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日常对话的趣味小书,穿越古代必“背”知识。看元、明、清时期外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的课文,了解真实生动的中国古代生活。
《古人如何说话:元、明》
《古人如何说话:清朝》
夏川 编
崇文书局
2023年8月出版
定价:42.00元
◎一本古人日常对话的趣味小书。
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的那些古文,并不是古人日常的语言!在当时的汉语口语教材中,我们才能看到最日常、实用的对话。
◎珍稀史料集中呈现,辅以导读、注释。
元代晚期刊行、明代初年修订的《老乞大》《朴通事》,展现了住店吃饭、借宿买卖、讨价还价、结婚送礼、打情骂俏、书写文契等诸多场景的交际对话。此次出版依据原本,并对难解地方加以注释,增加说话者身份,方便理解。
◎穿越古代必“背”知识。记住这些对话,游走江湖方能不露馅。
◎口袋本,顺纹印刷,单手可握,阅读感受舒适。
《古人如何说话 元、明》导读
听见古人说话
如果回到古代,我们要怎样与当时的人对话呢?用语文教材中学过的文言文,就可以顺利和普通人沟通,完成住店、买东西这些事情吗?
即便不考虑语音的变化,这大概率也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在学校所学的文言,大致以秦汉文章为标准,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变化不大,但人们日常使用的口语却在不断变化,二者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了。到了明朝,比如皇帝朱元璋用文言叙述自己的功绩是:“朕以布衣入戎伍,愤生民涂炭,提孤军与豪杰同志者,思所以靖之。赖天之灵,因民之利,干戈所至,强殒弱服,大河之北,以际南海,罔不来臣。”但在给当时朝鲜半岛国君的圣旨中,他用白话,几乎同样的内容就变成了这样:“我从二十四岁上,红军内住了三年,自家砌了些个军马,修了一座城子,海内打造了一万船只,后来各处城郭都收拾了。”文言、口语的差距可见一斑。在古代使用文言也许可以与饱学之士对话,但很难从没读过书的店主那里买一碗面。
那么,有没有记载古代人口语,最好是普通人口语的文献可供我们学习呢?我们可以在唐宋的语录、元代的杂剧、明清的白话小说中看到当时人如何说话。比如《朱子语录》中“孔门教人甚宽,今日理会些子,明日又理会些子,久则自贯通。如耕荒田,今日耕些子,明日又耕些子,久则自周匝”,就能让人想象朱熹是如何教导学生的。元杂剧《西厢记》中,一行人送张生赶考后,红娘对崔莺莺说:“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后者则回应道:“红娘呵,甚么汤水咽得下!”
不过最基础、最全面的记载,当属朝鲜半岛、日本、琉球等地学习汉语的教材。元、明、清时期,东亚各国交流频繁,各个邻国前来中国朝觐、经商均需要懂中文的人随同,因此自然就有人编撰以实用性为主的汉语会话教材。这些教材包括《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白姓官话》《官话指南》《唐话纂要》等,不仅生动保留当时汉语口语面貌,而且涉及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真实又有趣的古代社会面容。
其中涉及元、明时期口语的,当以《老乞大》与《朴通事》为翘楚。“乞大”一般认为是“契丹”之意,“老乞大”即“老中国”,也就是“中国通”的意思。“通事”是“翻译”的古代称呼,“朴通事”即“朴姓翻译”的意思。这两种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都不详,一般认为编撰于元代,最初刊行于元代晚期(1423—1434),在明代初年(1480—1483)重新修订,其后又将汉字注音,刊行“谚解”本(参见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
在内容上,《老乞大》别树一帜,编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三四位高丽人前往北京卖马,路遇辽阳城一位姓王的商人。几人结伴一路前往北京,卖掉马匹、人参,并置办带回高丽的小商品,随后话别。整个故事全部以对话展开,涉及住店、借宿农家、日常习俗、讨价还价等,读起来趣味盎然。书中虚构的店家、农户,生动鲜活,如我们周边熟人一般。试看他们投宿客栈时的讨价还价(此处为便理解,改动个别字句,并添加说话者身份):
王:黑豆多少一斗?草多少一束?
