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 言
行业划转院校是我国特定历史时代、特定社会和教育改革需求的产物,具有与行业长期共生共存的历史,并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整体水平评估,平均 4 年一次,以服务大局、服务高校、服务社会为评估目标,是对高校学科建设现状的一种审查,通过广泛调研论证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客观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类型、深层次的统计、分析、挖掘,实现对参评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质量的科学衡量,揭示学科发展规律,助力学科建设与治理能力提升[2]。
目前,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不均衡,体现在教育投入、资源分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行业特色院校划转地方后,学科专业快速扩张,但学科建设水平难以快速提高,原有的行业特色及优势专业与新兴学科融合较为困难,高校形态规模虽得到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受到地区经济影响。软件工程是适应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发展对计算机广泛应用需求而设立的新学科,是信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创新软核心,其学科布局和发展建设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有必要基于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软件工程学科(以下简称第五轮)公示数据,以出版教材质量、国家级一流课程、教学成果奖、科研获奖情况、在校生代表性成果、支撑平台、专任教师总数 7 项量化数据,按评估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从数据层面挖掘剖析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
1 研究设计与流程
1.1 总体思路
首先,对 7 个单项进行定量评价之后计算出的分数,设定对应项权重,其中出版教材质量、国家级一流课程、教学成果奖、科研获奖情况、在校生代表性成果、支撑平台、专任教师总数的权重分别为 2/3、2、2/3、8、2/3、3、1[3],依据公式(1)计算出各参评高校定量分析总分数为
其中 S 为各高校定量分析百分制总分,Xi为第 i 个单项分数,βi为第 i 单项对应权重系数。
其次,依据定量分析总分数形成第五轮参评高校的预测排名,通过排名结果和各单项数据及定量评价分数进行关联挖掘与可视化分析,剖析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建设现状及各种问题。
1.2 统计流程
第 1 步,通过 Python 爬取第五轮学科评估部分评估信息网软件工程学科公示数据,参评高校共 137 所,每个高校对应 7 份数据,分别为出版教材质量、国家级一流课程、教学成果奖、科研获奖情况、在校生代表性成果、支撑平台、专任教师总数。
第 2 步,通过调研分析对数据字段格式进行调整,共设计出 9 张表,其中 7 张为单项数据表,1 张为院校代码表,1 张为分数表。利用 Python 在 MySQL 数据库中完成 9 张表的创建。
第 3 步,通过 Python 对各参评高校7项数据进行清洗,再导入 MySQL 数据库中所对应的单项表。根据院校代码及地区数据进行映射,完成院校代码表的数据入库。
第 4 步,依据研究设计的 7 个单项定量评价规则进行定量分析,参考第四轮学科评估和社会第三方平台相关标准等调整设置不当的权重。
第 5 步,利用 Python 工具计算各参评高校单项分数,再依据对应项权重进行汇总计算得到定量分析总分,并分别入库存储到分数表中。
第 6 步,通过 Python 对定量分析分数及各项数据进行关联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剖析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建设现状及各种问题。
2 数据分析与预测
2.1 软件工程学科分布情况
第五轮参评高校为 137 所,相比第四轮 165 所在总量是有所减少,其中由各部委直属划归省市直属的行业划转院校共 43 所,占比 31.39%(表1 ),而 43 所行业划转院校中,东部地区高校 11 所、东北地区高校 6 所、中部地区高校 15 所、西部地区高校 11 所,占比 25.58%、13.95%、34.88%、25.58%(表 2 )。第四轮学科评估软件工程学科(以下简称第四轮)结果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比以 “分档”方式呈现,将前 70% 的高校划分为 9 档,其中位次百分比前 10% 为 A 层次,共 16 所高校,又细分为 A+、A、A-;位次百分比 10%~40% 为 B 层次,共 51 所高校,又细分为 B+、B、B-;位次百分比 40%~70% 为 C 层次,共 51 所高校,又细分为C+、C、C-[4]。
