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中国高校,重磅Nature
2023/7/14 8:48:21 阅读:110 发布者:
7月12日,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在Nature发文,打破历史记录,实现全球领先的惊人成果,祝贺中国科学家!
中山大学
昨晚,Nature刊登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主导的科学成果:首次发现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408-7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率先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系,是人类目前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是基础研究领域“从0到1”的突破,将有望推动破解高温超导机理,使设计和预测高温超导材料成为可能,实现更广泛更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
高温超导的机理至今未知,成为近40年来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而这一次,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在液氮温区超导的镍氧化物,意味着为世界超导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将引领超导研究的方向。
这个发现在审稿阶段于科研论文预印平台公布后,迅速受到全球超导领域研究人员广泛关注和跟进研究,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已有十余篇相关理论和实验工作相继公布。论文也得到了《自然》杂志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它“具有突出重要性”“是开创性发现”“业内将广泛关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袁骁合作,成功实现了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并首次实现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的演示。相关研究成果于7月1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杂志上。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195-1
该工作将各个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纪录由原先的24个大幅突破至51个,充分展示了超导量子计算体系优异的可扩展性,对于多体量子纠缠研究、大规模量子算法实现以及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最神秘也是最基础的性质之一,同时也是量子信息处理的核心资源,是量子计算加速效应的根本来源之一。多年以来,实现大规模的多量子比特纠缠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奋力追求的目标。我国科学家在超导量子比特多体纠缠制备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自2017年起先后完成了10比特、12比特、18比特的真纠缠态制备,不断刷新超导量子计算领域的纠缠比特数目纪录。
新闻来源: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转自:“高绩”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