout of night-time economic forms in central urban area of Tianjin

3.2 夜间经济业态驱动因子空间分异探测识别

以夜间经济业态网点密度值为因变量,选取上述4个维度7个指标为自变量,运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将数值型自变量分为5;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5)

5 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布局各探测因子解释力

Table5 Explanatory power of detection factors of night-time economic form layout in central urban area of Tianjin

:******分别表示通过置信度为90%95%99%的显著性检验。

从整体夜间经济业态的驱动因子看,除夜间经济政策支持度外,其余探测因子均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上述前6位影响因素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分异产生较显著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居住区密度(0.45)>路网密度(0.36)>商务楼密度(0.35)、公交站点密度(0.35)>人口热力度(0.29)>中心可达性(0.19)。综合看,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整体布局受经济社会活跃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交通通达度、人口集聚度,政策支持度对夜间经济布局影响最小。具体看,居住区密度对整体夜间经济业态空间格局有突出贡献,这是因为居住区可以为各类业态提供稳定的客源;路网密度、公交站点密度、商务楼密度、人口热力度的解释力次之,说明夜间经济倾向于分布在交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中心可达性、夜间经济政策支持度对夜间经济空间分布的解释力偏低,对夜间经济整体布局的影响有限。

从各类夜间经济业态的驱动因子看:①夜间餐饮。人口热力度对于夜间餐饮的解释力(0.25)明显大于其他因素,说明人流量对餐饮业空间布局起决定性作用。②夜间购物。交通通达度对夜间购物的空间分布有较高的解释力,表明购物类业态倾向于布局在交通便捷地段;其次为居住区密度(0.41)及人口热力度(0.32),说明购物类业态对于消费者分布因素极为敏感。③夜间住宿。夜间住宿受经济社会活跃度的影响较大,交通通达度次之,表明住宿类业态倾向于布局在交通便利且距商务与住宅较近的地区。④夜间游览。交通通达度、经济社会活跃度、政策支持度对夜间游览的影响均较显著且解释力较强。其中,公交站点密度(0.39)、路网密度(0.36)的解释力较高,说明夜间游览偏好分布在公交站点周边区域;各类业态中,政策支持度对游览类业态的解释力度最高,说明政府政策对该类业态的影响最大。⑤夜间娱乐。各影响因子解释力均通过置信度为9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7个影响因子对夜间娱乐空间分异均具有较显著影响。其中,居住区密度解释力高达0.55,其他因子均不超过0.4,说明娱乐网点主要布局在居民区附近。⑥夜间体育。经济社会活跃度对于体育类业态的解释力最高,表明职住人口分布对夜间体育的影响最显著,健身房、私教工作室及各类体育场馆倾向于布局在企业及居住小区周边,与住宅小区和写字楼存在明显地域共生特征。⑦夜间教育。商务楼密度(0.43)、居住区密度(0.41)、人口热力度(0.27)均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对教育类业态布局的解释力较高,说明教育网点偏向布局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

3.3 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分异的影响机理

本文综合考虑人口集聚度、交通通达度、经济社会活跃度和政策支持度4个层面的因子,构建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分异的影响机理框架(6)。①经济社会活跃度框定夜间经济业态的基本格局。人口规模作为产生夜间经济稳定市场需求的基础,其空间分布直接影响各业态空间格局[40]。商务楼密度及居住区密度对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布局的解释力和驱动力较强,表明经济社会活跃度对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分异影响较大。②交通通达度推动夜间经济业态的轴向发展。交通条件影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辐射范围,各类商业网点均趋向沿交通线布局,存在明显的“廊道效应”[41]。从消费地理学角度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表现出随着耗费时间与出行距离的增加而兴趣呈现减弱趋势,因此,交通网络的完善有利于各类业态集聚发展,刺激居民消费,从而带动夜间经济。③人口集聚度是夜间经济持续扩大的直接驱动力。人口与经济集聚存在双向促进的空间效应,即人口的空间邻近通过提供可行与可视的参照系统,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发挥规模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而当地经济的集聚又会吸引大量消费者,促进人口集聚[42]。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密度越高的区域,夜间经济网点越密集,表明人口分布的空间分异是夜间经济业态演进的重要驱动力。④地方政策引导夜间经济空间集聚发展。城市政府制定的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以及空间治理政策对于推动夜间经济集聚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101,全国共出台夜间经济相关政策197,其中以夜间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共82,70%的城市发布了夜间经济相关政策。研究结果与2018年天津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的市区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具有高度一致性。

6 夜间经济业态影响因子分异机制

Fig.6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ight-time economic forms

