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顾农 | 李清照“寻寻觅觅”在寻觅什么(外一篇)

2023/8/9 15:55:51  阅读:60 发布者:

李清照的“寻寻觅觅”

顾农

在李清照传世的作品中,《声声慢》大约是最著名的一首,其词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寻觅什么?词里没有直接说起,但读者根据她的生平和性格去推测猜想,或可略知一二。

人总是在失去什么以后才去寻觅追怀并产生种种感慨。词中的情境表明此时他已经失去了丈夫赵明诚;而从“晓来风急”与“独自怎生得黑”这两个提法看去,词人低沉的情绪从一大早延续到暮色降临,愁思百结,无从解开。

李清照曾经有过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她是主动爱上她父亲李格非的学生赵明诚的,其间她撩开帷幕偷窥到家里来的这位青年,又开始了大胆追求,她的《浣溪沙》一词中描写当年的情景道:“绣幕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她主动地给对方写小纸条(“半笺”),约他在“月移花影”之时前来相会,畅叙幽情。婚后他们非常和谐幸福,先是住在首都过着平静高雅的书斋生活,这时他们经济上不宽裕,明诚“每朔望谒告归,质衣取钱半千,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金石录〉后序》);后来赵明诚当官了,条件大为改善,住在青州(今属山东)的一段尤其舒服。其间他们夫妇也曾一度离别,清照词中有过描写,而其情调同后来的《声声慢》完全不同,试看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时的离别总还是短期的,其间仍可互通信息,而且他们也还年轻。到《声声慢》时代,金兵南下,北宋覆灭,皇室偏安,明诚去世,又无子女,清照一个人带着他们夫妇先前辛苦搜集起来的碑帖文物,从齐鲁故园向南方逃亡,孤独痛苦,一筹莫展。这时她时时追忆早年平静安宁、温馨和谐的生活而不可复得。只剩下夜不能寐,在凄风苦雨中迅速老去。

无助和无望构成晚年清照的基本状态,但她仍然能依靠创作来释放情绪,又通过独酌来提振精神——她还要顽强地活下去。《声声慢》的情绪极其低沉,但作者仍然是一位强人。李清照不肯绝望,她深情地追忆往事,也并不排斥新路,开篇第一句的“寻寻觅觅”即已表明她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绝未心如死灰。

清照晚年又结过一次婚,发现所嫁非人后又以高昂的代价迅即离婚。前贤往往否认此事的存在,那无非是为了保护这位才女的“名节”;用今天的观点看去,实在大可不必(参见顾农《易安居士二题·李清照的再婚和离婚》,《粤海风》2015年第6期)。晚年的李清照希望打破现状,走向未来,这种积极的态度没有任何问题,只可惜她的运气实在是坏到家了。

李清照词意境,林语尘绘

古诗中的游子思妇对唱

顾农

东汉末年有一批非常动人的五言诗,作者不明,一向称为“古诗”,其中最著名的是选入《文选》的那十九首。这一批作品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游子思妇之词。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约多为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其中有一部分很可能是太学生),他们为了谋取出路,远远地离开家乡到首都或别的大城市去奋斗,而在汉末那样的时局里,功名和出路哪里是容易弄得到手的,他们没有得到想得到的东西,却失去了同亲人、情人的团聚,不得不忍受孤独和贫困,于是很自然地唱 出了这么一批哀怨而缠绵的诗篇。

游子之词往往以两方面的感慨为主,一是感士不遇的牢骚,一是对故乡、对亲人或情人的思念,这两者往往纠缠在一起,形成很大的无从解开的感情疙瘩(“情结”),通过诗歌这一渠道发泄出来;而他们留在老家的妻子或情人则陷入痛苦的期待与失望之中,也有许多感情要抒发,游子也很愿意为她们代笔。试读十九首中的第一、二两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户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即分别从男女两边来写。游子的痛苦在于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却对自己很不利(“浮云蔽白日”),但自己还不想回去,还要继续漂泊,而与此同时则陷入无可奈何的乡愁、相思之中。“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就是后来之所谓“衣带渐宽”;“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则大发人生易老的感慨——凡是喜欢叹息自己不幸已老的,往往是年纪并不算很大的少壮之人,只是身心皆累,遂多此种哀叹。

男女对歌也可以放在同一首中来写,例如《古诗十九首》其六云: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从内容看去,这里前四句为居者的女性之词,后四句则是行者的男子之词,两者对唱呼应。一首诗中作此种对唱,前有古人,后多来者。古老的例子如《诗经·郑风·东门之墠》,前后两章分别为男女之词;晚一点的例子如南朝民歌中有很多赠答之作;现在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仍然讲究对歌——把赠答的两首连起来写,就成为《涉江采芙蓉》的样子了。

作品总是为读者存在的。年轻人离开故乡外出奋斗找出路,古今并无不同,他们的痛苦和哀伤也多相近之处,《古诗十九首》久远的魅力,就在这种人生经验的通感之中。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源:中华读书报)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