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摘 要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可分为九种类型,即荷兰模式、英国模式、法国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意大利模式、西班牙模式、加拿大模式和日本模式。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数国家人口规模有限;资本始终对工人进行无情的剥削;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自始至终伴随着暴力,是一个血与火的殖民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如下特点:拥有世界第一的巨大人口规模;成功实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包括:通过进行大众性的革命运动为现代化奠定基础;为第三世界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推动了东西方力量对比的改变;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运动;助力了全球化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历史;和平发展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
黄民兴,马 超
西北大学 中东研究所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范畴,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变革与发展的特殊进程的称呼。在这里,‘现代’这个概念是以大生产力形态作为世界历史发展坐标的主轴对这个新时代的新定位”。作为近代以来改变世界历史的重大进程,现代化的意义不言而喻。由于各自国情和时代的不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现代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研究这些模式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为东方世界的大国,中国是现代化的后来者。其现代化的真正开展是在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进程也展现出独有的特色。1979 年 3 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把中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正式命名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他的意思是,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要更加务实有效,不要空喊口号,尤其是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不能与国外盲目攀比。当改革开放进行到 40 多年的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有许多可以总结的经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 年 7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具有了新的内涵。他讲到,在百年奋斗中,“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021 年以来,国内学界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结构、特点、世界内涵及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发表了不少文章。本文主要就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中总结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主要特征,从历史学的视角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行一个全面比较,从而进一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有所借鉴,但从根本上说不同于后者。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说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通过进行大众性的革命运动为现代化奠定基础。纵观全世界,现代化中的土地问题即传统的大地产向以自耕农为主的土地产权和农业商品化的发展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是回避困难的产权变更和通过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渐进式地取代传统经营及发展科技实现农业的发展,但这种方式可能产生巨大的副作用。而中国通过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及合作化运动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大众性的革命运动也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官僚资本的统治,为在全新的基础上开展现代化运动创造了条件。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 在《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一书中,比较了英、法、美、日、中国和印度的现代化,认为“是农民提供了最终炸毁旧秩序的炸药,这一点在中国甚至比在俄国表现得还要明显。是农民再一次为一个政党的胜利提供了主要的驱动力”。
第二,为第三世界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二战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家大力宣传现代化就是“西化”、东方国家走向现代化必须彻底抛弃它们的传统,同时西方国家通过其控制下的各类国际组织和发展援助,大力向第三世界推销其基于多党制、市场经济和世俗化的现代化模式(“华盛顿共识”) ,遏制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然而,新自由主义模式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更多的是经济停滞、社会矛盾激化、腐败和外债积累。因此,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强调独立自主、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环境友好、根据国情探索发展战略、国家与市场平衡、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
第三,推动了东西方力量对比的改变。随着近代西方国家进入现代化,其综合国力快速提高,从而在国际上形成了对亚非地区的全方位优势。二战后,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国民经济,虽然它们经历了种种困难,但到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到 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世纪之交,上述趋势更加凸显。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加快,呈现整体上升的势头,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南南合作进一步强化。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运动。这是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力量加强导致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必然后果。为此,中国政府先后提出了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从而提供了重要的话语,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日益普遍的认同。2022 年 11 月,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先后表决通过三项决议,其中均写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 6 年写入该委员会的决议。如前所述,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具体措施。
第五,助力了全球化的发展。有关全球化的开端有不同看法,主流观点是它开始于冷战结束后,也有始于大航海时代之说。然而,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全球化出现了倒退的趋势,如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不同阶层的差距扩大。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 Paul R. Krugman) 列举了以下原因:人工智能的崛起,人们愈发意识到经济依赖性的危险,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在推动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经济的“脱钩”。不过,中国凭借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对全球化的的鼎力支持一直在促进全球化的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艰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它使一个东方大国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绩,贡献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转自:“CNKI社科学术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