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分析系列来啦,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编会整理国内各大院校的新传博士招生情况,包括招生人数、申请考核条件、博导介绍等内容,同时心传考博也会持续关注2024的博士招生简章,及时为大家更新招生信息。
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专场哦!
阅读索引
招生人数
申请审核要求
复试考核
博导信息
招生人数
2021年:20人
2022年:20人
2023年:19人(硕博连读4人)
申请审核要求
1.《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网报系统打印下载),复试时提交原件;
2.毕业院校的正式成绩单,复试携带原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和学籍认证报告;
3.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推荐意见,其中一封必须是硕士导师,推荐专家通过系统提交,无需寄送;
4.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和相关认证报告,复试时携带原件;
5.身份证,复试时携带原件;
6.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摘要和论文目录等);
7.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8.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新TOEFL成绩单、IELTS成绩单、全英文授课学位项目学位证书等);
9.其他材料,如科研成果、获奖证明等。
考生保证上述材料的真实、准确,对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一律取消考试录取资格。
复试考核
综合考核满分300分,共包括三部分,具体为:
(1)专业测试: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为学科专业知识,不提供参考范围,在线笔试;
(2)综合面试(含英语口语):满分100分,专家组对考生进行全面考察;
(3)导师组评价:满分100分。
请准备10分钟左右的个人陈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个人简历;
(2)硕士期间课程学习情况;
(3)硕士期间代表性成果;
(4)下一步研究设想等。
博导信息
李本乾 教授
联系方式:bengiani@126.com
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与管理、计算传播与智能传播研究
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出版‘走出去’效果的多源异构数据智能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BXW042);
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据导控下的绿色金融信息公开与危机传播干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BXW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G时代新闻传播的格局变迁与研究范式转型”(21&ZD325)
4.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科学传播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22692103300)
近期论文:
1.新媒体环境下突发环境事件网络舆情风险信息感知模型
2.社交虚拟现实重塑“云交往”的路径
3.“十四五”时期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战略机遇与发展路径
4.手写·印刷·数字:移动竖屏时代的电影编剧
5.微博与报纸议程互设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为例
单世联 教授
联系方式:shanshilian@126.com
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文化理论研究
科研项目:
1.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论述研究”(20ZD&005);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与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14ZDA054)
近期论文:
1.消费认同视角下直播带货的即时性交往困境
2.中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悖论、偏差与疏离
3.定义“文化”的立场与关怀——围绕艾略特文化定义的语言争夺和意义斗争
4.跨文化空间中的网络文学经典化
5.论历史变局与文化自觉
葛岩 教授
联系方式:yge@sjtu.edu.cn
研究方向:传播心理学、社会模拟与计算实验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模拟舆论极化的生成机制和治理策略研究”(21AXW006)
近期论文:
基于图式理论的国家形象测量
郭良文 教授
联系方式:lwkuo@sjtu.edu.cn
研究方向:定性传播研究、新媒体与社会传播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336)
近期论文:
1.当“人-机”相遇:基于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录像民族志研究——以上海“COFE+机器人”咖啡亭为例
2.新型青年自组织与公共空间再造——基于706青年空间的考察
3.节庆活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实践与变迁——以端午节——西塞神舟会民俗为例
薛可 教授
联系方式:kxue@sjtu.edu.cn
研究方向:数字传播、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
科研项目: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重点项目“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研究”(项目编号:2020-GMA-002)
近期论文:
1.容貌焦虑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2.推荐算法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建构
3.共情·创新·融合:文化符号与国家话语体系构建——基4于“冰墩墩”的社交媒体平台内容分析
4.私域流量的生成、价值及运营
5.智能传播时代下算法推荐的失控与重构
姚君喜 教授
联系方式:jxyao@sjtu.edu.cn
研究方向:中外传播思想与理论、文化传播与新媒体批评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异域传播与中国文化影响模式研究”(17ZDA273)
近期论文:
媒介使用对外籍留学生中国文化符号认同的影响
童清艳 教授
联系方式:mytqy@163.com ,qytong@sjtu.edu.cn
研究方向:数字传播、新文创产业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网络与数字时代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实现途径研究”(18ZDA312)
近期论文:
1.中华文物的数字化全球传播研究
2.短视频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李子柒系列短视频用户为例
3.网络流行语的“匿名群体驱动”研究——2004-2019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的三维结构框架分析
陈堂发 教授
研究方向:大众传播法、媒介伦理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与表达权的法律边界研究”(15ZDB144)
近期论文:
1.私力救济中的涉“性”隐私网络公开:法律抑或伦理问题
2.英美早期诽谤法制度下出版自由理论的实践困境
3.我国未成年人网络情色内容的治理
4.强化法律适用:网络暴力的法治途径
李康化 教授
联系方式: kanghua99@hotmail.com
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数字人文研究
科研项目: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17AH008)
近期论文:
1.数字文化贸易的发展格局与提升路径
2.艺术创生: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
李晓静 教授
联系方式:lixiaojing@sjtu.edu.cn
研究方向:新媒体用户与传播效果、媒介与社会
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智能媒体与儿童认知发展研究”(18AXW005)
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2023VZH033)
3.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媒介体制与社会信任研究”(19ZDA326)
4.2018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XW005)
近期论文:
1.我国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基于东中西部中学生深度访谈的NVivo分析
2.智能手机使用对学龄儿童健康的影响研究
3.新冠疫情中的媒介接触、新闻认知与媒介信任——基于中外大学生的焦点小组访谈
4.媒介可信度视角的风险传播扩展模型——基于新冠疫情的全国调查
徐剑 研究员
联系方式:xujian@sjtu.edu.cn
研究方向:文化大数据、城市形象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媒介信息对司法公正判断影响的认知传播学研究”(17AXW002)
2.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大数据的共享机制研究”(17ZD07)
近期论文:
1.构筑中国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
2.社交媒体之于新闻价值的发现与重构——基于奥运会热搜榜的分析
3.构筑城市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
王积龙 研究员
研究方向:环境传播、新媒体与环境传播
科研项目:
1.教育部一般项目“气候传播框架下我国碳交易市场信息公开与危机干预机制研究”(20YJA860014)
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据导控下的绿色金融信息公开与危机传播干预机制研究”(2019BXW011)
近期论文:
1.气候传播框架下欧盟碳交易市场信息监督机制研究
2.微博与报纸议程互设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为例
3.气候新地缘政治下国家形象重构与我国对外传播策略框架
4.“一路象北”对外传播的成功要素
5.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农村环保传播性别差异实证研究
席涛 教授
研究方向:视觉传播、信息与交互设计
近期论文:
基于情感识别的用户行为研究——以邮轮空间的信息传播为例
李武 研究员
研究方向:新媒体用户心理与行为、数字阅读与出版
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XW090);
2.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资助项目(DFY-LL-2020081)
近期论文:
1.在疫情中重新思考阅读的意义
2.Kindle走后怎样:数字阅读的未来
3.为“陪伴”买单?准社会关系视角下音频知识付费决策研究
4.亲社会行为动机视角下公益众筹信息分享行为研究
牟怡 长聘副教授
研究方向:人机传播、新媒体研究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下新闻传播产业创新研究”(18BXW046)
近期论文:
1.信息分享到共同体验:元宇宙带来传播范式革新
2.传播学视角下我国农村老人新冠防护行为的实证研究
转自:“心传考博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