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简明语言哲学
(陈嘉映著译作品集·第3卷)
陈嘉映 著
ISBN:978-7-100-22209-9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探讨了语言哲学中的多种重要问题。本书前四章谈论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阐论20世纪一些很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此后,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进而探讨指称/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进而探讨字面/隐含这个基本问题。第十六章从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了作者对语言哲学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
作者简介:
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学术成就有:专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等,译著《存在与时间》《哲学中的语言学》等。
哲学·科学·常识
(陈嘉映著译作品集·第4卷)
陈嘉映 著
ISBN:978-7-100-22226-6
内容简介: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之一,书中借用了大量的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来展开论述,集中讨论哲学、科学、常识三者的关系。上篇回顾了哲学方式的整体解释到科学方式的转变。下篇分专题讨论实证科学对经验的关系,科学概念的特征,科学的数学性质,预测、假说和实在问题。
说理
(陈嘉映著译作品集·第5卷)
陈嘉映 著
ISBN:978-7-100-22227-3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集四十年从事哲学思考与研究形成的重要的哲学专著。
本书的主线是道理与说理的关系,道与言的关系。作者一开篇就提出了“哲学之为穷理”的主张,并认为通过说理达乎道,这是哲学与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的重要区别,而真正的说理并非只是展示论辩的力量,深刻的道理要能够透达人心。接下来,作者深入地探究了哲学之为穷理的丰富内涵,分别从现象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进路,论述了与说理相关的哲学命题,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学说体系。
何为良好生活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陈嘉映著译作品集·第6卷)
陈嘉映 著
ISBN:978-7-100-22228-0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嘉映从事哲学工作以来,在伦理学领域发表的第一部专著,呈现的是他对哲学中与我们生活最切近的伦理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明晰论述。
“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这个“纯粹”或“纯洁”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自身通透是实践之知(phronesis)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语言深处
(陈嘉映著译作品集·第9卷)
陈嘉映 著
ISBN:978-7-100-21270-0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有关语言与哲学的思考,形式包括散文、学术随笔、演讲稿、访谈录、书评等,篇目包括:《为辩解进一言》《信号、句子与词》《如何说服别人放弃错误态度》《概念结构与事物结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谈博士生培养》《纠缠与疏朗: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无法还原的象》,等等。这些文章均篇幅不大,语言也并非枯燥的学术用语,而多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心话”,均是作者在读书、演讲、对谈等日常学术和生活中,由某一问题而引发的所思所想,其中往往包含着作者对哲学基本问题、不同学术观点、社会认识等的哲思,给人以启发。
个殊者相应和
(陈嘉映著译作品集·第11卷)
陈嘉映 著
ISBN:978-7-100-21272-4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2011—2016年间发表于各类书报专栏的散文及学术随笔,包括:言意新辨;西湖的痕迹;我们不再那样感受世界;《查理周刊》血案余想;让教育更加纯粹;等到小康之后;“全民腐败”刍议;实践/操劳与理论;感谢与回应;伦理学有什么用?;出入马尼拉;教育和洗脑;关于痛苦与灾难;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起而斗争未必声称“正义战胜邪恶”;传心术刍议;漫谈书写、书、读书;走出唯一真理观;等名篇佳作。
感觉与可感物
(陈嘉映著译作品集·第17卷)
[英] J.L.奥斯汀 著
陈嘉映 译
ISBN:978-7-100-19639-0
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概念分析的方法批判感觉与料理论,是日常语言哲学的典范之作。
感觉与料理论是个古老的哲学理论,20世纪上半叶极为流行,奥斯汀以艾耶尔的《经验知识之基础》为靶子,采用语言分析方法,对这一理论做出多方面的批判。奥斯汀指出,这一理论中包含了过度概括,虚假两分等常见的哲学谬误,以扭曲的方式使用直接/间接,实在,真正的,看起来等一系列相关语词。奥斯汀还连带批判了当时甚为流行的“两种语言”理论。最后,奥斯汀指出,艾耶尔并非当真对感知问题感兴趣,他当真关心的是认识论,并且继承了一个重大的传统错误,即妄图确立不可能误错、不可能需要纠正的知识基础。
作者简介:
