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分析系列来啦,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编会整理国内各大院校的新传博士招生情况,包括招生人数、申请考核条件、复试比例、复试办法、博导介绍等内容,同时心传考博也会持续关注2024的博士招生简章,及时为大家更新招生信息。
现在,是北京大学专场哦!
阅读索引
招生人数
申请条件
材料提交
选拔方式
录取
违规处理
博导信息
考情分析
招生人数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3:8人
2022:9人
2021:10人
新媒体研究院:
2023:8(含留学生2;定向1)
2022:10(含留学生2;港澳台1;定向1)
2021:9(含定向3)
申请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品行端正,遵纪守法;
2.报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业水平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还须在录取当年复试前取得学位,并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获得学士学位满 6 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的人员,可按照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者,须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已发表 2 篇以上学术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 5 名));
4.身心健康状况符合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要求。
材料提交
申请人网报成功后,须按照招生简章、报名公告要求如实向学院提交下列材料:
(1)《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网上报名并缴费成功后,方可在报名网站下载,打印确认后须在第 2 页和第 3 页上签署本人姓名);
(2)身份证复印件;
(3)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报名时须提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入学前须补交学历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审核通过后方可报到注册;学历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获得的,报名时须提交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4)毕业(在读)院校出具的正式成绩单原件;
(5)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学位论文摘要和论文目录等)、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
(6)个人陈述(含对报考学科专业的认识、拟定研究计划,3000 字左右;
(7)两封专家推荐信,须分别密封并由推荐专家在封口骑缝处签字(专家须具有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及以上职称;
(8) 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请提供以下至少一种证明:
①英语
a)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成绩60分及以上;
b)国家英语六级考试500分及以上;
c)托福(IBT)100分及以上;
d)雅思(A类)6.5分及以上;
e)国家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合格证书;
f)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参加过英文授课学位项目学习并获得学位。
②小语种(只包括学校规定的法语、德语、日语、俄语)
a)在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四个国家获得学位,并使用相应国家母语撰写学位论文;
b)在国内高校就读法语、德语、日语、俄语专业获得学位,并使用相应语言撰写学位论文(不含二学位)。
(9)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交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2篇以上学术论文(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5名)的证书。
【重要说明】:
(1)纸质版申请材料信息必须与网上申请信息完全一致,不一致者视为无效报名。
(2)本院只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3)材料寄(送)要求:
①上述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用抽杆文件夹固定(不要装订),装入档案袋内(其中1-8项为必须提供的材料),请确认材料齐全后再寄(送)。材料不全者视为无效报名。
②在档案袋封面用黑体字注明以下信息:考生姓名、电话号码、申请专业、申请导师。
③寄送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31室,以当日寄达时间为准,不以邮戳为准,逾期寄达者视为无效报名,不予受理。
④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31室(邮政编码:100871;电话:010-62758122)。
⑤仅在网上报名,未寄(送)或未按时寄(送)材料者,或只寄(送)材料而未进行网上报名者,不予受理。
⑥为保证材料准时到达,仅接受EMS快递,并注明“博士申请材料”。申请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
选拔方式
1. 新闻与传播学院收到考生的报名材料之后进行审查。
2. 初审
在2022年12月中旬,新闻与传播学院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材料,从外语水平、专业基础、研究潜力等方面进行初审。根据审核结果和当年招生计划,原则上按照3:1的比例择优确定进入考核的候选人,根据生源情况可适当增减。
3.复试
复试前,申请人须提交身份证原件、学历学位证书原件以及外语水平证明原件等材料,供招生院系核验。持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者,还须同时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原件供核验。如院系对申请人的学历学位证书或外语水平证明等材料有疑问,申请人须按照院系要求提交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复试。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须加试(笔试)思想政治理论和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申请人应当在本院公布的考试时间和地点参加复试,未能按照规定参加考试的,视为弃权。
复试规则:
1、复试专家组
复试专家组共 2 组,每组由 5 位招生专家组成员组成的复试小组进行复试。
2、复试方式
(1)复试方式:面试。
(2)参加面试的考生应向专家面试组作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面试组对学生的攻博研究计划、学科背景、专业素质、外语口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察和评价。复试(论文、面试)成绩按百分制计分,论文、面试成绩 60 分及格。
3、总成绩的计算
(1)总成绩由论文和面试成绩两部分构成;
(2)考生的总成绩,根据上述两部分的成绩论文 40%、面试 60%的权重进行计算
(百分制)。
(3)报名材料审核分数不计入总成绩。
录取
1.各招生专家组在考核成绩均及格的考生中按照学科和导师的计划招生人数按照总成绩高分到低分录取;
2.如果某位导师没有录取任何考生、或者其录取的人数低于计划招生人数,该导师的招生名额可以转给本专业其他导师或其他专业。
3.申请人的初审和复试成绩仅对本年度招生有效。未于本年度规定时间内参加初审、复试者,不予录取。
违规处理
1.申请人须承诺学历学位证书、个人信息、其它报考信息以及提交资料等的真实性。凡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专业伦理、诚实守信等方面问题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取消报考(申请)、录取等资格。