①第四轮位次百分比为前 10% 的 16 所高校中,行业划转院校占 0%,而第五轮定量分析预测位次百分比前 10% 的 13 所高校中行业划转院校同样占 0%(表 1 )。因此,此部分高校中第五轮和第四轮都没有行业划转院校;从整体来看,行业划转院校在该位次百分比中出现缺失。②第四轮位次百分比为 10%~40% 的 51 所高校中,行业划转院校占 5.88%,而第五轮定量分析预测位次百分比为 10%~40% 的 42 所高校中,行业划转院校 10 所,占比 23.81%(表 1 )。因此,此部分高校中行业划转院校占比第五轮较第四轮增长 3 倍多;从整体来看,行业划转院校占比大幅度低于其整体占比,其中中部地区占比达半数,其他地区占比较低,以东北地区占比最小(表 2 )。③第四轮位次百分比为 40%~70% 的 51 所高校中,行业划转院校占 54.90%,而第五轮定量分析预测位次百分比为 40%~70% 的 41 所高校中,行业划转院校 20 所,占 48.78%(表 1 )。因此,此部分高校中行业划转院校第五轮较第四轮有所减少,其中东部地区出现减少,其余地区均出现增长;从总体上看,行业划转院校占比大幅度高于其整体占比,其中中部地区占比较大,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占比较少(表 2 )。④位次百分比为 70%~100% 的高校第四轮未公布,而第五轮定量分析预测的 41 所高校中,行业划转院校 13 所。总体对比来看,行业划转院校中,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高校小于其各自区域占比,东部地区大于其区域占比,而西部地区高校远大于其区域占比(表 2 )。因此,行业划转院校中,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高校在其各自区域软件工程学科参评高校中分布于此部分高校中的比例较低,东部地区高校比例较高,而西部地区高校明显比例过高。
从第五轮参评行业划转院校各区域内预测排名分布情况可知(表 3 ),行业划转院校分布于 40%~70% 位次百分比的比例更多,而位次百分比前 40% 的中上层次高校较为缺乏,其中位次百分比为前 10% 的头部高校缺失。软件工程学科行业划转院校中,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高校分布于 40%~70% 位次百分比的比例更多,而位次百分比为前 40% 的中上层次高校较为缺乏,整体呈 U 型分布,为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均衡结构,中上层次高校的不足将会影响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为后续软件工程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带来隐患。西部地区的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分布于 40%~100% 位次百分比的比例更高,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行业划转院校位次百分比为 40%~70% 的高校软件工程学科整体水平亟须进一步提升到中上层次,同时位次百分比为 10%~40% 的高校应不断提高自身软件工程学科实力,以弥补头部高校的缺失,使得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建设整体上更为健康地发展。
2.2 软件工程学科建设情况
1)从政策区域视角分析。
第五轮参评行业划转院校预测总分频度分布见表 4,多集中于 5~25 之间的分数段,仅前 10% 高校平均分数超过 25 分,而后 90% 高校几乎均在 25 分以下(表 5)。因此,软件工程学科中后 90% 高校同前 10% 头部高校建设水平存在极大差距,而且头部高校之间差距也比较明显,后续其他高校则互相之间差距不大。
2)从省域视角分析。
第五轮参评行业划转院校省域平均预测总分如表 6 所示,参评行业划转院校分布于 19 个省份,其中 15 个省份行业划转院校平均预测总分低于各自省份其他参评高校,以吉林省、上海市和云南省落后最为严重,而只有 4 个省份行业划转院校平均预测总分高于各自省份其他参评高校,其中江西省和天津市领先较高。因此,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建设水平在各省份相对偏低,整体落后于各自省份其他参评高校建设水平。
3)从关键要素视角分析。
科研获奖和支撑平台、教学成果和专任教师平均分数是评估关键要素。①第五轮参评高校预测的各位次百分比中科研获奖和支撑平台平均分数总体来看,各地区行业划转院校科研获奖分数明显落后于其他参评高校(表 7 ),尤其以东北地区行业划转院校科研获奖分数落后最为严重。因此,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在科研获奖单项中整体处于落后地位,国家级科研奖项及教育部级科研奖项缺乏现象尤为严重,高层次科研成果产出严重不足。在支撑平台上,行业划转院校在数量上较为充足,但质量水平整体偏低(表 8 )。②教学成果和专任教师平均分数总体来看,东北地区行业划转院校专任教师总数处于基本水平,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行业划转院校均落后于各自区域的其他参评高校;东部、东北部和西部地区行业划转院校同各自地区其他参评高校教学成果水平基本相当,而西部地区行业划转院校教学成果大幅度落后于西部地区其他参评高校。以教学成果奖平均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可知,行业划转院校国家级奖项为 0.07 项,明显低于其他参评高校的 0.43 项;省部级奖项保持较高水平为 2.74 项,领先于其他参评高校的 2.22 项;而其他市级、校级和社会奖项落后于其他参评高校(表 9 )。因此,行业划转院校在教学成果上同其他参评院校相比存在不足,主要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缺口较大。
通过计算可知科研获奖和支撑平台的相关系数为 0.664,表明科研获奖和支撑平台为中度相关关系,即支撑平台的建设水平对科研获奖会造成一定影响,参评高校软件工程学科的科研获奖与支撑平台之间相关性为正相关。而教学成果和专任教师总数的相关系数为 0.356,表明教学成果和专任教师总数为弱相关关系,即专任教师总数对教学成果获奖影响不大。
3 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建设路径
行业划转院校应优化整体分布结构,要有针对性地破解已暴露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科整体建设水平。
(1)参评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头部高校出现断层现象,其中多数省域行业划转院校整体落后于各自省域其他参评高校建设水平。行业划转院校应定位自身行业性和区域性特点,结合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5],将具有传统行业特色的优势学科同新兴学科相结合,以提高软件工程学科整体建设水平。