J.L.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 1911-1960)英国哲学家,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于1911年生于英国的兰开斯特。1924年在施鲁兹伯利公学攻读希腊、拉丁古典著作,后入牛津大学贝里奥尔学院学习古典学、语言学和哲学。1935年起在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英国情报部队服役。战后他重新回到牛津从事教学活动,奥斯丁于1960年去世,年仅48岁。主要著作有:《如何以言行事》《感觉与可感物》《哲学论文集》等。
译者简介:
陈嘉映(见前)。
社会学
社会科学的未来
(阿伯特作品系列)
[美] 安德鲁·阿伯特 著
邢麟舟 赵宇飞 译
ISBN:978-7-100-21781-1
内容简介:
本书系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当今芝加哥社会学派领军人物安德鲁·阿伯特教授的自选集,其中包括四篇2016年于北京大学进行的公开讲座讲稿,一篇2015年于巴黎高等研究院进行的马克·布洛赫讲座讲稿,及其最近著作《过程社会学》中的两章。
本书所选取的内容展示了阿伯特教授数十年以来的学术研究贡献与学术思想: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其内容聚焦于专业社会学与知识社会学;从方法论、理论与思想的角度,其内容聚焦于理论与实质的关系、过程性的社会学理论,及过程性的社会科学规范性本体论。具体地,作者首先探讨了社会学及更广泛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质的关系,并通过分析作为道德工程的职业主义,展示了这种关系在职业社会学与知识社会学中的体现。其次,作者探讨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与实践。另外,作者介绍了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过程性社会学的理论,并着重探讨了该理论极为重要的一环,即社会科学关于“结果”的概念。最后,作者以过程性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性为线索,探讨社会科学的未来,并呼吁社会科学界探索一种新的、过程性的规范性本体论。
作者简介:
安德鲁·阿伯特(Andrew Abbott,1948—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Gustavus F. and Ann M. Swift杰出贡献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阿伯特教授1982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之后任教于罗格斯大学,1991年返回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执教。1993—1996年,任芝加哥大学学院社会科学部长。1999—2002年,任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2000—2016年,任《美国社会学杂志》(AJS)主编。阿伯特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和社会理论。主要著作包括《职业体系》、《学科混沌》、《发现方法》、《学系与学科》、《时间之重》、《过程社会学》等。
译者简介:
邢麟舟,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科技社会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科技与社会研究、技术与劳动、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中的组织管理和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社会理论。
赵宇飞,波士顿学院政治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启蒙运动时代政治思想,兼及古典政治哲学、马基雅维利、经典社会理论等相关研究主题。
创伤的帝国
受害者状况调查
[法] 迪迪埃·法桑 理查德·李森特曼 著
刘文玲 译
ISBN:978-7-100-21943-3
内容简介:
本书倾向一种叙事风格,通过对媒体上的新闻事件、公共讨论等记录以及文献研究,对“创伤”进行一项人类学考察。研究首先设定了一个不同于一般认识的假设,即“受害”不仅仅是结果和事实,也是社会心理以及政治建构的过程。这涉及了现代社会道德秩序的再塑过程中,个体与社会、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等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创伤同时还是一套语言体系,是人对非人性事件的一种见证、再描述和抗争。
本书从两条线索切入,一条是知识考古,包括对让-马丁·沙可、皮埃尔·让内和弗洛伊德等人的创伤理论的批判,以及美国“911”之后的“后创伤主义”的演变以及在法国的本土化。一条是把各种实证作为研究和讨论对象,包括对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的女性主义、精神健康,以及法国图卢兹2001年化工厂爆炸、巴以冲突、难民等不同议程中各种行动者的表述,以及精神病科和心理医生等学科的介入进行研究。并认为创伤和苦难经历了后创伤主义后,已经使“受害”从一个单纯的心理创伤,通过这些再构过程,变成了一个政治主观性,并认为受害和苦难应该从道德经济学的视角去考察。
作者简介:
迪迪埃·法桑(Didier Fassin)和理查德·李森特曼(Richard Retchtman)均为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法桑同时就职于巴黎高等社会科学学院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近年来以独特的多学科视角,专心致力于当代社会的社会政治道德关系的研究,尤其是道德结构问题的研究,即关于构成各种社会实践,尤其是政治实践的各种价值标准形态的研究。两位作者同时也展开了对社会科学实践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各自独特的见解。
译者简介:
刘文玲,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人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传播。译著有《田野调查策略》《追/寻法兰西》《一起迈向世界的共同法》等。
文学
瑞吉娜之谜
[丹麦] 尤金姆·加尔夫 著
京不特 译
