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北京大学女性学考研初试经验

2023/8/1 15:53:51  阅读:74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考研成长社 ,作者小组长最棒的宝贝

写在前头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我个人觉得每个人基本情况和现实条件都不太一样,所以不能盲目复制别人的方法,希望我的这篇内容不会误导你~

个人基本情况

ABOUT ME

本科北京某211广电编专业(是个和社会学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有两年在北京的和社会学无关的工作经验。20223月辞职,5月正式开始脱产在北京备考。

我的特点

做好选择后,不太会轻易放弃,除非身体完全支撑不了,是那种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的类型。

对于全新的知识我的自学能力一般,入门很需要老师带领。

记忆力非常普通,从初中开始记忆力就逐年下降,很不喜欢且不擅长背诵,只能反复看。

每天做事前不会列特别详细的计划,只会列大致要做什么事,但不一定能全部完成。

关于考试基础

英语:一般,语法不太好,毕业后单词也很久不碰。

政治:我是文科生,且从初中学政治开始,我的政治都是我不担心的科目,并且我一直觉得它本身不难。而考研政治中算难的是有非常多易混点(大多都会出现在选择题),不像初高中是可以背到肌肉记忆的程度。考研政治我不会死背,会选择刷题、看错题的方式加深记忆。

社会学理论:0基础,仅仅限于工作两年浅看了一点关于女性学的书,以及关注了社会学老师的账号,会看一下对性别话题的分享。

社会学研究方法:0基础,本科我们也会涉及采访等课程,但是和社会学的方法还是很不一样的,有公益经历,无相关学术调研的经历。

考研初衷以及择校

一、我的跨考原因

1. 我为什么要考研

第一,考研好像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结。因为大四那年我也考了研,但是是随大流完全迷茫下选择的考本专业的研究生。中途本校换了考纲,我的学习心态一直不稳,且自己可以明显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用尽全力,内心也并不想真的上岸。最后是以1分之差过校线。由于20年开始了疫情,找工作的压力增大,导致我一度认为我再加个10%的努力或许就不至于如此焦虑了。

第二,我不敢说我想去做学术,毕竟我没有太多真正的科研经历,考研的原因更多是现实因素:提升学历、转换思维、我希望能通过考研把路走宽一点,改变一下现状。以及我深知我的家庭无法支持我出国读研(如果可以支持,我大概率毕业那年就会出国),所以如果现阶段想读研,只能选择国内考研。

2. 为什么跨考女性学?

第一,我很明确我不想考本专业的研究生了,因为据我了解研究生课程和本科课程是一模一样的,唯一区别就是研究生时期,老师会带着你做很多的大型实践项目。有些人或许会觉得很好,但我自己内心清楚,这不是我所想要的。

第二,除开熟悉的本专业,其他专业我确实也不了解,唯一有兴趣的就是女性学。我在前面提到过工作这两年有看一些女性学的书和关注社会学学者的社交帐号,会去了解他们关于性别话题的观点分享,这些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因此我选择专业时的关注点就落到了社会学和女性学上,了解到北大有专门的女性学专业的时候,我也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说实话,当时内心是激动的,因为想着如果真的考上了,可以在未来把自己的研究落到实处。但现在回想确实有些理想主义的哈哈哈。

这里要跟大家说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想清楚考研的原因,以及对于脱产的往届生来说,是否有条件脱产。

我认为考研原因哪怕是因为自己的理想主义都比盲目随大流有价值。(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还有,从我的经验来说,脱产考研的心理压力非常非常非常大。家人是否提供物质或精神支持、自己是否有存款支持生活、在哪里备考都是需要考虑的。

关于我的初试备考

因为我知道市面上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北大社会学考研的,以及我身边没有熟悉的学长学姐可以做介绍。所以我只能自己从各大平台不断更换关键词去搜索。(小红书、百度、豆瓣、B站等等)这个期间我基本确认了参考书,搜集到了一些学长学姐整理的笔记,也加上了北大学姐的微信进行相关的了解。

看书期间,因为0基础,我还挺需要老师带领的,我当时的方法是去B站搜索一些学长学姐对于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我的问题。直到偶然一次我在b站看到一平哥关于帕森斯的讲解,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内心狂喜:这就是我想要的!

