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刘凯Angew:基于超分子聚合物离子导体的室温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2023/7/14 15:20:07 阅读:93 发布者:
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ASSPE)是先进锂金属电池的一个有前景的电解质,由于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性,如出色的可加工性和突出的柔性,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PEO固态电解质在室温下仍然呈现出较低的离子电导率,这主要是由于其高结晶度,这导致其实际应用有限。提高耐用性、增强界面稳定性和室温适用性是全固态锂金属电池(ASSLMBs)的理想特性,但这些很少能同时实现。
近日,清华大学刘凯副教授发现,锂金属/电解质界面的巨大电阻主要阻碍了ASSLMBs的正常循环,尤其是在室温左右(<30℃)。基于此,作者制备了一种对Li+具有"弱溶剂化性"的超分子聚合物离子导体(SPC)。受益于缺电子的碘原子(在1,4-二碘四氟苯上)和富电子的氧原子(在环氧乙烷上)之间的卤素键作用,O-Li+的配位被大大削弱。因此,SPC实现了高Li+转移数的快速Li+传输,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在锂金属表面形成了独特的富含Li2O的SEI,其具有低界面电阻,因此使ASSLMB甚至在低至10℃时稳定循环。这项工作是对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卤素键合化学的新探索,并强调了Li+在固态电解质中的"弱溶剂化"对室温ASSLMBs的重要性。
文章要点:
1. 这项工作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超分子相互作用调节的聚合物离子导体(SPC),它能使ASSLMBs在室温下进行高倍率和长期循环。
2. 1,4-二碘四氟苯(1,4-DITFB),一个典型的卤素键供体,被引入到PEO-LiTFSI复合物中以调节锂离子的溶剂化鞘。尽管1,4-DITFB中的碘原子具有高电负性,但当与碳原子共价结合时,其电子密度呈各向异性分布。实际上,在共价键的延长线上有一个低电子密度的区域(即所谓的σ孔),在共价键的正交方向有一个高电子密度的带状区域,然后,1,4-DITFB中的σ孔可以与富含电子的氧原子(在PEO上)形成有吸引力的相互作用。由于分子间的卤键,PEO对Li+的溶剂化能力被大大削弱。
3. 与液态电解液中弱溶剂化的后果相似,SPC促使富含无机物(这里是Li2O)的SEI层形成,这是一个快速的锂离子导体,最终导致了一个薄的、均匀的和紧凑的SEI,其锂离子的迁移动力学加快,界面电阻大大降低,这使得ASSLMBs即使在室温下也能高倍率和长期循环。
4. 此外,"弱溶剂化"结构释放了配位的锂离子,导致离子电导率(1.20×10-4 S cm−1)和锂离子转移数(0.35±0.04)明显增加,远高于传统PEO基全固态电解质。
5. 因此,LiFePO4(LFP)全固态电池可以实现更出色的室温性能,甚至低至10℃。这些结果表明,基于PEO的电解质中的分子间卤素键使Li+的"弱溶剂化"策略可能为其在室温ASSLMB的实际应用打开大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ge.202306948
转自:“高分子科学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