4 结论

夜间经济是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POI数据,运用信息熵、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系统探讨了夜间经济业态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主要结论如下:①从空间分异看,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呈大集聚、小分散、多中心分布模式,空间极化特征显著,层级结构明显,表现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空间格局,这与我国南方大城市的研究结果一致,夜间经济业态分布与原有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高度的空间关联性[43]。此外,夜间经济业态仍集中于传统的餐饮、住宿等,缺乏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业态。②从时间变化看,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网点数量呈现逐级递减趋势,特别是0:00以后在营网点总数骤减,“深夜经济”供给不足;夜间延伸型、夜间专项型和全天营业型3种夜间经济分类模式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中心城区夜间经济发展活跃,近郊地区夜间经济相对滞后。③从影响机制看,首先,职住人口的分布是驱动各业态网点集聚的催化剂,经济社会活跃度对夜间经济业态的空间分布有深刻影响,直接决定其分布格局;其次,夜间经济业态的空间布局与城市路网密度、公交站点密度、中心可达性有较高的空间关联度,交通通达度成为影响夜间经济业态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推动夜间经济业态沿交通轴向发展;第三,消费者的数量及分布驱动夜间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人口集聚度成为夜间经济业态演进的直接驱动力;最后,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政策及城市规划方案等对夜间经济空间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引导夜间经济的空间集聚发展。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未来天津市中心城区应从优化夜间经济空间布局、打造“24小时经济”、完善配套保障等方面,引导夜间经济向特色化、规范化、品质化转型发展,进一步推进夜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①提高城市边缘区夜间经济活力,优化夜间经济空间格局。针对当前夜间经济空间发展不均衡、业态单一等问题,要依托城市商业基础,深入挖掘各区域底蕴特色,推进空间体验升级而非空间盲目扩展[44];大力推动商文旅体多种业态联动发展,营造文化场景、再造消费空间,增强空间的沉浸式体验[45];充分挖掘城市边缘区文旅特色,探索利用近郊区重要商圈和文化旅游点带动周边夜间经济发展,重点培育近郊区夜间经济集聚区。②推广夜间延时服务,打造“24小时经济”。针对当前0:00之后“深夜经济”供给不足的现状,鼓励商文旅体等商户开展多种形式夜间服务,举办系列夜间节庆会展活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扩大夜间消费市场。③完善配套设施,营造“夜津城”良好发展环境。统筹协调商务、交通、公安、文旅、卫生、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共同推进夜间经济发展。通过鼓励分时制步行街区建设、延长公交夜间运营时间、增加夜间停车位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夜间经济集聚区的交通可达性。加大夜间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对夜间经济集聚区开展消费补贴活动,策划夜间经济系列宣传推广活动。

本研究从理论上剖析了夜间经济业态的时空分异规律,丰富了地理学视角下夜间经济研究内容;刻画了夜间经济业态的分时段变动特征,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对时间变化特征关注不足现象,为推进夜间经济的智慧化管理和精细化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融合了GIS空间分析方法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测度人口、经济、交通、政策等因素对夜间经济业态的交叉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但本文仅从宏观层面剖析了夜间经济空间分异的核心影响因素,未从微观视角深入分析夜间经济时间分异的影响机理。夜间经济业态的时间分异特征受到消费者偏好、供给业态细类及品质、安全保障支撑等多重因素影响,需要进一步结合宏观区域因素和微观个体因素进行综合复杂性分析。

参考文献

[1] 毛中根,龙燕妮,叶胥.夜间经济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20(2):103-116.

[2] 胡歆韵,杨继瑞,郭鹏飞.夜间经济对居民消费及其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22,44(3):28-40.

[3] 余江波.我国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比较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2,58(4):92-100.

[4] MONAGHAN L F.Regulating unrulybodies:work tasks,conflict and violence in Britains night-time economy[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02,53(3):403-429.

[5] TOMSEN S,HOBBS D,HADFIELD P,et al.Bouncers:violence and governance in the night-time economy[J].Current Issues in Criminal Justice,2003,15(2):200-202.

[6] GOSSLING S,HANSSON C B,HORSTMEIER O,et al.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as a tool to assess tourism sustainabilit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3(2):199-211.

[7] CHATTERTON P,HOLLANDS R.Theorising urban playscapes:producing,regulating and consuming youthful nightlife city spaces[J].Urban Studies,2002,39(1):95-116.

[8] FILEBORN B.Reclaiming the night-time economy[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6.

[9] CRAWFORD A,FLINT J.Urban safety,anti-social behaviour andthe night-time economy[J].Criminology &Criminal Justice,2009,9(4):403-413.

[10] ROBERTS M.From creative cityto no-go areas:the expansion of the night-time economy in British town and city centres[J].Cities,2006,23(5):331-338.

[11] IVETT P S,SMITH M,OLT G,et al.Overtourism and the night-time economy:a case study of Budapes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Cities,2019,5(1):1-16.

[12] ROWE D.Work and play in the city:some reflections on the night-time leisure economy of Sydney[J].Annals of Leisure Research,2012,15(2):132-147.

[13] YEO S J,HO K C,HENG C K.Rethinking spatial planning for urban conviviality and social diversity:a study of nightlife in a Singapore public housing estate neighbourhood[J].The Town Planning Review,2016,87(4):379-399.

