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赵彬教授团队:ES&T | 2019和2050年中国归因臭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负担
2023/8/9 16:19:19 阅读:130 发布者:
英文原题:Mortality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ozone in China: 2019 vs. 2050
通讯作者:赵彬、王书肖、纪思翰,清华大学
作者:Mingyao Yao (姚明瑶), Yue Niu (牛越), Shuchang Liu (刘书畅), Yumeng Liu (刘雨萌), Haidong Kan (阚海东), Shuxiao Wang* (王书肖), John S. Ji* (纪思翰), Bin Zhao* (赵彬)
图文介绍
由于生活方式风险因素的结合,中国的心血管疾病(CVD)负担一直在增加,约有3.3亿人受其影响。臭氧是CVD的环境风险因子之一,近年来大气中的浓度呈较高位波动,2015年到2019年,我国臭氧日最大8小时浓度第90百分位数从134μg/m3增加到了148μg/m3。而在2021年新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导(WHO AQG 2021)中提出臭氧峰值季节浓度指导值为60μg/m3。臭氧作为大气环境中的二次反应产物,其浓度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因此,了解气候变化情景下臭氧相关的人体暴露和疾病负担是在中国制定有效的臭氧控制策略以及CVD防治的重要基础,而目前尚缺乏基于中国人群臭氧-CVD暴露响应曲线的CVD疾病负担评估。
针对上述问题,清华大学赵彬教授、王书肖教授、纪思翰副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团队建立了区分室内外来源的臭氧的人群暴露评估模型,并根据基于中国人群的队列研究获得的最新臭氧-CVD的暴露响应曲线,评估了2019年和2050年的三种情景下(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 585、SSP 126以及降低至WHO AQG 2021的室外臭氧浓度指导值)中国336个城市成年人归因长期臭氧暴露的CVD死亡负担;并比较了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臭氧暴露和基线死亡变化对不同情景下2019到2050年CVD死亡负担变化的贡献。
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1. 即使是可持续发展路径(SSP 126),到2050年臭氧浓度依然无法达到WHO AQG 2021指导值。
研究发现,相比2019年,不同情景下2050年臭氧暴露会有所降低,SSP 585、 SSP 126和达到WHO AQG 2021标准三种情景下到2050年人口加权等效室外暴露浓度分别降低16.2%、36.4%和49.6%。即使是在SSP 126情景下,2050年相比WHO AQG 2021的指导值仍存在16.8μg/m3的差距。此情景下归因臭氧的CVD早逝人数为35.9万人,相比2019年和SSP 585情景可分别降低约75.5%和66.8%的早逝人数,但仍是臭氧达到WHO AQG 2021指导值时早逝人数(1.6万人)的22倍。因此,我们还需要制定针对臭氧的更为严格的控制策略来降低臭氧暴露以及其导致的CVD死亡负担。
图1: 暖季(5月-10月)日最大8小时等效暴露室外臭氧浓度均值地域分布a)2019年,b) SSP 585,c) SSP 126,d) WHO AQG 2021,e)不同情景相比WHO AQG 2021标准的超标城市占比
2. 人口老龄化会抵消42-66%由于臭氧暴露和基准死亡率减少的健康收益。
研究发现,臭氧浓度降低和基线死亡率下降是2050年归因臭氧的CVD死亡人数下降的重要原因,而人口老龄化会很大程度(42-66%)抵消这些健康收益。SSP 126情景下,到2050年臭氧浓度的下降对于减少由臭氧引起的CVD死亡人数贡献了80%,然而其中有50%的效果被人口老龄化所抵消。因此,随着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除了控制臭氧污染,还需要制定针对CVD的防治措施。提高公众对臭氧污染相关的健康风险以及CVD疾病的认识,同时倡导和鼓励人们采用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
图2: 2019-2050年归因臭氧的CVD死亡人数变化及不同影响因素的贡献,a) SSP 585, b) SSP 126, and c) WHO AQG 2021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2050年的CVD基线死亡率各省之间的变化认为一致,此外未考虑不同暴露响应曲线之间的差异。尽管如此,本文首次基于中国人群队列研究得到的臭氧-CVD暴露响应曲线,评估了2019年和不同情景下2050年归因臭氧的CVD死亡负担,为更科学合理制定我国臭氧控制和CVD防治策略和手段奠定了基础。
转自:“ACS美国化学会”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