然后我就了解到学术志的课程,报了之后立马有了一种踏实感(觉得至少能够比较正确地理解知识点了,考不上就当拓展知识也非常不错)。

一平哥的课程能覆盖掉北大女性学大部分的概论和理论知识。没有覆盖的部分就是女性学,女性学我主要看的是《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以及很多的论文。(其实没有特定要看的书,学姐说要看《女性主义思潮导论》,但我看了后发现这本书不适合我,我就换成了李银河的《女性主义》。所以弟弟妹妹们在备考时自己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一些调整。)

研究方法的参考书我主要看了袁方和卢淑华的两本书,艾尔巴比和风笑天的书我没看,听着文孟老师的课查漏补缺的。

1. 大致备考时间线

整个考研过程的大致节点其实很多推送都会推,但是把握自己的节奏比较重要。以下我的大致节奏仅供参考,整个过程中我除了全程跟着学术志的课程,一直在做的就是看论文(6月开始看,每个月都会看好多篇论文,会对论文进行简单标注,后期对一些重要的论文会反复看)和看真题。

5-7

看专业参考书 + 听学术志课程 + 整理笔记,以及完成政治、英语基础课

政治我选择的是徐涛的课程 + 1000题,英语主要是看红宝书的单词书+BUP主背英语牛津词典的娜拉,还有田静的语法课 + 每日一句。

7-9

继续5-7月的内容(记单词可以不看视频,只看书,单词书必须反复看、反复记。语法课选择性二刷)。

开始做英语阅读,大致结束政治的全程课和1000

专业课笔记根据学术志上课的进度整理到百分之70左右(我是在前人基础上整理,每上完一个理论家整理一个)。

10-11

政治回看1000题或者做徐涛的习题和真题。

英语保持回看红宝书记单词 + 每日一句,阅读第二遍,开始练习完型和新题型以及作文。

专业一上主要是完善笔记(把基础笔记做完)、精简笔记(勾画、标注重点或者整理背诵框架)、补充笔记(一平哥没讲到的但学校考到过的理论、今年热点、学校爱考的点、论文等等)。

专业二的研究方法同专业一,统计上主要是练习计算题、记公式。

11月中下旬

政治开始肖八、时政学习。

英语主要还是单词、阅读、新题型、作文换着来。

专业开始模考(但说来惭愧,我并未参加过学术志的统一模考,建议参加)。

除此之外,这个阶段做的最多的就是重复理解知识点,反复回看课程中我不懂的地方,我的背诵方式主要是理解记忆。有些人喜欢框架记忆,按照适合自己的来就行。

12

政治肖四。

英语模考、巩固作文。

专业课上不断重温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进行真题分析,总结答题思路。(我看真题并不是12月才开始的,前期我也会反复翻看真题,真题一定要反复看)专业二练习计算题和背公式。

调整心态。

2. 真题的使用方法

我并没有去完整地模考真题,如果有时间的话当然可以。

我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理解知识点上去了,对于真题的使用我主要是去对比、归纳北大考题的提问方式、考点,然后我自己去总结一些答题思路或模板,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种从初中就开始用的答题模板,到现在都大有用处的。

然后大模板下套小模版:“是什么”下可以答这个知识点的时代背景、产生原因、具体内容/观点,有什么分支/类型等等,“怎么做”下可以从宏观、微观上去答,也可以按照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去答。

你自己多去总结,当你看到类似的知识点或者提问方式时,你就能迅速去提炼大模板,再去提炼可以答的小模版。同时一平哥在后期会有一些答题思路的讲解和启发,我们可以多去吸收。

千万不要小瞧这种方式,也不要觉得这些角度看起来挺简单和普通的,但在考场上你可能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去思考怎么答题,这些模板能让你快速就有一个答题思路,不至于思维混乱,不知道从哪里下笔。而让老师在判卷的短短几分钟时间里去判断你答题是否有逻辑,这些简单且普通的角度说不定就是你的救命稻草。

答题思路和模板的总结真的很重要!

