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忻获麟教授Angew:循环4500次!单锂离子导电聚电解质助力实用锂金属电池!

2023/8/9 17:27:47  阅读:90 发布者:

单锂离子导电聚电解质(SICs)具有沿其主链共价连接反阴离子的特点,有望通过降低浓度极化和防止盐耗尽来减轻枝晶形成的潜力。然而,由于其低离子电导率和复杂的合成工艺,在锂金属电池中成功验证这些优势的工作仍然有限。

近日,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忻获麟教授采用一步紫外聚合法制备了一种SIC电解质。研究显示,所得电解质具有0.85的高锂离子转移数(tLi+),并表现出良好的锂离子电导率(室温下为6.3×10-5 S/cm),与基准双离子导体(DIC9.1×10-5 S/cm)的电导率相当。得益于SIC的高锂离子转移数,它成功地抑制了浓度极化引起的短路,因此临界电流密度(2.4 mA/cm2)比DIC0.8 mA/cm2)高出三倍。此外,tLi+显著影响了锂的沉积行为,SIC产生了均匀、紧凑和马赛克状的形态,而低tLi+DIC则产生了带有锂晶须的多孔形态。结果,使用SIC电解质的Li||LiFePO4电池在 22℃下稳定循环了4500次,容量保持率达70.5%

文章要点:

1. 这项工作利用无溶剂、紫外诱导自由基聚合方式,从由可离子化单体、交联剂和低聚氧化乙烯增塑剂(PEG250)组成的前驱体溶液中实现了SIC电解质的一锅法生产。

2. PEG250增塑剂的加入有效地促进了链段运动,结果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从8.3℃显著降至-77.2℃。这种加速的链段松弛降低了离子传导的能障和活化能,从而使其在30℃时的离子传导率达到7.4×10-5 S/cm,在60℃时达到1.9×10-4 S/cm

3. 此外,合成的SIC膜的tLi+值为0.85,是基准DIC电解质(0.39)的两倍。SIC中阴离子的高tLi+和均匀分布使临界电流密度提高到2.4 mA/cm2。相比之下,由于电极附近存在严重的浓度极化和盐耗竭,基线DIC0.8 mA/cm2时出现软短路。

4. 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进一步揭示了锂沉积的非枝晶纳米形态,均匀分布的锂顶部受到致密的SEI层保护。

5. 由于这种高tLi+和改进的锂形态稳定性,采用SICLi||LiFePO4全电池在0.5C和室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可循环使用4500次。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308309

转自:“高分子科学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