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陆铭教授主页
编者按:现在国内经济学研究有一种过度计量化的倾向,对中国经济的具体事实了解不够,拿来数据就闷头使用 DID、RDD 等方法去估计所谓的政策效应。有些学者(学生)纠结于计量方法的先进性和系数估计的统计显著性,花费精力研究看似高深的计量工具,而不愿意去了解所研究问题的现实情况,得到的结论往往贻笑大方。也审过一些《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顶尖期刊的稿子,发现很多作者对其研究问题的事实了解不深,而在计量上过度纠结,得到的结论时,作者往往也忽略现实。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学者真的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就象发文章很多的医学长江不能治病一样。读到陆铭教授的一篇旧文,谈的正是相关问题,特转发。这是陆铭教授的长文中的一节,全文参考陆铭教授主页(https://luming.blog.caixin.com/archives/211187)。
有一年冬天,我在一些朋友的组织下,一起到了中国西部一个省份里面的欠发达地区去做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这次调研只是我众多的调研活动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我自己的感触也非常深。
任何的事物都是分两方面的,在我们这次调研中的主题就是政府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包括扶贫政策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从一方面来讲是积极的,的确我们看到现在中国政府对于贫困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有各种各样的补贴和扶持政策,这样就在很多程度上能够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会辍学。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在扶贫工作中有大量的投入,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比如说建档立卡。很多基层的扶贫干部,整天的工作就陷入到了填报各种各样的表格里去了,有些表格出现一点错误,就要全部推翻重新来填。结果实际上我们很多基层干部工作的精力,没有有效的发挥在真正帮助大家发展经济这方面。
还有一些项目,由于是政府推动的,缺乏市场的信息,最后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的需求,这样的政策也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甚至导致了当地居民的一些反感。
也有一些政策在短期里看上去似乎是有效的,比如说把原来居住在深山老林里面的居民搬出来,搬到政府新建的一些扶贫点上,然后在附近建一个厂,这些政策在短期里的确可以帮助这些居民离开那些发展条件和居住条件非常差的地方,到能够获得收入的地方,但是长期怎么办呢?有一些扶贫点的建设,距离当地的县城,更不要说城市的中心都非常远。所以这样的新建扶贫点恐怕过不了多久,当地的居民仍然是收入最低,最贫困的居民。
我讲的这样一些现象,是为了围绕我自己调研活动来谈谈研究。在之前也讲到过,现在随着教学的改进,大家对于实证研究各种所谓先进的方法都已经充分掌握了,然后就用这些方法去做一些所谓非常标准化的研究。比如说在我今天所谈到的这个话题里,我就连续看到一些研究,去研究那些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包括扶贫的政策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有一些研究就用到了所谓的断点估计或者双差分的估计,这些比较流行的而且似乎是比较标准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大量的结果也得到了结论,就是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包括扶贫政策是有效的,那么这里我们就要讨论一下跟研究相关的一些问题了。
我们的讨论不是对于方法或者对于具体问题具体研究的讨论,我们分下面四个方面来谈问题。
首先,我觉得很多的文章没有去深入的讨论我们的政策到底是“有效的”,还是“有效率的”这样一个问题。在最近我连续跟中国非常著名的有关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的经济学家李实教授有几次深入的交谈,我非常钦佩李老师在他的报告里就讨论了有效和有效率的问题,相应的如果用英文词就是 effective 还是 efficient。
我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如果你要去评估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发现相对于对照组来讲,得到政策的地方经济增长高了 80%,那你会说这样的政策是有效的,是 effective 的。但是有没有看过投入呢?如果为了获得这 80%的更高的经济增长,投入增加了 120%,包括投资、银行贷款、政府的债务,那么明显投入的增长速度要超过经济增长的增长速度,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能说这样的政策就真的是有效了吗?除非你完全用结果导向,不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分析。
第二,那有人会说,我们所讲的有效可能在短期里不一定有回报,但是长期会有回报,比如说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往往都是在长期里获得回报的。那么问题来了,长期是多长呢?我们很多政策的实施已经快 20 年了,如果你看到我们新建的工业园、基础设施、新城到今天都仍然是在闲置状况,而且就像我反复所讲的,那些闲置的工业园、基础设施还有新城,大量新建在人口持续流出的地方,那么你认为要多少年才能获得所谓长期的回报呢?