3. 初试那两天

考完英语我就知道英语完蛋了,因为我当时在新题型上纠结了半小时,最后还全改错了(不是全错就是只对了一个),导致我完型全靠蒙,相当于丢了20分。

考完英语那天下午我一个人从考场走回酒店,吹着北京的冷风,懊悔、痛苦、不安、焦虑、对未来的担忧各种不好的情绪充斥着我。当时我甚至觉得或许自己就不该浪费一年时间来考研,连合理安排考试时间这一点都做不到,有什么资格考上研究生。

回到酒店我缓了很久才开始看第二天的专业课,而且做好了答不出来题随时弃考的准备。没想到我坚持考完了,所以考完后我还是很开心的。但当时的我根本不认为我可以进入复试,也就没有提前准备去做做社会实践或者补看一些专业书籍。

说这个是想鼓励大家:哪怕考试途中有一科发挥得特别不好,或者你觉得很多知识都没记下来,没有信心上考场,记得千万别被这些强烈的负面情绪干扰(这个时候亲友的力量就比较重要),尽量调整好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科目,遇到不会的或者没背下来的也不要慌,用自己会的去写,尽量不要空题。

考研收获

我的考研结果算不上完美,虽然初试取得了排名第二的成绩,但是很遗憾并未通过复试。而且我初试能考到如此的成绩,多少也因为去年疫情放开,很多人弃考或者发挥不好,让我能有这个运气取得进入复试的机会。

但去年一年我确实尽了全力,所以也完全不遗憾,磨砺了自己,也重新认识了自己,让我收获了很多新知识,看到了不一样的视角,最后我坦然接受这个结果,继续向前走。

我想我们都不应该因为结果不好而总是否定自己,向前看才会有所改变。

其他

可能因为我是第二次考研的原因,所以我大概知道每个阶段要完成什么事才是合理的,心里没有特别慌乱。前期我进入状态也非常快,尤其是开始听学术志的课程后,每天的生活比较有规律也比较紧凑。

这里踩了一个坑

就是我前期太紧凑了,或许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基础薄弱,想前期快点学完、能多学点,这样我后期的时间就会多一些,所以我前期神经比较紧绷、给自己安排得也比较满。导致我在八月份突然休息一天后再也提不起劲儿,荒废了差不多20多天。等到9月就觉得时间紧张了起来,但是前期的那个劲儿始终没有恢复过来,后期的作息也没有前期规律。

所以我建议大家要么战线不要拉太长,要么采取前松后紧的状态,前期可以让自己慢点进入状态,逐步紧张起来。9月开始慢慢紧凑起来比较好。

除了前松后紧的学习节奏,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也是我想提醒的。一定不要因为考研就放弃一切社交和娱乐,该看电影还是要去看一场电影,该和朋友吃饭还是要去吃一顿大餐,这样自己的心情和情绪都能得到调试,不然会很痛苦。

寄语24社会学跨考人

想对跨考的小朋友说

9月之前的阶段,时间不会很紧张,在把握复习进度的同时,尽量多看一些除参考书目以外的社会学的书。(一平哥和文孟老师都会有一些推荐)

其次,如果有精力和机会可以参加一些跟社会学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社会调研,甚至是去做社会服务的志愿者,这些经历是会在你的复试阶段加分的。

考研的这一年是痛苦并快乐的,快乐是你像块海绵一样不断在吸收新知识,痛苦是考研的整个过程确实很折磨你的心态和意志,你可能一直处在反复崩溃重建的状态中。但这些感受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所以不要因为这些轻易去否定自己,不管别人的进度如何,把握自己的节奏更重要。

考研初试结束之后,如果觉得自己发挥不错,可以多看社会学的书或者做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这段时间不要浪费,否则就算进入复试,被问到的话你会发现自己无话可说。如果觉得自己初试发挥并不好,也不要轻易摆烂,哪怕去实习或工作一段时间都是充实的,至少还能有一些微薄的收入。

总之,不论初试、复试的结果如何,不要说自己不行,向前看,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节奏。每个人都会有迷茫和焦虑,但是没关系,年轻的时候多试错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加油啊,小伙伴们!

转自:“社会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