ISBN:978-7-100-22177-1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与一场为西方文学和哲学带来震撼性影响的、令人心情激荡的爱情故事有关。克尔凯郭尔1840年向瑞吉娜求婚并定下婚约,但一年后解除了婚约。这一解约一直像谜一样令人困惑不解。本书作者尤金姆·加尔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获得了瑞吉娜与家人之间一百多封以前不为人知的信件,从而更全面、更生动地讲述了克尔凯郭尔与瑞吉娜谜一般的恋爱关系,为读者提供了对瑞吉娜与克尔凯郭尔生活和著作的新的认识可能性。
作者简介:
尤金姆·加尔夫,哥本哈根大学神学系索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索伦·克尔凯郭尔传》《瑞吉娜之谜》等。
译者简介:
京不特,译有《非此即彼》《人生道路诸阶段》等著作。丹麦语诗集《陌生》获丹麦国家艺术基金2011年最佳图书奖。
历史·文化
罗马的显贵
(古典文明译丛)
[德]马蒂亚斯·格尔策 著
晏绍祥 译
ISBN:978-7-100-22488-8
内容简介:
本书以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共和国后期显贵对罗马政治生活的控制,详尽论述了显贵在罗马共和国中的地位和影响。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显贵的定义,第二部分分析显贵控制政治生活的手段。
与以往认为罗马社会的斗争主要围绕平民和贵族之间展开的研究理数不同,该书注重从社会生活和心理层面分析罗马政治的贵族特征,认为罗马通过显贵施行的庇护关系联结在一起,政治斗争不过是显贵家族率领自己的追随者争夺高级官职和荣誉。
作者简介:
马蒂亚斯.格尔策(Matthias Gelzer,1886—1974),德国著名古典历史学家,因研究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和社会而闻名。著有《恺撒传》《庞培传》《西塞罗传》等。《罗马的显贵》是其重要的代表作。
译者简介:
晏绍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尤其是古典世界历史、古典传统在西方世界的演变等领域的研究,著有《荷马社会研究》《古典历史研究史》《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希腊史研究入门》(合著)等,译有《罗马共和国政制》《早期希腊》《剑桥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古代世界的政治》(合译)等,并在专业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多篇。
马克垚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 编
ISBN:978-7-100-22516-8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学术界为纪念马克垚先生九十华诞精心撰写的学术论文。作者几乎集中了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尤其是中古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及中国史研究专家等,其论文大都围绕马克垚先生近年来的学术兴趣和探索,主题集中在封建、制度与中西比较。这些论文尽管风格各异,无论是偏反思性的文章抑或对个案的研究,都散发着某种强烈的学术一致性,一言以蔽之,或许即为是马先生所追求的“创建自己的体系”。从古代波斯的专制制度的分析到今日国际社会的反思,从汉代分封到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国际因素,无不基于扎实的文献史料,独特的观察视角,得出富有启迪的结论。所收42篇论文,可以说代表了目前我国学术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
马克垚先生简介:
马克垚,生于1932年,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期致力于但又不限于世界史,尤其是中古史的研究,在所涉及的领域均留下了深刻的学术印迹,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至今仍不失其价值。著有《古代专制制度考察》《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封建经济政治概论》《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困学苦思集》,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世界文明史》《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等著作。
跨文化对话
(第48辑)
乐黛云[法]李比雄 主编
钱林森 董晓萍 执行主编
ISBN:978-7-100-22482-6
内容简介:
《跨文化对话》第48辑共收入特稿2篇,专稿7篇,论稿13篇,远近随笔1篇以及学术信息2篇。本辑的主题是法国汉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主要为汪德迈《新汉文化圈》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的相关论文,以此纪念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先生的汉学成就与贡献。
《跨文化对话》的学术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均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主编乐黛云先生更是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本集刊特色鲜明,从各个角度对中外文化的交流对话进行了很有深度的研究,不断推出高水准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研究新论及动态。已在我馆推出第36-48辑,在国内外获得很好的反响。
作者简介:
乐黛云(1931年- ),生于贵州贵阳,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比雄,欧洲跨文化学院院士,学者。
法学
法的一般规范Ⅰ
(拉汉对照 优士丁尼国法大全选译·第1卷)
[意]桑德罗·斯奇巴尼 选编
徐国栋 译
ISBN:978-7-100-22175-7
内容简介:
今人见到的法律行为制度来自德国学者的创制,但罗马法学家为他们提供了出发点。本书把《国法大全》关于法律行为的法言集成一册,客观揭示罗马人对于建构法律行为制度的贡献。本书的框架结构工具是现代人的,例如行为能力、意思表示、样态、代理等,但内容是罗马人的。罗马法从个案处理起步,法学家们在希腊哲学的支持下塑造一般规范,由此开启了后人型构民法总则甚至编纂民法典的道路。本书收录了一些罗马人建构得很好的一般规范,例如关于纯粹法律行为的规范和关于原因的规范,前者是对意思自治的限制,后者是对法律行为基本合道德性的要求。