2.考生应自觉树立遵章守纪、诚实考试的意识。复试期间,考生应自觉遵守我校考场规则及考生所签署的《诚信复试承诺书》等内容,在复试工作结束前不得对外透露或传播复试试题内容等有关情况。对在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公正的考生、考试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 33 号)严肃处理。构成违法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我校工作人员发现有考生伪造证件时,将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4.严禁学校内部任何部门和工作人员举办或参与举办考试招生辅导活动,在校生不得举办或参与助考作弊、虚假宣传等涉考违规违法活动。招生有关人员,如有直系亲属或者利害关系人报考当年博士研究生的,应当回避相应的招生工作。违反规定的,将追究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责任。
博导信息
新闻与传播学院
程曼丽 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国际传播、国家战略传播
联系方式:chengml@pku.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列宁思想研究”(20&ZD314)
近期论文:
1. 打破西方话语垄断 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与特征
3. 逆技术潮流与新媒体外交:大变局下国际传播的演进趋势与特征规律
4. 新形势下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的调整
5. 中国国家形象符号的拓展与更新
陆地 教授
研究方向: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文化与创意产业
联系方式:ludi55555@sina.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17ZDA288)
近期论文:
1. 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危机和创新
2. 创新百年广电研究 呈现新时代视听之美
3. 媒介帝国主义的特征与影响
4. 媒介该给元宇宙降降温了
5. 周边传播理论范式的建构和深化
陈开和 教授
研究方向:跨国传播与国际关系、外国新闻传播历史与现状、媒体与两岸关系
联系方式:kchen@pku.edu.cn
科研项目: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18ZDL20)
近期论文:
1.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
2. 试论近代以来日本的国际文化传播战略
3. 跳出“网络泛娱乐”怪圈
4. 坚持创新与守正 在融合发展中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陈刚 教授
研究方向:广告学理论、品牌传播、营销传播理论与实践、数字化发展、广告史研究
联系方式:adorno@vip.163.com
近期论文:
1. 数字服务化:回顾与展望
2. 信息社会还是数字社会
3. 搭建平台 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
4. 话语的纠缠
师曾志 教授
研究方向:跨媒介叙事与传播、媒介与社会变迁、媒介文化与公共传播、新媒介赋权与反赋权、AI 与生命传播
联系方式:shizengzhi@pku.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机制研究”(18AZZ012)
近期论文:
1. 疫情危机下的媒介化生存与认知加速
2. 一切尚待生成:作为跨媒介叙事的互联网超文本世界
3. 以社区治理与服务实现为目标的多元主体互动——生命传播视域下的社会组织与物业企业
4. 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对外传播
陆绍阳 教授
研究方向:传媒产业与政策研究、影视文化研究、视听语言研究
联系方式:lshy18@263.net
近期论文:
1. 《保你平安》:社会性话题的重新讲述
2. 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现实题材剧“出海热”探析
3. 美术馆数字化:呈现一个不断扩展的世界
4. 跨媒体叙事下的文化传播——以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创新为例
5. 《你是我的春天》:人民性意蕴的艺术表达
陈汝东 教授
研究方向:修辞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近来兴趣包括传媒史、媒介文明、传媒制度与政策、传媒话语、国家修辞、国家话语体系、全球话语学、国家传播学、比较修辞学等
联系方式:rhetoric@163.com
科研项目:
2018年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修辞·话语·传播研究”(18FYY023)
近期论文:
1. 大变局背景下全球传播新秩序建构
2. 新时代我国话语空间拓展的挑战与对策
3. “离散式社区”如何向“石榴籽型社会”转化——“气球式社交”引发的思考
4. 国家视听话语体系的建构策略研究
5. 以信息服务理念推动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胡泳 教授
研究方向:数字媒介与数字社会、网络政治学、数字经济与管理、中国当代纪录片
联系方式:huyong@pku.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5G时代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变革和治理对策研究(19@ZH044)
近期论文:
1. 位置媒介基础设施化的技术政治反思——从中国布局“高精地图”谈起
2. 李普曼与我们的世纪——《舆论》出版百年之际回望“李杜之辩”
3. 监视型社交的兴起与后敞视时代的来临
4. 自由与驯化:流量、算法与资本控制下的短视频创作
5. 具身元宇宙:新媒介技术与多元身体观
许静 教授
研究方向:健康传播、政治传播、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风险沟通与媒介治理
联系方式:xujing@pku.edu.cn
科研项目:
1. 中国外文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国际传播研究”(21DWHY02)
2.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研究与数据库建设”(21ZDA130)
近期论文: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战略传播初探
2. 风险交流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关媒体报道分析
3. 以策略传播推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4. 以海外社交媒体策略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王维佳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传媒与社会变迁、互联网政治、国际传播与社会发展等领域
联系方式:okweijia@foxmail.com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球卫星电视产业及其政府规制体系研究”(21FXWB013)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对网络内容生产的影响及其治理研究”(20YJC860039)
近期论文:
1. 超越地缘?全球卫星网络的创造与失败
2. “数字中国”背景下的政务传播体系:模式、效果与问题
3. 对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
4. 规制与扩张的“双向运动”:中国平台经济的演进历程
5. 流量新闻中的“零工记者”:数字劳动转型与西方新闻记者角色的变迁
苏岩 研究员
研究方向:新兴传播技术、媒介效果研究、健康传播
联系方式:yan.su@pku.edu.cn
近期论文:
1. Su, Y., Xiao, X., Borah, P., Hong, X.#, & Sun, C.# (2022). Curated News Consumption on Social Media: A moderated mediation investigation of news interest, affordance utilization, and frien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6, 3961-3987
2. Su, Y. (2022). Networked Agenda Flow Between Elite U.S. Newspapers and Twitter: A Case Study of the 2020 Black Lives Matter Movement. Journalism. 1-21.