第三,可能有人要说了,我们不能完全考虑经济,我们还是要考虑社会收益,比如说在一些政策之下,老百姓满意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政策的社会收益。真的是这样吗?当你持这样的观点的时候,或者我们在讨论来自于别人的观点的时候,我真的想问一句,真的是这样吗?大家调研过吗?去问过老百姓的感受吗?在我的调研里我问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有的时候我得到的回答的确是正面的,更加满意了,但并不总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我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普通的群众当他说他更满意的时候,他往往是跟过去相比,所以只要比过去好了,他就更满意了。但是我们学者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学者要讨论的是,和一个更加理想的参照系比,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或者说让老百姓满意了,要不要更满意。如果这样思考问题你就会发现,在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在不同的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或者说扶贫政策)当中,相对来讲,促进移民的政策是一个更好的政策。有学者曾经跟我这样开玩笑说,其实最好的扶贫政策就是帮贫困家庭买几张车票去打工就可以了,因为打工收入远远高于贫困线。
一讲到这个问题可能有的朋友就要说,那你们恐怕调研不充分吧,现在在农村很多人都不愿意动,有的人是家里面因为有老人或者生病的家庭成员也不能动。说到这个问题,又回到我在之前所讲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谈任何问题要在边际上讨论问题,我们今天讨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对于根本不愿意动,或者缺乏迁移能力的家庭我们应该怎么办,对于这些家庭进行补贴,我觉得是必要的。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在边际上,如果我们换一种政策,如果我们鼓励能够移动的那些居民出门去打工,甚至在外地定居,在经济发展条件、就业机会更充分的地方长期定居,这样的政策是不是一个更加有效的扶贫和促进欠发达地区那些人口进行发展的政策。
不仅如此,如果大家真的去做过调研,可能也会发现我们现在做的一些政策,其实也造成了一些让老百姓不满意的状况。比如说在扶贫政策里,我们通常是划一条贫困线,在这个贫困线之上你就不是贫困家庭,在这个贫困线之下就是贫困家庭。结果一条线就决定了很多其实经济状况差不了太多的家庭的命运,在扶贫线之下的家庭就得到了各种各样的补贴,结果却导致了事实上的一些不公正的结果,有些老百姓对此也颇有一些不满意。
第四方面我们又谈回研究,如果我们真正对有一些我们研究的对象做过深入的调研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在用那些所谓标准的实证研究的方法的时候,现实情况恐怕并不适用于这些所谓标准的方法。
比如说我们想找一个对照组说那个组是没有得到扶贫政策的,然后我们去研究得到扶贫政策的这些地方,是不是能够得到扶贫政策的正面效果,但是你恐怕要知道,其实一个地区是否成为贫困县有很多人为因素,有一些地方为了能够获得来自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即便他的收入水平已经脱贫了,仍然瞒报自己的收入,能够保持自己的贫困县的身份,来获得政府的补贴。这个时候是或者不是获得扶贫政策的标准,其实就不是外生的,而是人为控制的。
道理类似,比如说当我们去评估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政策、开发区政策是不是能够有效的起到帮助企业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作用的时候,你要知道,其实进不进工业园本身也不是随机或者外生的,非常明确的是各个地方的政府在工业园招商的时候,其实都有自己的标准。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在工业园里,都希望招商引资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大项目,投资多税收的贡献大,单位面积的产出大,有些地方就直接把这样的一些要求写到他的招商引资的政策里。所以其实一个企业进不进工业园,本身就不是随机的或者外生的,当你看到工业园政策对企业发展有用的时候,恐怕那是因为进工业园的政策本身就被更好的企业享受到了,而这个现象往往在那些招商引资比较困难的地方,是普遍存在的。
我讲完了今天这样的一些结合调研的感受,我特别想提醒现在的青年学生和学者,在做研究、数据分析、回归模型之前,一定要多读文献,这里的文献不光是研究性的论文,因为很多大家现在读到的研究性论文本身可能就是有问题的,是对现实情况不够了解所导致的一些可能带有错误结论的。多读文献恐怕要包括多读调研报告,多读一些新闻报道或者政府的文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多的到实地去做调研,或者换句话说要用脚做学问,多跑跑,多看看,用自己所看到的,听到东西来检验自己的结论是不是正确。
如果你做过这样的工作,恐怕你就不会非常轻易的得到某一条政策对帮助欠发达地区的穷人能够产生正面的效果这样的结论了。套用以前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真的很担心今天我们的高校是越来越像象牙塔了。
转自:“量化研究方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