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孙琳琼 刘 杰 | 新时代美好生活话语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研究

2023/7/24 8:54:00  阅读:96 发布者:

思政课创新论坛

作者简介

孙琳琼,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刘杰,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美好生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研究”(项目号:201802010101)、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机制研究”(项目号:ZD201920)的阶段性成果。

新时代美好生活话语融入高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研究

【编者按】为提高学术成果的传播效率,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录用的文章,将在本刊知网首页和公众号网络首发。

 

新时代美好生活话语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凝练表达。将新时代美好生活话语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时代话语能力、增强课程针对性和亲和力以及积极探索“三进”新模式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为指引,积极探索新时代美好生活话语融入方法,坚持在课程教学中把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理论和实践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把握美好生活的内在生成机理和正确目标导向,形成探索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能力,进而促成探索美好生活的实践行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好生活;“三进”;时代话语能力

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大政治判断,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至一个全新的政治高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立足奋进新征程,提出让“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理想生活图景,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刚性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指引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作为高校面向全体学生系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回应美好生活的时代课题,这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时代要求,也是提升“原理”课时代话语能力的教学要求,更是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美好生活观、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要求。

一、新时代美好生活话语融入高校“原理”课程教学的现实必要性

美好生活话语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成果,既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现实生活需要的真实写照,也承载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价值诉求。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刻阐释满足人民高品质美好生活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落脚点。“原理”课是向大学生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课程,是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分析现实问题的关键课程,必须及时关注时代热点问题,并回应学生成长困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进而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原理”课要及时回应时代热点问题,不断提升课程时代话语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美好生活”高频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全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是“美好生活”?又如何创造“美好生活”?这也是大学生普遍关切、需要在思政课教学中予以回应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原理”课教学不是单纯的概念集合,更不是刻板的理论还原;而是关注时代热点、回应时代之问的关键课程。“原理”课要立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主体需要和现实认知,积极回应新时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关切、正确解答新时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内涵和实现路径的疑难困惑、科学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投身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原理”课具有较强时代话语能力的重要表现。

(二)“原理”课要增强课程针对性和亲和力,推动“三进”走深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及时纳入“三进”工作范围。“原理”课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课程,在“原理”课教学实践中,以美好生活为切入点,以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切为突破口,为学生讲清楚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现实要求、基本特征、实现路径,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讲清楚“马克思主义行”的底层逻辑,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现实要求,更是解决“原理”课程理论性偏强、学生不易理解等问题的路径探索,是提升“原理”课抬头率、增强师生获得感的重要手段。为此,“原理”课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论述全面、系统融入课程,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

(三)“原理”课要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行动指南,助力学生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的知识体系,更不是抽象的人学思辨;而是对现实的人生存状态的深切观照,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学生只有首先确立科学的美好生活观,才能更加有效推进美好生活的现实创造,个人的美好生活构想才能更好地纳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中,个人理想才更具现实意义。调研显示,当前青年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也不乏对美好生活的种种误解,如将美好生活单纯理解为物质生活富裕、生活自由自在、不用劳动等等,其背后反映的是世界观层面的问题,表现为大学生无法在理想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中正确把握现实生活。面对此种境遇,“原理”课要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美好生活的现实要求、基本特征和实现路径,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好生活观,引导学生踔厉奋发,积极投身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

二、新时代美好生活话语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美好生活话语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凝练表达,是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现实要求、基本特征、实现路径等内容的集中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论述是引领人民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一)美好生活的现实要求

第一,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没有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没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没有美好生活的达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指出历史的前提是需要的产生。“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必须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当衣食住行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源。在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之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趋多元化。正是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产生和被满足的历史过程中,美好生活逐渐褪去理想化的外衣,其现实性轮廓逐渐清晰并得到充分彰显。这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各方面,群众的更高要求成为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形成国家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路径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活是一种“类生活”。人们在“类生活”中进行普遍的交往时,逐渐发现了不同人群之间生活具有差异性。生活水平高低的对比会带来生活感受的巨大差异,这种巨大的落差感显然不是美好生活所具备的特征。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就是要让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益切实得到保障,确保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让公平正义切实体现在新时代人民从事各项活动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当中。

