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拂晓:新时代音乐评论的写作思路与方法

2023/7/26 14:03:58  阅读:95 发布者:

2023717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音乐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训项目迎来了音乐美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高拂晓研究员的学术讲座《新时代音乐评论的写作思路与方法》。高拂晓从“新时代”的内涵、音乐评论的内涵和标准、音乐评论的个性、音乐评论写作的基本要素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音乐评论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写作思路和方法。讲座由项目负责人王丹丹教授主持。

一、“新时代”内涵的阐释

高拂晓研究员首先阐释了“新时代”的意义,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的音乐事业及音乐评论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201410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能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作品。

二、音乐评论的内涵和标准

高拂晓认为,音乐评论是音乐接受的重要环节,也是音乐接受的一种方式,狭义的音乐评论是指音乐会评论,广义的音乐评论是带有评价性质的任何有关音乐的言论。建立合理的音乐评论标准是音乐评论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合理的音乐评论标准的建立表现为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原则。虽然关于美的认识不同,但是,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真善美”都是评价艺术的标准。

图:罗中立油画《父亲》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指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平实的人总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大错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罗丹的艺术评价观点颠覆了对美的认识,他认为“美”是发展的、具有时代性的。高拂晓通过罗中立在1980年根据大巴山生活体验创作的油画《父亲》解释一切艺术都要处理的“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的三个难题。高拂晓指出,《父亲》的创作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不仅意味着艺术的主题从政治人物转向小人物,美的范畴也超越了形式上对美感的追求而扩大了,对真善美、对内涵的追求成为艺术创作的一大特质。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也离不开当时的时代环境,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相通的。

音乐评论还需要处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音乐的标准是一个圈子的共识,包括大众标准和专业标准,两者之间有冲突和协调。艺术行业里的评价标准一般都是由特定的圈子所赋予,这个圈子由众多某专业领域里的精英构成,具有某专业行业的职业技能和资格。这一类人俗称“专家”,或称音乐专业人士,比如专业音乐表演艺术家、职业作曲家、专业音乐评论人,等等。“谁认可”“谁达成共识”就是一个“圈子”问题。

音乐评论的群体有学术群体和大众群体,这两个评价的群体可能相互影响,在评论观念上存在对抗和协调。学术群体的评价也称为“学院派”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大众群体的评价也称为“爱好者”的评价,虽然缺乏学院派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但是作为音乐接受来讲,也是值得重视的,他们的评价可能更感性,但是从音乐的发展和推广来看,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是不利的,所以他们的评价代表着音乐在大众心中能否被认可和接受,能否引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鸣。

高拂晓指出,评论者的差异也造成评论风格的差异,如技术分析式的评论和体验描绘式的评论。无论是专业的音乐评论者,还是业余的音乐评论者,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如何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而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又恰恰是最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因为音乐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文字毕竟是概念。为了捕捉音乐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内涵,文字通常会向文学和诗歌靠拢,用想象和描绘,甚至用象征等修辞手法去触及音乐的体验。这也造成了“针对作品和针对表演”的两种评论倾向。

三、关于音乐评论的个案分析

个案研究1 王次炤:《无伴奏清唱剧<桃花扇>审美阐释》,《人民音乐》,2010年第5

高拂晓从无伴奏清唱剧《桃花扇》的创作背景、演唱特色等入手,指出评论者可以从这篇文章学到三个主要优点:

第一,技术分析与文化阐释相结合。首先把音乐评论建立在对音乐技法的分析上,对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体现的技术创新具有鞭辟入里的评论,比如阐释了同一主导动机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的不同审美趣味。同时,以剧情为线索,以纯人声构建的戏剧结构(具有很高的演唱难度),导向了文化分析,点出以“大爱”超越“小爱”的主旨,从一般爱情主题升华到更宏大的精神境界。

第二,分析中具有比较意识与历史意识。比如作者在对清唱剧这种体裁的中西方比较,以及与中国清唱剧黄自的《长恨歌》的创作比较中评论《桃花扇》的意义;对西方作曲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从复调的产生到瓦格纳的半音和声进行综合梳理,提出创造了中国式的宗教气氛。

第三,评论者有较深的中西方文化修养和视野,比如对于昆曲的中国风格和对于复调等西洋风格在作品中的运用都有详细的评论。

个案研究2 杨燕迪:《琴声中的朝圣之旅——记陈宏宽钢琴独奏音乐会》,《钢琴艺术》,2005年第5

高拂晓认为,《无伴奏清唱剧<桃花扇>审美阐释》偏重技术分析式的学术性评价,杨燕迪的《琴声中的朝圣之旅——记陈宏宽钢琴独奏音乐会》偏重对表演的体验式评价,这篇文章虽然曾经引起争论,但仍然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一是技术性分析,即对作品的技法、历史价值与意义的分析,与文化内涵的阐释相结合,从而提出“朝圣之旅”这样具有一定精神高度的说法,这是贝多芬的宗教信仰所折射出的音响体验,它不仅是个人的,也是人类的,从聆听者和接受者的角度如果想要试图理解贝多芬的音乐的话就应该追求的一个精神层面。