[14] BÜRKNER H J,TOTELECAN S G.Assemblaves of urban leisure culture in inner-city Bucharest[J].Jonh Wiley &Sons,Ltd,2018,42(5):786-806.

[15] KAVANAUGH P R,ANDERSON T L.Neoliberalgovernance and the homogenization of substance use and risk in night-time leisure scenes[J].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2017,57(2):483-501.

[16] COHEN S A,HOPKINS D.Autonomous vehicles and the future of urba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9,74:33-42.

[17] HEE K K,WOOK C J,EUNIL L,et al.A study on the risk perception of light pollution and the process of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in Korea[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5,22(10):7612-7621.

[18] 曾荣.城市夜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人民论坛,2020,677(22):74-75.

[19] 徐康宁,陈丰龙,刘修岩.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J].经济研究,2015,50(9):17-29.

[20] 陈世莉,陈浩辉,李郇.夜间灯光数据在不同尺度对社会经济活动的预测[J].地理科学,2020,40(9):1476-1483.

[21] 顾至欣,陆明华,张宁.基于行为注记法的休闲街区夜间旅游活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3):86-91.

[22] 郑自立.文化与“夜经济”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6):57-62.

[23] 高璐.城市夜景经济[D].天津:天津大学,2007:19-38.

[24] 余构雄.夜间经济专项政策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法[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10):24-30.

[25] 储德平,廖嘉玮,徐颖.中国夜间经济政策的演进机制研究[J].消费经济,2021,37(3):20-27.

[26] BIANCHINI F.Night cultures,night economies[J].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1995,10(2):121-126.

[27] ROWE D,STEVENSON D,TOMSEN S A,et al.The city after dark:Cultural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of the night-time economy in Paramatta[R].Penrith South: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2008:11.

[28] 付晓东.夜间经济激发城市治理新动能[J].人民论坛,2019(28):48-51.

[29] 吴康敏,张虹鸥,王洋,.广州市零售业态空间分异特征与机制[J].热带地理,2018,38(2):196-207.

[30] 方远平,陆莲芯,毕斗斗,.珠江三角洲港资服务业企业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20,40(9):1421-1428.

[31] 马斌斌,陈兴鹏,陈芳婷,.中华老字号企业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研究,2020,39(10):2313-2329.

[32] 王劲峰,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7,72(1):116-134.

[33] 梁进社,吴颖,张锦宗.同类商品集聚型布局模式研究:以北京西四—新街口大街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2):253-258.

[34] 娄金男,陈晓红,王颖.哈尔滨市商业型健身房的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12):81-90.

[35] 薛冰,肖骁,李京忠.基于POI大数据的老工业区房价影响因素空间分异与实证[J].人文地理,2019,168(4):112-120.

[36] 薛明月,王成新,赵金丽,.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4):19-27.

[37] 李江苏,孟琳琳,曹红梅,.郑州市零售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1,37(3):50-58.

[38] 赵梓渝,赵世瑶,韩钟辉,.COVID-19疫情对北京市节日休闲区域人口热力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7):1073-1085.

[39] 吴康敏,王洋,叶玉瑶,.广州市零售业态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识别与驱动力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0,22(6):1228-1239.

[40] 高岩辉,杨晴青,梁璐,.基于POI数据的西安市零售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20,40(5):710-719.

[41] 毛蒋兴,闫小培.城市交通干道对土地利用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广州大道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58-61.

[42] 冯月.人口与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2):127-135.

[43] 曾磊鑫,刘涛,杜萍.基于多源数据的夜间经济时空分布格局研究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2,24(1):38-49.

[44] 程小敏.中国城市美食夜间经济的消费特点与升级路径研究[J].消费经济,2020,36(4):11-21.

[45] 傅才武,王异凡.场景视阈下城市夜间文旅消费空间研究:基于长沙超级文和友文化场景的透视[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4(6):58-70.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Night-Time Economic Forms in Tianjin

WANG Yue1,ZHAO Meifeng2

(1.School of Architectur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2.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the stud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ight-time econom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optimal layout of the night-time economic clusters,the stimulation of domestic consumption,and the satisfaction of peoples consumption demands.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night-time economic forms in central urban area of Tianjin,this paper uses information entropy,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ight-time economy,and uses a geodetector model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night-time economic forms as a whole have a spatial distribution trend of large agglomeration and small dispersion,showing a polycentric hierarchical development pattern,with relatively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equilibrium from the center to the periphery.The seven types of economic form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point-like agglomeration,with an obvious hierarchical structure,showing a spati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with Heping District as the core,which is a typical core-edg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but the degre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is different.The number of economic forms at different business hours varies significantly,and can be divided into night extension,night special,and all-day business according to the time dimension.Population concentration,traffic accessibility,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y,and policy support influence significantly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night-time economy.

Key wordsnight-time economy;forms;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mechanism;Tianjin

doi10.3969/j.issn.1672-0504.2023.02.017

中图分类号:F127

转载自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标题:佳文速递|天津市夜间经济业态时空分异及其影响机理

转自:地研联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