第三,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生活承载着人们的诸多感觉,而人民对生活的感觉则是衡量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安全感极度丧失,这样的“残喘”不能被称为生活;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年代,人们只有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能得到保障,获得感不够明显,这样的生活不能被称为美好生活;在受到资本裹挟、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沉醉于物欲,精神生活单一,人际关系淡漠,缺乏真正的幸福感,这样的生活也不能称之为美好生活。人民“三感”,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已然成为影响美好生活成色的重要因素,成为评价美好生活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美好生活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美好生活的科学性、人民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全面性等特征,必须深刻把握这些基本特征,才能更好地立足新时代,更好地回答学生的美好生活之问,不断增强“原理”课的时代话语能力。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强领导力量,赋予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以深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也从根本上指明了美好生活的科学性。美好生活是一种历史范畴,代表了人类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东西方先哲们都曾在思想中勾勒过美好生活图景,但因缺乏现实基础而只能停留在理想领域。马克思主义以“改变世界”为目标指向,立足现实构建了未来理想社会图景,开启了对美好生活的现实构建。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推进和深化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构想。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也进入了“后小康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在一脉相承中彰显了美好生活的科学内涵。

第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指出了美好生活的人民性。“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总体布局。在总体布局中,美好生活的人民性得到充分彰显。在物质和文化方面,不断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生产质量更高、服务更优的物质文化产品,不断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供给;在政治方面,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切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在民生方面,“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保驾护航;在生态方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为人民美好生活注入更多绿色“基因”,这些举措深刻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生动诠释了美好生活的人民性。

第三,“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指出了美好生活的发展性。“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人类的理想生活图景是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投射,人类理想生活图景的演变折射出历史发展阶段的节奏和韵律。在不同历史阶段,理想生活图景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原始社会追求衣食丰足的理想生活,奴隶社会追求人身自由的理想生活,封建社会追求政治民主的理想生活,资本主义社会追求资本增殖的理想生活。人们对理想社会的不断追求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新时代,中国人民同样抱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提出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美好生活需要的产生到需要的满足再到新需要的产生,“美好生活”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要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着。美好生活没有“完成时”,一直都是“进行时”,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第四,“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指出了美好生活的实践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美好生活同样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具体而言,一方面,美好生活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而提出来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指出了明确的实现方式。幸福日子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也不会自动成真,广大劳动者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踏实劳动,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另一方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明确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重大阻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予以回应的实践问题。

第五,“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指出了美好生活的全面性。美好生活的全面性是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深刻解读,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美好生活的全面性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美好生活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等话语多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新时代美好生活要保证每一个人都在场。幸福美好的生活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所有人的享有。另一方面,美好生活涵盖的领域要全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要从“人的依赖关系”走向“自由个性”,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的需要是多元化的,美好生活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满足人的多领域需要,要从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

幸福日子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不是等来的、靠来的,更不是要来的。创造美好生活,在国家层面,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证美好生活不变质、不变色;在社会层面,要紧扣发展,推进教育,筑牢美好生活的物质文化基础;在个体层面,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纵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正在实现从温饱生活、小康生活到美好生活的历史性跨越,中国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了一条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判断一个国家走的道路行不行、好不好,关键要看这条道路能否得到人民支持、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历史大势。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走通、能走对、能走好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新时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第二,“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具体而言,一方面,教育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创新支撑、科技支撑,为创造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与人才的涌现。中国要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历史性跨越,就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筑牢美好生活的科教基础,进而筑牢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目前我国不少地区的物质生活已经达到富裕状态,但精神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离不开高质量教育的持续在场。

第三,“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实现美好生活不是口号更不是空谈,其深深嵌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被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对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发展中不断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新发展格局事关我国发展全局,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助力美好生活平稳实现的坚实保障。

