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氢键,又有新发现,或将改写教科书,重新定义!

2023/7/27 10:25:02  阅读:75 发布者:

氢键让物质世界产生出许多“意外”的现象,比如冰的密度比液态水要小;乙醇、乙酸的沸点比同分子量的其他有机物高得多……

(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因而冰能够漂浮在水面。这种“冰浮于水”的状态被认为是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重要保障之一。图源:Wikimedia

也正因为氢键,DNA能组装成双螺旋结构,保证生物体遗传物质与信息的稳定。

1923年,美国化学家Gilbert Lewis在其著作Vale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Atoms and Molecules中首次提出了氢键的概念。目前,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氢键”的定义是:

A form of association between an electronegative atom and a hydrogen atom attached to a second, relatively electronegative atom.

意译:

氢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以共价键结合,若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Y接近,在X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分子间或分子内相互作用,便是氢键。(XY可能相同)

冰晶体中的OH···O键便是典型的一种氢键:

(虚线代表冰晶体中的氢键)

然而,氢键这个定义却有争议。

“不和谐”的音符

我们再看一眼氢键的定义:

氢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以共价键结合,若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Y接近,在X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分子间或分子内相互作用,便是氢键。(XY可能相同)

定义中有两个“电负性大”的限定语。这表明,形成氢键的前提是H原子要与电负性比自身大的X相连。

根据电负性的定义可判断:当H与电负性更大的X成键时,HX间电子云会偏向X,因而H显正电,X显负电。而临近的Y原子也因为电负性比H更高,因而也呈负电。

如此,便形成了中心正电,两侧负电的经典氢键形式:Xδ−—Hδ+···Yδ−

但是,电负性比H大的原子并不多,容易成键的就更少,仅CNOFSClSeBrI

然而H原子可并不只会跟这些电负性更大的原子形成共价键。BBeSi等电负性比H更小的原子也能与H形成共价键。此时,HX间电子云会偏向H,呈现Xδ+Hδ-

那么,如果Xδ+Hδ-与带正电的Yδ+(路易斯酸)相靠近,会不会形成Xδ+Hδ-···Yδ+形式的氢键呢?

反转电性氢键

对于Xδ+Hδ-···Yδ+的研究,其实从2009年就开始了。

波兰尼古拉斯·哥白尼大学Mirosław Jabłoński团队通过计算发现,许多负电氢形成的共价键,如SiHGeHBeHMgHZnHLiHCuH键,都能与路易斯酸相互作用,产生分子间作用力。

由于氢原子带负电,两侧原子带正电,这样的形成的氢键呈现出的电性分布与经典Xδ−—Hδ+···Yδ−相反。Jabłoński便将中心H原子带负电的相互作用命名为“反转电性氢键”(Charge-Inverted Hydrogen Bond)。

但是,要让大家公认反转电性氢键的存在,光用计算模拟结果是不够的,得拿出确凿的实验证据。

反转电性氢键的实验证据

最早取得突破的是双氢键(dihydrogen bond)。

顾名思义,双氢键是一种涉及两个氢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的氢键。

这样的氢键可以表示为Xδ+Hδ-···Hδ+,也就是带负电的H与带正电的H相互吸引,是一种Y=H条件下的特殊反转电性氢键。

1996年,理论计算便预测出双氢键能够稳定存在。随后一些含有双氢键的化合物结构被解析出来,其中所包含的双氢键也通过电子和振动光谱实际观测到。

但双氢键毕竟只是一类特定的反转电性氢键。是否有更为普适的证据?

很遗憾,自2009年反转电性氢键提出以来,十几年了,实验证据杳无音信。

没找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检测技术不够先进、灵敏,也可能是大家对这一基础问题兴趣不大。毕竟,就算发现了反转电性氢键,能有什么用呢?

但,总有人不在乎实用主义。

2023年,捷克科学院(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Svatopluk Civiš联合捷克俄斯特拉发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OstravaPavel Hobza团队,在J. Am. Chem. Soc.上报道了反转电性氢键的实验证据。

作者们以三甲基硅烷(Me3SiH)为研究对象。由于Si的电负性小于H,所以三甲基硅烷分子中,H带负电。

他们首先通过计算探究了其与13种路易斯酸的相互作用结果:

(三甲基硅烷与13种路易斯酸相互作用的计算结果。左上角蓝色数值为相互作用能(kJ/mol),红色数值为SiH键伸缩振动波数的变化量。图源:JACS

计算结果表明,三甲基硅烷分子的H确能与路易斯酸相互作用,且作用发生后,SiH键的伸缩振动波数减小,即发生红移。

接着,作者们通过两种低温红外光谱技术,切实地观察到SiH键的伸缩振动在相互作用后发生红移。这里展示三例(AB是两种不同低温红外光谱技术对同一组分子测得的结果):

HSiMe3CF3I CF3I···HSiMe3的低温红外光谱。图源:JACS

HSiMe3BrCN BrCN···HSiMe3的低温红外光谱。图源:JACS

HSiMe3HCN HCN···HSiMe3的低温红外光谱。图源:JACS

并且,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吻合。波数红移量与形成的加合物的稳定性呈正相关。

氢键的新定义?

至此,我们能够肯定反转电性氢键的确存在。

如果将反转电性氢键归类到氢键的话,氢键的定义就要拓展了。毕竟,并非只有电负性比H大的原子才能形成氢键。

作者们在论文结尾部分对IUPAC现行的氢键定义提出了修改建议(斜体部分是作者们给出的新定义,用以替换划线的原内容):

其实,本文作者团队早在2000年时就对氢键的定义进行修正过。

经典氢键Xδ−—Hδ+···Yδ−形成后,由于部分电子转移到HY之间,XH的键强会减弱。

但是作者团队发现了一类XH键反而增强的Xδ−—Hδ+···Yδ−氢键。2011年,IUPAC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修正了氢键的定义——不再限定氢键的形成会减弱XH键。

而如今,他们或许将再次创造有关氢键的历史。

感兴趣的读者请移步原文获取更多细节信息:

https://doi.org/10.1021/jacs.3c00802

转自:“高分子科学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