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荐读|赵林:柏拉图认为,学习是帮灵魂回忆

2023/8/23 9:06:29  阅读:79 发布者:

导读

我们学习的知识既是已知的,也是未知的。

——柏拉图

说它是“已知的”,是因为灵魂曾经获得过,只因肉体成了遮蔽真知的障碍物,所以它才变成了“未知的”。

但这种“未知的”并不是指完全消失,只是暂时忘掉了。

通过不断学习和回忆,就能启发这些曾经“已知的”知识,让它从“未知”恢复为“已知”。

柏拉图认为,人们的回忆都是不断从低级理念上升到高级理念的,并最终实现对“善”的理念的认识。

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灵魂会表现出一种能动作用,使理念知识变为现实。

cinian

赵林

哲学博士

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著有《古罗马帝国的辉煌》

《古希腊文明的光芒》等20部著作

01

  柏拉图的“理念论”:

一种通过精神才能“看”到的东西

来源:Sarah Gayle Carter

柏拉图哲学的主要思想就是“理念论”。

“理念”一词在希腊语中写作eidos,现在的英文写法为idea。什么是理念呢?这一概念的产生还要追溯到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身上。

苏格拉底喜欢与人辩论,而且与人讨论问题时总是喜欢向对方提问,追问事物的本身或一般定义是什么。

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将苏格拉底追寻的事物本身或一般定义称为“理念”,即eidosidea

柏拉图提出的“理念”并不是我们头脑中认为的观念或心中的意念,它不是一种纯粹主观的东西。在希腊语中,“eidos”的原义是“看”,是个动词,名词化后意为“看见的东西”或“显相”。

 

在柏拉图的语境中,这个“看见的东西”并不是指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实物,而是一种通过精神才能“看”到的东西。

在柏拉图看来,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另一类就是可以指称这些具体事物的一般概念或“理念”。

为此,他指出:

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

对于每一组多个的东西,我们都相应地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

这段话也是柏拉图“理念论”最为核心的一段表述。

02

具体事物是对“理念”的模仿

来源:Sarah Gayle Carter

柏拉图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我们能够用肉眼看见、能够用手摸到的具体事物,如美的人、美的树等各种美的东西;另一方面就是不能用肉眼看见、用手摸到的抽象事物,如美本身,这个“美”既不是美的人,也不是美的树,就是指美本身。

柏拉图将具体事物与事物的“理念”完全割裂开来,让“理念”获得了客观独立性,成为一种客观概念或客观精神。

 

“理念”独立于并且先于具体事物及我们的头脑而存在,具体事物则是对理念的一种模仿和分有,我们头脑中的概念不过是对这种客观“理念”的一种认识罢了。

比如有个木匠,他的头脑中会先有一个“桌子”的概念,然后才能根据这个理念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桌子。每张桌子可能形状不同,材质也不一样,但这些桌子都是对木匠头脑中“桌子”这个理念的一种模仿和分有。

也就是说,这些桌子都来自于木匠头脑中“桌子”的概念。由此类推,任何具体的、个别的事物都是对它赖以存在的理念的模仿和分有。

同时,柏拉图还指出,既然是模仿和分有,那么这些模仿的东西就一定不如原本的东西精美、完善。

比如,这张桌子是用木头做的,那张桌子是用铁做的,还有的桌子是用石头做的;桌子有长方形的、圆形的、大的、小的……

各种各样的材质和形状,其实都是分有了“桌子”这个理念的某些部分,因此,这些桌子都不如“桌子”这个理念完善。

03

世界上最圆的圆是哪个圆?

来源:Sarah Gayle Carter

柏拉图的“理念论”将精神性的“理念”当成唯一真实的存在或实体。

关于这一点,柏拉图也有一段非常明确的表述:

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上或者为它所‘分有’,不管它是怎样出现的或者是怎样被‘分有’的。

美的东西是由美本身使它成为美的。

我们说一个具体事物很美,是因为这个具体事物对“美”这个理念进行了分有,但这个“分有”出来的美的事物肯定不如“美”本身或“美”的理念那样完美。

比如说,世界上最圆的圆是哪个圆?不论用何种方式、不论画出来的圆有多么圆,它都不是世界上最圆的圆,因为世界上最圆的圆就是圆的定义,就是“圆”本身或圆的理念。

而我们画出来的所有圆,都不过是从“圆”这个定义中分有出来的,它永远都不会是最圆的那个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柏拉图“理念论”的实质就在于:事物的概念或定义远比具体的事物本身更加接近这个事物的完美形态,因为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柏拉图提出的“概念在先”的原则。

无论模仿还是分有,其实都是为了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都表现了柏拉图把背后的东西、把抽象的概念当成唯一实在的本体的形而上学立场。

04

世界分为六个不同的层次

来源:Sarah Gayle Carter

柏拉图把感觉世界与理念世界加以分裂和对立,同时他又把理念世界分为六个不同的层次。

 

其中,最低一层就是自然万物的理念,如山水花草、日月星辰等的理念。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山水花草、日月星辰等,并不是指实际的自然物,而是指自然物的理念。

 