店:黑豆五十个钱一斗,草一十个钱一束。
王:是真个么?你却休瞒我。
店:这大哥甚么言语?你是熟客人,咱们便是自家里一般,我怎么敢胡说!怕你不信时,别个店里试商量去。
王:我只是这般说。
“你别骗我”“不信你去别家问问”“我就是说说”。我们现在讨价还价时,也依然重复着类似的对话。他们投宿农家时,则是这样交流:
农:客人们有一个看着马,不曾来吃饭。兴儿,你另盛一碗饭,罐儿里将些汤,跟着客人去,与那个伙伴。吃了时,却收拾家事来。
王:主人家哥休怪,小人们这里定害。
农:有甚么定害处?吃了些淡饭,又没甚好茶饭。
王:休那般说,不当有。“饥时得一口,强如饱时得一斗。”俺正饥渴时,主人家这般与茶饭吃,怎生忘的恁?
农:休那般说。偏俺出外时顶着房子行?也索投人家寻饭吃哩。却不说:“好看千里客,万里要传名。”
王姓商人说自己给主人家添了麻烦(定害),农户则大度地说“吃了些淡饭,又没甚好茶饭”,也正如我们今天做客时的寒暄。“偏俺出外时顶着房子行”,则让人忍俊不禁。没有人出门会把房子顶在头上,把整个家带着吧。这些温情的言语,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善良好客、温和待人的极佳写照。
相比于完整有序,稍偏向于经商的《老乞大》,《朴通事》则与我们初高中的外语教材相似,全书由许多场景对话构成,比如结婚送礼、拜会他人、日常买卖、打情骂俏、书写文契等。这些场景涵盖更广,也提供大量词汇,学习者大概也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需要将其全文背诵。试举两例(为便理解,这两处也添加说话者身份):
主人:听的卖菜子的过去么?买些菜子儿,后园里种时好。夜来个都收割了麻,种菜来。麻骨一边收拾下着用着。
仆人:种甚么菜来?
主人:萝卜、蔓菁、莴苣、葵菜、白菜、赤根菜、园荽、蓼子、葱、蒜、韭、荆芥、薄荷、茼蒿、水萝卜、胡萝卜、芋头、紫苏都种来。
紫苏这厮好吃,把那叶儿摘了,着线串上,吊在一壁厢一冬里熬吃好。水芹菜也修理的好着。叫将翠儿、春喜来,拔野菜去。拔将小蒜、田菁、荠菜、芢荇,都拔将来,把芢荇来煮吃。那厮,你西园里种些冬瓜、西瓜、甜瓜、插葫、稍瓜、黄瓜、茄子。着那丫头菜市里买将些山菜来。买些拳头菜、贯众菜、摇头菜、苍术菜来,我们大家尝新。那厮,把菜园修理的好,休嫌生受,古人道:“无功食禄,寝食难安。”
在关于种菜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代中国各种蔬菜的名字,大部分与现在一样。而在下面这段对话中,我们则可以看到《老乞大》中没有的猜谜片段:
甲:大哥山上擂鼓,二哥来来去去,三哥待要分开,四哥待要一处。
乙:我猜大哥是棒锤,二哥是运斗,三哥是剪子,四哥是针线。你再说我猜着。
《老乞大》现存版本中,较古的版本保留了元代北方口语面貌,谚解本则体现了明代口语风格,所以本书将二者一起收录,在书页下方标注“古本××”“谚解××”,并调整内文段落,以期在对比中看到从元至明的口语变动。底本方面,古本据韩国南权熙教授所发现的古本影印本,见《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第二册;谚解本据韩国奎章阁丛书第九《老乞大谚解》,也见《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第二册;《朴通事》据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3年影印本《朴通事谚解》,见《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第三册。
整理时使用简体、正字、新字形,个别明显错误的地方直接改正。为便理解,我们将《老乞大》及《朴通事》的对话基本上分作两句或三句一组,以空行隔开,并为《老乞大》增添说话者身份,比如以“王”代指王姓商人,以“高”代指高丽商人等,并括注解释性文字。我们还按内容性质、难易程度调整《朴通事》中场景的前后位置,加上小标题。不过,以今天的规范来看,文中依然有很多别字、俗语,但我们相信读者诸位朗读出来时,便能理解其为何意。
(来源:崇文古籍)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