作者简介:
桑德罗·斯奇巴尼(Sandro Schipani), 1940年生于米兰,意大利著名罗马法学、私法学家。在都灵大学法学院师从朱塞佩·格罗索教授。先后在意大利萨萨里大学、罗马第二大学大学和罗马第一大学任罗马法学教授,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UBA)和秘鲁天主教大学(PUCP)名誉法学博士,都灵科学院院士,中意法典化和法学人才培养研究中心主任。其发表与出版的诸多研究罗马法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在欧洲和拉丁美洲均颇具影响力,在中国发表了70余篇有关罗马法的文章并出版了两部个人文集。
译者简介:
徐国栋,别号东海闲人。1961年生于湖南省益阳市。从1978年至1991年,在西南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江西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厦门大学任教;在罗马第二大学、米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访学。主研民法基础理论和罗马法。任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民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代表作为《中国民法典争鸣·徐国栋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绿色民法典草案》(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民法基本原则解释:诚信原则的历史、实务、法理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民法总论》(高教出版社2007年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
古代法
[英]梅因 著
沈景一 译
ISBN:978-7-100-22396-6
内容简介:
《古代法》一书是19世纪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英国历史法学派创始人梅因的代表作,其中的名言“从身份到契约”更是法学界耳熟能详的经典法谚。梅因在书中主要论述了主权、集体财产的早期形式、封建制度化的过程、各种古代法典、法学家在制定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土地所有权、长子继承权、原始诉讼程序等问题。梅因否定自然法的产生和存在,认为“人生而平等”是“教条”,“自然状态”是“幻想”,“社会契约”是“梦呓”,也否认主权的必要。
《古代法》被认为是梅因毕生研究工作的一个宣言书,凝集了他一生的主要法律思想。本书集法理学、法史学、民法学等之大成,纵横罗马法、普通法和衡平法,是法学初学者领略法学魅力,法学研究者探究法学深意的不二之选。
作者简介:
梅因,19世纪英国著名的法律史学家,历史法学派在英国的代表人物,晚期历史法学派的集大成者。因其著作《古代法》而被西方学者公认为英国历史法学的创始人,在西方法学界影响颇大。梅因的《古代法》出版后,很快便成为欧美法学界普遍研究的经典之作。
法林漫步
彭新林 著
ISBN:978-7-100-22268-6
内容简介:
本书紧扣法治主题,融法治时评、法治建言、法治书札、法治经历、法学师生、法治访谈和生活经验于一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朴实清新的文风、凝练细腻的笔触,对新时期国家和社会的相关法治热点问题、事件、案件进行解读评说,对作者法律人生历程中真实的人和事娓娓道来,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思想性、实务性和可读性,也能在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法律学人成长的精神苦旅和心路历程。本书既可作为了解、感受晚近以来我国法治特别是刑事法治发展脉动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广大公民普法学习、提高法治修养的实用读本。
作者简介:
彭新林,1983年11月生,湖南湘乡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中共中央编译局政治学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犯罪学中心访问学者,美国约翰杰刑事司法学院访问学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说法》主讲专家嘉宾、内参舆情中心特约合作专家,海德智库主任专家,《廉政瞭望》智库专家。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文章140余篇,出版专著7部。曾获第八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彭年杰出青年教师奖”;2018年1月入选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2020年4月推选为中国法学会研究会青年人才。
大宪章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陈国华 译
ISBN:978-7-100-22264-8
内容简介:
《大宪章》是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1215年6月15日,金雀花王朝国王约翰王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共63条。《大宪章》确立的“王在法下”的原则被世界法治国家广为遵从。1215年之后,英国法治在数百年的演变中完善进步,妥协的政治精神及“王在法下”的理念也历久弥新,成为现代法治的基础性内容,从这个意义说,《大宪章》是英国法治殿堂的一颗瑰宝。
译者简介:
陈国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197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198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毕业,1996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攻早期现代英语。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汉翻译、词典学。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