第二级是各种人造物的理念,如桌椅、床等,同样指的是人造物的理念,而不是实物。

 

第三级是数理理念,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以及长、宽、高等,这些理念相对抽象,虽然它们有了“形”的意义,但它们其实又超越了形。

 

第四级为范畴概念,范畴概念是一种更加抽象的哲学理念,比如存在与非存在、有限与无限、动与静、一与多等概念。

 

第五级是道德与审美的理念,像勇敢、善良、节制等,这些已经是比较高级、抽象的理念了。

 

最高的一级就是善的理念,即“善”本身。这六个层次的理念由低到高,下一级的理念都以上一级的理念作为目的和动力,而所有理念又以“善”的理念作为终极目的和根本动力。

 

从以上的分级中可以看出,柏拉图所说的“善”已经超出了道德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扩展为整个世界的最高实体和终极根据。

 

与处于最顶端的“善”的理念所具有的实在性和能动性相比,处于最底层的“原始物质”就是一种没有任何形式规定、缺乏任何实在性和能动性的“非存在”,它们只能通过对各种理念的模仿和分有才能获得形式,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某种感性事物。

 

而这些最底层的“原始物质”,在柏拉图看来,就是与他同时代的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原子”。

05

  柏拉图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理念

来源:Sarah Gayle Carter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世界得以运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但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却认为,原子就是一大堆没有任何形式规定的“原始物质”,那是一堆惰性的、没有任何积极性的、杂乱无章的基本材料,如果没有理念的赋形,这些材料就什么都不是。

有了理念,这些“原始物质”才能成为自然物,构成人造物,构成数理对象等。所以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理念赋予“原始物质”以具体的规定性,这个过程也被叫作“赋形”。

由此,柏拉图提出,不论是一堆原子还是其他任何物质,它们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会被赋予什么样的形式,正是这个形式使它们成为感觉之物,如成为山川河流、桌椅板凳,甚至成为人、成为狗,等等。

如果没有赋形的过程,这些原子或“原始物质”就什么都不是。

柏拉图明确地把能动性的因素归于精神性的理念,他通过理念的赋形功能说明具体物质对理念的模仿与分有,以及感觉世界的存在与运动。

而德谟克利特提出的观点虽然高明,认为原子可以自己运动,但这种观点本身会产生一些问题,即物质为什么可以自己运动?运动的动力是什么?

06

事物趋向最高理念——“善”

来源:Sarah Gayle Carter

17世纪时,西方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名叫牛顿。他虽然可以解释一个运动着的世界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却无法解释世界最初是如何动起来的。

世界最初是被上帝推了一把。

——牛顿

在宗教信仰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把万物运动的根本动力归结于上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直到近代,西方人都认为物质本身是缺乏能动性的,物质的运动是不能从物质本身得到解释的,只能从精神层面解释。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就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的整个理论由此形成了三个层次:上层为理念世界,这是一切动力的来源及赋形的根本,是这些理念将形式赋予了原始物质,才让原始物质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感觉事物;最下面一层为杂乱无章的原始物质,这些原始物质通过模仿和分有理念构成了中间的感性事物层。

我们现在面对的感觉世界就是由更高一层的理念世界与更低一层的原始物质结合而成的。

这样一来,就构成一个低层次的原始物质和感性事物趋向于高层次的理念,低级的理念又趋向于更加高级的理念,而所有事物和理念都趋向于一个最高的理念——“善”,这样一种井然有序的世界模型和本体论体系。

在柏拉图这里,苏格拉底提出的“善”的理念已经从一个道德范畴扩展为整个世界的最高实体和终极根据。

07

学习是在帮助灵魂进行回忆

来源:Sarah Gayle Carter

柏拉图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著名的“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六个层次的理念共同构成了客观存在的理念世界。我们的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经居住在这个客观的理念世界当中,所以灵魂本身也是具有理念的。

不幸的是,灵魂进入肉体之后,由于受到肉体的遮蔽,忘掉了之前获得的理念知识,变得愚钝、无知。与此同时,肉体还在道德上导致了灵魂的堕落。但是,被肉体遮蔽的理念也不是不可找回的,找回理念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

通过学习,在感觉经验的刺激下,灵魂就会逐渐回忆起之前在理念世界中获得的知识。他认为学习其实就是在帮助灵魂进行回忆,通过回忆找回以前灵魂在理念世界中获得的真知。

苏格拉底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悖论,即“我们学习的知识既不是我们已知的,也不是我们未知的”。

因为如果是已知的知识,我们根本无须再学;如果是未知的知识,我们对其一无所知,自然也不知道从何学起,所以也无法学习。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对于苏格拉底的一些观点自然会有所传承,所以他也认为学习就是不断通过后天的启发,使进入肉体的灵魂能够重新回忆起此前在理念世界中已经获得的知识。

这就对苏格拉底提出的“知识既不是已知的,也不是未知的”这种令人大惑不解的观点给予了很好的解答。

我们学习的知识既是已知的,也是未知的。

——柏拉图

说它是“已知的”,是因为灵魂曾经获得过,只是因为灵魂进入肉体之后,肉体成了遮蔽真知的障碍物,所以它才变成了“未知的”。

但这种“未知的”并不是指完全消失,只是暂时忘掉了,所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回忆,就能启发这些曾经“已知的”知识,让它从“未知”恢复为“已知”。

