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张没劲
我考了两年,一战每天6点半准时起床,7点半到图书馆外面背书等开门,几乎整整一年吧,所有同学都觉得以我的努力程度肯定能考上,结果没有。完了找工作还在hr面前大哭了一场,觉得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我,明明我那么努力,却还是和成功失之交臂。
二战在家复习,没有peer pressure了,自己做计划,自己把握学习进度,7、8月还能8点起床,进入9 月之后就是10点起床了,甚至到了11月,会睡到中午,结果上岸985梦校,比一战高了将近60分。
失败那一年,我在朋友圈po了千字长文,痛诉我的遗憾和不甘,上岸这年,我的报喜文案只有一句话。
我终于不再笨拙的用时间定义努力,用形式预测结果,我知道我学了多少东西,我清楚我在干什么。当你不再“表演”,当你不再“自我感动”,当你学会“计划”,当你学会“总结和复盘”,当你知道“知识就是知识,会了就是会了,不会就是不会”,当你去做“just do it”,你会发现,成功的秘诀不在于几点起床,不在于你做笔记用的是ipad还是a4纸,不在于一切与知识无关的形式和东西,只关乎你是否做到了自我认知。
你到底知道不知道、清楚不清楚、明白不明白自己有没有在学习?到底学了多少东西?题会做吗?单词背了吗?作文写的丝滑吗?知识框架能随手就画吗?
希望考研的同学们,不要再拘泥于形式,不要再感动自己,不要再做表演艺术家,眼睛盯到书本,脑子思索知识,心里时刻保持“自我认知”的警惕,考研就真的不难。
哦对了,再提一句,我睡到中午起床后,会一直学到晚上11点、12点、1点,主要看当天的状态。备考期间我的作息一直是这样,直到考前一天我还是中午起床,但是我想说的是,生物钟对考研那两天影响不大,特殊情况下心理的作用大于生物钟,考试那两天我每天都是6点起床,中午不睡,晚上12点睡觉,完全不影响第二天的考试
知乎@赶海在鸢尾花星云
21考研北京地区的学姐,来分享一下 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考研和早起其实没有必然联系,这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为什么要早起?
1、生理层面:早上身体状态最佳
先说点客观的,从生理层面分析,早上人的体温逐渐升高,血清素慢慢生长,会让人体充满活力。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早上头脑会更清醒,效率更高。
2、心理层面:仪式感
心理层面的好处就更多了,其带来的效益往往会让考研人更明显地觉察到:
早起能带来仪式感,给自己一个信号,提醒自己“就现在开始”进入紧绷状态。
早起还能给自己带来心理安慰,不必否认,能坚持早起的同学相比于其他人在心理上是有一定优越感的。这股良性的优越感会让你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但是也要规避自我感动的怪圈哦~
二、早起那么多好处,为什么早起和考上又非必然呢?因为不早起也有好处啊~
1、找到自己的作息和节奏
每个人的作息节奏不同。如果被迫跟着早起,常常会让他们处于极度崩溃的状态。你心里压根是抗拒的怎么会有良好的状态?
因此,如果你实在不适合早起,那就只需要做到让自己不要“晚起”,按照自己的作息行动, 保持一个更舒服的状态。
2、产生一种“心理补偿”
这个很好理解,你不早起,总得在其他方面多做点什么吧...因此不早起的同学,出于心中那份微弱的 亏欠感,会提醒自己要更快进入状态才行,变相地提高效率。
所以,早起(熬夜)不是“不得不”的价值引导,通俗来讲,就是不是别人觉得早起好,你就必须得早起。
早起更像是一种状态,一种带给你“心理暗示”的行动指令。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找到这种状态,找到这种提醒你“就现在开始”的行动指令。
至于是“早起更能让你找到状态”,还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复习效果最佳”,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三、可以把时间制换成任务制
在上一笑而过考研政治课时,腿姐说过不要用时间制,要用任务制。
每天睡前写好第二天的任务,第二天完成一项划掉一项,这样也会更有成就感,假如有一天有突然的事情,也可以把任务分摊到其他几天,这样就不会有没完成的愧疚感。
四、分享几个心理学效应(可以用在考研复习中哦)
五分钟起步法
当你静不下心来做一件事时,给自己5分钟起步时间。你只需告诉自己:“只有5分钟,忍忍就过去了。大多时候,你会发现实际上你坚持了不止5分钟。一 旦大脑启动了5分钟装置,你会惊奇的发现,自己还可以专注10分钟、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这个方法很适合拖延症患者哦。
蔡加尼克效应
试着在纸上画一个圆圈,交接处有意留出一段空白。回头再看看这个圆,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强烈的意念: 想把这个圆补全。因为人类天生有完成事情的愿望,善用这种心理会帮我们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比如:你可以把手头的学习做一个进度条或圆饼图,当看到进度为75.6%,就会很想把它完成或补圆。
金字塔学习法则
教是最好的学,当你知道要去跟别人讲解一个事时, 你会力求语言精简且要点明确,这会让大脑在整理信息时会更有逻辑。
注:本文来源自知乎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