3. Su, Y., & Xiao, X. (2022). Interacting effects of political social media use, political discussion, and political trust on civic engagement: Extending the Differential Gains Mode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84(3), 206-226.
4. Su, Y., Borah, P., & Xiao, X. (2022). Understanding the “Infodemic”: Social Media News Use, Homogeneous Online Discussion, Self-Perceived Media Literacy and Misperceptions about COVID-19.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1-20.
5. Su, Y., Lee, D, K, L., & Xiao, X. (2022). “I enjoy thinking critically, and I’m in control”: Examining the influences of media literacy factors on misperceptions amidst the COVID-19 infodemic.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28, 107111.
张慧瑜 研究员
研究方向:影视文化、基层传播、新闻社会史、对外传播、非虚构写作
联系方式:huiyuzhang@163.com
科研项目:
2021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文艺作品质量提升为导向的数字时代文艺批评机制研究”(21AZD053)
近期论文:
1. 《宇宙探索编辑部》:可见的“媒介”与媒介考古的逆向之旅
2. 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体系与国际传播策略
3. “火车头”:作为基层传播媒介的冬学运动及其对妇女翻身的影响——以晋冀鲁豫根据地(1937-1948)为例
4. 《人世间》:当代史书写与融媒体时代的“共同记忆”
5. 生产宣传的理论来源与新闻实践——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为例
王天夫 研究员
研究方向:基于数据科学的营销传播效果研究;市场营销支持的数字经济体系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研究
联系方式:tianfuwang@pku.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国际传播研究(22&ZD318)
近期论文:
1.Wang, T., Limbu, Y.B. and Zhang, J. (2021), “Lite App Adoption and Cannibalisation”, Journal of Digital & Social Media Marketing, Vol. 9 No.3, pp.261-274.
2.关于名言“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的考据
刘金河 研究员
研究方向:互联网全球治理、传媒经济与管理
联系方式:liujinhe@pku.edu.cn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球数字治理下的国际互联网规则形成机制研究”(21BXW008)
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全球化互联网治理体系研究”(17JZD032)
近期论文:
1. 平台经济反垄断视角下的权力形态
2. 权力流散:平台崛起与社会权力结构变迁
3. 数据本地化和数据防御主义的合理性与趋势
北京大学 新媒体研究院
谢新洲 教授
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媒介经营管理、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战略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网络内容治理体系及监管模式研究”(18ZDA317)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体发展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71633001)
近期论文:
1. 用户评论形式变迁对舆论形成的影响研究
2. 社会技术因素对短视频沉迷影响的实证研究——算法推荐的调节作用
3. 数据治理的数据归属与主体信任——基于“健康码的社会接受”的实证研究
4. 平台化研究:概念、现状与趋势
5. 得失权衡、主体信任与危机感知:“健康码”常态化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杨伯溆 教授
研究方向:全球化、全球本土化与传播,新媒体与中国社会,新媒介与公共舆论
近期论文:
1. 社会进程中的资本:一种核心驱动力量
2. 沉寂的孤独者与新媒介传播——iPad在自闭症患者生活中的意义
刘德寰 教授
研究方向:市场与媒介分析、传播学研究方法、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市场调查
科研项目: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研究”(20ZDA057)
近期论文:
1. 主流媒体航天新闻实践中的全媒体传播建构——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神舟十三号”的报道为例
2. 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引领作用
3. 媒体边界的模糊:从消费者行为视角看信息传播趋势
4. 从传播中介到情感对象:个体与手机的情感联结与形成机制
5. 内部改革与跨界协作并重:5G视域下VR出版媒体融合发展策略
李玮 教授
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化,俄罗斯、中亚国家媒体与文化
科研项目:
1. 北京大学项目“全球健康与全球发展前沿问题战略传播研究”(8411200030)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语言治理能力研究”(20BYY058)
3. 北京大学2021年语言文字应用与语言文化传承推广专项项目“新媒体领域语言文字监测”(7121300014)
近期论文:
1. 媒体在俄罗斯新冠疫情防控中的角色
2.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俄、中亚国家新闻合作联盟建设
3. “线上语言生活”多人谈
4. 基于媒介进化视角的网络语言问题与治理
媒体融合 移动优先——读《大变局——移动赋能价值传播》
转自:“心传考博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