(2)参评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在科研获奖方面缺口较大,支撑平台资源利用率较低,科研成果转化率较差,支撑平台整体质量水平相对偏低,不足以支撑高层次科研成果的产出。行业划转院校应改革科研机制,以传统行业特色专业为基础,同企业创新发展相结合,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推进软件工程学科与各自高校优势学科相结合,提高科研转化率,使高校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撑,从而建设更多的高层次支撑平台,为高层次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有力支撑。
(3)参评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在教学成果和专任教师方面整体建设较好,但高层次教学成果奖不足,专任教师队伍也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建议在现有薪酬制度基础上进行优化,通过人才贡献的不同调整薪酬等级,提高高层次人才的认同感,同时要关注人才流失现象,收集人才流失数据,通过不同岗位人才流失数据分析具体原因,根据具体原因制订人才流失预警体系。
4 结 语
依据第五轮公示数据,通过对行业划转院校与其他参评高校进行定量分析、预测以及不同维度的对比、关联性分析发现,参评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但整体分布结构不均衡,缺乏头部高校,其中多数省域行业划转院校整体落后于各自省域其他参评高校建设水平。在未来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行业划转院校应兼顾行业和区域两个方面的需求,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实现地方和行业需求同软件工程学科相结合。行业划转院校应优化整体分布结构,要有针对性地破解已暴露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科整体建设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6]。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在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肩负起促进行业发展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重任,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时代的软件核心优势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搭建服务特色行业领域的大平台,实施科产教有机融合,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协同联动的创新联合体,坚持面向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发挥学科行业优势,为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培养更多的高质量软件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各行业领域对软件服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省部企共建制度对行业划转院校影响及对策研究”成果报告[J]. 大学(研究版), 2019(3): 85-91.
[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0-11-03)[2021-11-16]. http://www.cdgdc.edu.cn.
[3] 软科. 2021中国最好学科排名[EB/OL]. (2021-10-25)[2021-11-16]. https://www.shanghairanking.cn/methodology/bcsr/2021.
[4]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EB/OL]. (2017-12-28)[2023-04-25]. https://www.cdgdc.edu.cn/dslxkpgjggb/.
[5] 业绪华, 马雪荣, 彭明国.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优势、困境及对策[J]. 中国科技产业, 2021(9): 56-59.
[6] 央视网. 联播+立德树人 习近平反复强调这个高校立身之本[EB/OL]. (2021-04-07)[2021-11-16]. https://news.cctv.com/2021/04/06/ ARTI4v97B3cwZx39ZxKlYkxn210406.shtml.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2020 年面上项目“面向智慧校园的行业划转院校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MSA63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工程大系统导向的多学科交叉、科产教融合研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ZD06 )。
第一作者简介:陈万志,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智能数据处理,chenwanzhi@lntu.edu.cn。
引文格式: 陈万志, 浦胜良, 赵帅. 行业划转院校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分析与路径探索 [J]. 计算机教育, 2023(6): 220-224.
转自:“计算机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