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息:李诗韵,李文韬,贺灿飞.中国省区出口产品空间网络结构演化[J].地理研究,2023,42(04):977-992.
1 引言
产品空间是研究区域产品或产业网络的一种方法,但常见的产业网络研究主要聚焦于产品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和竞争合作关系。相比之下,产品空间网络基于共现思维进行构建,综合了产品之间的物质流、知识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多个方面,可以从复杂多维的视角分析区域产品网络资源。当前区域产品演化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其一,路径依赖式的区域产品拓展模式缺乏进一步细分,新产品和本地网络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形成连接。其二,现有产品网络研究主要基于国家或者特定区域构造单个网络进行研究,缺乏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一定创新:一、借鉴Cicerone等的PSP指标,量化中国各省在产品空间中的位置及其演化;二、改良产品空间底图,在传统方法上提出动态吸收算法。通过引用Tian的Bootstrap方法识别优势产品,以便降低任何先验性的分布假设对区位商阈值带来的干扰。
综上,本文聚焦省级尺度,基于产品空间理论构建2000—2019年中国31省份(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产品关联网络,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构建网络指标体系,探究发达、发展中和欠发达省份出口产品空间的发展路径和拓展方式。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数据库,时间跨度为2000—2019年。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贸易额平减处理、剔除贸易中介公司、只保留一般贸易、统一调整HS代码和按GDP分组。
2.2 省级产品空间构建方法
本文对经典的截面数据构造方法进行改良,将原本基于地区-产品尺度的共现算法修改为年份-地区-产品尺度,以时空共现的动态吸收算法构建产品空间。该方法的好处在于增加样本量的同时,让曾经位于核心的产品逐渐被新的核心产品取缔,或者在核心区涌现出新组团。它既展现了技术动态变迁过程,又更加精准和条件固定,以此形成中国当前技术水平下唯一表征产品之间关联的复杂集合。
中国四位数产品空间底图如图1所示,其中节点大小表示度中心性,节点颜色代表不同的组团。网络呈现出典型的核心-外围结构,形成四个核心组团和一个半核心组团。
图1 中国四位数出口产品空间底图
本文参考Tian的做法抽取1252种产品每年的区位商阈值。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一是分年分产品对RCA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SRCA;二是使用Bootstrap对SRCA进行1000次有放回的抽样;三是在每个随机样本中提取第75分位数,将求得的均值作为每个产品的区位商阈值。
2.3 各省产品空间结构特征提取
为了系统刻画中国省级产品空间结构的演化格局,本文以5年为1期,将2000—2019年划分为4个阶段,从静态和动态维度构建网络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以下三类指标:节点属性、关联属性和拓展属性,其中拓展属性仅关注新拓展的相关产品,将相关产品的进入分为组团式(图2a)和链条式(图2b)两种类型。
图2 组团式与链条式的进入方式示意图
3 中国省级出口产品空间基本情况
中国省级优势产品空间格局演化如图3所示,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稳定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沿海的优势产品向中部转移,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的优势产品明显增长。
图3 中国各省优势产品的空间分布
从发达、发展中和欠发达区域中各选取两个典型省份,展示其产品空间的结构演化(图4)。发达省份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和全球化改革,基期率先发展出较多优势产品。发展中区域相对发达区域基期优势产品更少,但在近年来迅速拓展。欠发达省份优势产品数量极少,网络趋于破碎化。
图4 中国六省产品空间演化
4 中国省级出口产品空间结构演化
4.1 优势产品空间组成:核心与复杂
如图5所示,省份的核心性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十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发达省份普遍早期核心性较高,而发展中和欠发达区域往往在中后期达到峰值,呈现出攀升的特点。
图5 中国各省在产品空间中的核心性演化
4.2 产品空间发展路径:相关与不相关
如图6所示,发达地区新进入的不相关产品远多于其他两类省份,但不相关占比逐期下降,表现为从路径突破转向路径依赖。发展中地区不相关产品数量逐年上升,且不相关占比高于其他两类省份,表现为路径突破。欠发达地区不相关产品数量最少且逐年降低,表现为路径依赖。
图6 三类省份新拓展产品中不相关产品数量及其占比
4.3 产品关联网络拓展方式:集聚和延伸
如果新产品的集聚系数大于0.5则视其为组团式产品;如果新产品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大于2,则视其为链条式产品,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组团式和链条式进入的产品数量与属性
其一,发达省份更倾向于通过链条式延伸的方式拓展新产品,而欠发达省份则更可能通过形成组团结构发展新产品,发展中省份则相对比较平衡。其二,两种方式进入的新产品的复杂度差异明显,链条式产品的复杂度普遍高于组团式产品,主要体现在发达省份和发展中省份上。其三,两种类型新产品的存活率因地而异,发达和发展中省份组团式产品的存活率更高,而欠发达省份链条式产品存活率更高。
整体来看,发达省份和欠发达省份新进入产品的技术凝聚力较强,发展中省份相对较弱;发达省份新进入产品的技术延展性更强,发展中省份次之,欠发达省份最弱 。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各省优势产品数量呈现稳定的东高西低空间格局,发达、发展中和欠发达省份的优势产品在产品空间中的位置逐次外移。
(2)产品空间发展路径存在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方式,不相关产品主要集中在发展中省份。
(3)发达省份更倾向于链条式拓展新产品,而欠发达省份则更可能组团式发展新产品,发展中省份则相对比较平均。
优质教材推荐
高级经济地理学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研究生教材
作者:贺灿飞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月:2021年4月
《高级经济地理》以系统的学科知识进步来展示当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演变,为人文—经济地理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生与科研人员展示经济地理学科前沿,提供文献参考。在系统展示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方法论演变基础上,通过经典文献充分展示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即经济地理学的社会转向和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学,进而系统梳理当代经济地理学三个主要流派,即演化经济地理学、全球生产网络和政治经济地理学;随后通过国内外文献,按照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逐一展开;最后收于中国经济地理学的讨论。
来源:公众号ID
Economic_Geography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