二是宽阔的理论视野和学术修养。从评论中对作品的理解和阐释中可以看到,评论者对于作品的技法沿革,以及该技法在历史的上下文语境中的意义和价值的判定是准确而精到的。

三是评论者具有强烈的评论激情,或者说创作冲动。从音响的体验到文字表达,充满了创造性。比如很多词汇的运用——“峰回路转”、“越过险滩”、“登顶珠峰”,等等,评论者自己在反思评论写作时还不时地提到自己“创作”乐评时的心路历程,确实是有感而发,且有感必发。

高拂晓还就邹翔的《我就是我——钢琴家的个性与任性》,兰维薇的《点线诗意 虚实智慧——评罗永晖琵琶曲<千章扫>兼谈当代琵琶创作》两篇文章,探讨高质量评论文章在写作语言、技术分析等方面的特点。

四、由对钢琴家霍洛维兹的批评谈音乐评论的个性

20世纪最富盛名的美籍俄裔钢琴大师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89)常常因其个性化的演奏受到评论家的批评,理查德·塔拉斯金(Richard Taruskin)曾写出一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为什么他们都讨厌霍洛维兹》来为这位性格特征明显的钢琴家辩护。高拂晓通过对霍洛维兹1968年演奏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梦幻曲》音频等的分析,认为霍洛维兹在尊重作曲家表达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全适合该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种解读虽然与常规的解读不同,但却是符合该作品的音乐风格的。

谱例: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梦幻曲》

图:霍洛维茨1968年演奏《梦幻曲》的音频分析

高拂晓认为,霍洛维兹用了一种音乐表演中普遍存在的经典手段——“偏离”原则塑造了音乐的性格,体现出一种张弛有度的典型的大师风范。在制造音乐拱形结构的过程中体现出循序渐进、逐层推进的特点,这种铺垫式的推进方式使音乐的表现显得优雅、高贵而自然,但强调乐句内部的起伏变化,细节的表现力因素贯穿全曲,透出几分稚气和童真;同时,在相似的音乐进行中,霍洛维兹采用不一样的艺术处理和变化去完成,体现出了表演创造中的个性与共性的巧妙融合。

五、音乐评论写作的基本要素

高拂晓指出,音乐评论涉及评论家、理论家、一般听众、表演家,音乐表演艺术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是在表演者和听众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并形成一种理解和领悟。在理解音乐方面,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是以音乐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为导向,并通过想象或联想,逐渐达到一种精神体验的过程,也只有把音乐作品的内涵与自身的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来感受的时候,才能获得真正而全面的审美享受。在对音乐的评价中,我们对音乐表演的评价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不同的身份、立场和审美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评价结果。当然,对音乐表演的评价不仅与音乐本身有关,也与音乐相关的诸多事项有关,比如表演者的人格、表演者的意图、表演的目的、经济收益等等。

高拂晓还通过对李吉提先生的音乐评论,分析其音乐评论中的审美式解读和独特性思维,包括1、特色思维指引 亮点特征鲜明;2、问题意识深入 视角新颖独特;3、中西比较阐释 分析评论贯通。

图:音乐评论需要掌握的技能

音乐表演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有可以遵循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又不局限于章法,音乐评论也可以借鉴表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它可以把音乐分析和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渗透到表演实践问题的总结和提炼中,从而拉近我们与作曲家试图表现的艺术境界的距离,促使我们寻找到想要得到的声音体验和效果,从而给出一个合理诠释的理由。音乐表演研究方法的意义就在于能从大量历史材料、音乐分析和表演分析中阐释音乐作品的表现意义,为表演诠释寻求一份合理的解释和依据。

高拂晓认为,文字体现出来的音乐评论实际上是一项理论工作,从艺术实践到理论表达,背后需要诸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那么,音乐评论者至少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音乐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艺术积累;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综合的艺术眼光和开阔的艺术视野以及优良的人品和创造的激情这几个方面的素养。

结语

在讲座的最后,高拂晓指出,就像不同的表演有不同的风格和看点一样,评论也可以风格多样,不必千篇一律,不必一个模式,不仅思维和观点可以各异,写法和文风也可以不同。但是不管何种评论的写作,要想精彩,都应该不乏专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修辞,同时,还要具有评论的深度和高度,更要充满智慧和感情。这是一个需要锤炼的过程,并非朝夕就可以达到的境界。音乐评论在新时代所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而优秀的评论人才的培养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来源: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