08

感觉是刺激回忆的媒介

来源:Sarah Gayle Carter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认为知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柏拉图的观点恰好相反。他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确实是从感觉开始的,但感觉并非知识的来源,只是刺激我们回忆起我们头脑中的原有理念的媒介。

 

为此,他还举例说明。当我看到一位亡友的七弦琴时,我就会想起这位亡友。但是,这并不能说我对亡友的认识或知识是从这把七弦琴中获得的,而是说这把七弦琴曾经被他使用过,所以看到这把琴,我才会触景生情,回忆起他来。

也就是说,七弦琴只是刺激我回忆起朋友的媒介,而不是我关于这位朋友的知识的来源。

柏拉图指出,我们在回忆时,并不是在回忆具体的事物,因为具体事物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回忆,只需要通过感觉经验就能够获得。我们回忆的是那些曾经拥有过的理念。

对于这种观点,柏拉图也举了一个例子: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曾经同一个小孩对话,这个小孩之前没有学过任何数学知识,而苏格拉底通过启发,让小孩逐渐掌握了数学知识。

那么,孩子的数学知识来自哪里?柏拉图认为,实际是苏格拉底用一个个感性事物刺激小孩,使他回忆起头脑中原来有关数学知识的理念。

所以,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而感觉经验的作用仅仅在于刺激我们回忆起那些与生俱来的理念知识。

柏拉图认为,人们的回忆都是不断从低级理念上升到高级理念的,并最终实现对“善”的理念的认识。

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灵魂会表现出一种能动作用,正是这种能动性,使理念知识逐渐从潜在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

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这就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程。

09

如何才能走出“洞穴假象”?

来源:Sarah Gayle Carter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还举了一个著名的“洞穴隐喻”来说明认识不断上升的过程。

他设想,在一个深深的山洞当中,有一些一生下来就被锁链锁住手脚的囚犯,他们不能动弹,每天只能面壁而坐。

在他们身后不远处有一堆燃烧的火焰,火焰与囚犯之间有一些晃动的木偶,火光把木偶的影子投射到了囚犯面对的墙壁上。囚犯们一直认为世界就是他们看到的墙上的样子。

后来,有一个囚犯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一看,后面是一堆火,而墙壁上那些晃动的影子,不过是木偶被火光投射到墙上的影子罢了,影子不是真实的,火和那些木偶才是真实的。

后来,这个囚犯走出了山洞,看到了山洞外面真实的世界,那里有来来去去的行人和各种各样的动物,于是他意识到,自己在洞中看到的木偶也是假的,它们只不过是真实的人和物的模仿品而已。

最后,当他的眼睛适应了太阳的光芒后,他终于发现,那些在大地上活动的人和物都需要阳光才能显现,没有了阳光,人们什么都看不见。所以,他得出了最终结论:只有太阳才是最真实的东西。

从影子到木偶、从木偶到实物、从实物到太阳,这个人的认识逐渐提升,直至最高的知识层面。

这就是“洞穴隐喻”展现的整个认识过程:

首先是对假象的假象(木偶的影子,比喻对感性事物的模仿)的认识,其次是对假象(木偶,比喻作为理念之摹本的感性事物)的认识,再次是对实物(真实的人和物,比喻理念)的认识,最后是对照耀实物的光明之源(太阳,比喻“善”的理念)的认识,这种知识的上升过程,恰恰是通过灵魂的不断“回头”、不断反思实现的。

最后,这个人在洞外阳光灿烂的世界中走了一圈之后,又被送回原来黑暗的洞穴之中,被重新捆绑起来。

一开始,他看不见洞穴里的任何东西,这时,原来一直在洞穴里的囚犯都认为这个人出去一趟之后眼睛瞎了,所以当这个人向其他囚犯描述自己在洞外看到的事物时,他们根本不相信,认为他在胡说八道。

所以这些没有出去过的囚犯达成共识:出洞的事还是不要再想了,如果有人让他们出去,他们将予以拒绝。

对此,柏拉图明确声称,那些囚犯与人类很像,他们代表人类当时的状态,而将解放的囚犯送回洞穴,则暗喻苏格拉底的悲剧。

结语

知识就是力量。

——弗朗西斯·培根

这是17世纪初,西方伟大的思想家、英国经验论的创始人弗朗西斯·培根说的一句著名的话。

他批判了妨碍正确知识的四种假象,假象之一便是“洞穴假象”。他认为,“洞穴假象”就来自于人的生活背景和教育环境,这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受到的教育以及所处的环境来观察事物,因而也容易歪曲事情的真相。

当然,在柏拉图看来,他也是已经回头的那个人,并且回头后还看到了事物的最高处,即看到了太阳(“善”的理念)。

他认为自己进入了纯粹的理性世界,那便是最高的智慧。

文章来源:《古希腊文明的光芒》

来源:墨香学术 微信:moxiangxueshu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