第四,“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类的一切成果都由劳动创造,人类正是通过劳动才学会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也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类逐渐形成了生产分工,才逐渐掌握语言系统;也正是因为劳动,人类才逐渐褪去野兽的外衣,成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和有意识的人;劳动也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最直接、最现实的手段。新时代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是等来的、靠来的,更不是要来的,而是要通过“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人民辛勤的劳动和艰苦的努力,在思想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不断“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在行动上,我们要积极投身具体劳动,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新时代美好生活话语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原理”课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教学内容,都蕴含着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立足于现实的物质世界,从政治经济学视域探寻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以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为方向指引,为新时代人的发展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和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目标提供遵循。我们要尝试以实现美好生活的时代问题为总体性牵引,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致力实现教材逻辑、教学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深度统一。

(一)辩证唯物主义维度:把握实现美好生活的方法论

“美好生活”不是抽象的理论集合,而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途径,也是指导学生树立美好生活观的现实场域。思政课教师可以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第二章对“实践与认识”问题的探讨开展教学设计,结合前期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对联系、发展等辩证法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历史性活动,是人和社会生活的本质,认识从实践中来。从实践出发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强调劳动实践在创造美好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劳动实践,人民获得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人民对物质生活的强烈需要逐渐转化为对精神境界和物质财富的双向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论述融入“原理”课提供了条件。生态生活美好是一种全新追求。人类社会在长期演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规律,但其仍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此,我们应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方式为指引展开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二)历史唯物主义维度:认识实现美好生活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把握和丰富新时代内涵,一方面,基于客观必然性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新的重大政治论断;另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人民的历史选择,赋予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以理想和信念。二者的统一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政课教师可以立足“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的更替”“文明及其多样性”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教学设计,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但遵循社会历史发展内在规律,而且更加注重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突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人民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二十大描绘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正是国家为了更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所进行的设计和规划。社会进步归根结底是人的进步,中国共产党尊重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的意愿,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维度:讲透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可行性

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构现实生活的美好维度,探寻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之途,是马克思主义超越以往理论致思的关键所在。思政课教师可以立足《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趋势》章展开教学设计,突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现实性。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利与弊,讲清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资本高度集中于资本家手中,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尖锐,在此背景下,西方社会开启了解决资本主义“症候”之路,在对自身的修补和完善中,社会矛盾的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但这种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只能带来一定时期的稳定,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限度内的和谐,它无法超越资本主义,人的生存境遇无法得到根本改变,因而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这不仅是一个经济事实,也关乎人对实现自身的本真生存方式的尝试。美好生活给予我们一种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的视角,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新时代美好生活内核中包含人民对共同富裕以及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现实追求,这意味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应然状态,更是实然的满足,指导学生深刻把握这种应然和实然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指导广大青年学生更加深刻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保障中国人民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性。

(四)科学社会主义维度:理解实现美好生活的接续奋斗性

美好生活是实现中国人民“后小康时代”生活蓝图的现实表达,是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达全人类美好生活的现实方案。思政课教师可以立足《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章展开教学设计,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的辩证关系,突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发展性。鼓励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改革发展的新时代伟大布局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变革中实现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事实上,共产主义的内核中包含着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愿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作为一种启示和指引人类突破现有生存困境、达至理想生存境界的理想坐标,也因其参与改造社会的革命与实践而成为一种现实的视域。共产主义的运动过程,不仅使私有财产被积极扬弃,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涌流与按需分配,也使人从资本统治的片面性中解放出来,进而带来精神的富足与文化的繁荣,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意味着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这个历史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国家顶层蓝图的设计和保障,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接续奋斗。

推进新时代美好生活话语融入“原理”课教学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原理”课教学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立足学生成长实际,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好生活观、积极创造美好生活;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研究领域与范畴,夯实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引,使高校美好生活观教育研究更立体化、多元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略

本文刊登于2023年第2

转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