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醉白之路|品读白居易

2023/7/13 16:27:31  阅读:68 发布者:

《醉白之路:品读白居易》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唐宋文学研究专家陈才智先生阅读和研究白居易三十年的总结,书中涉及白居易作品中的风景与节气、诗歌之双璧、散文之风度等,尤其侧重白居易对后世文坛的影响。醉白之醉,即醉吟先生之醉。醉白二字,于阅读与研究之外,贴切表达出醉心与仰慕之意。宋代以降,白居易的影响与接受绵延未断,汇成一条多姿多彩的醉白之路。醉白之路上的历代文人,承继醉吟诗风,将日常与风流组合为双重变奏,在生活场景和日常心情的描写中,融纳人生的反思和体悟,铺就了诗歌史上的一条融风流于日常的别有意味的醉白之路。

《醉白之路:品读白居易》

陈才智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

ISBN 978-7-215-13239-9

定价:68.00

▲陈才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中国白居易学会、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唐宋文学与文献研究。著有《元白诗派研究》《元白研究学术档案》《白居易资料新编》《白居易》《中国诗歌史》《唐宋诗词鉴赏》《酿雪斋丛稿》《悲欣文魂》等。

入话

白居易是名人,不像陈才智,还需要自我介绍。白居易不需要介绍,他是闻名天下的大诗人。大到什么程度呢?不妨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做个参照。诗坛流行的排行次序是李、杜、白,就像现代文学的鲁、郭、茅。不过在一衣带水的东瀛,这一次序颇有不同。在日本,白居易一向被排在最前面。就像《昭明文选》可简称为《文选》;在日本,白居易的集子《白氏文集》可简称为《文集》,地位之尊,可见一斑。为什么呢?

清殿本白乐天像

因为数量吗?确实,若论总量和篇帙,白居易超过李、杜在内的所有唐代文人。而就文体之全面、诗文之并擅而言,白居易的成就,也绝不在李、杜之下。白居易的文章,包括诗歌,无论表现内容的广泛性、深刻性,还是艺术成就的鲜明与个性,都不逊于其他任何一位唐代作家。作为唐代最高产的作家,白居易各体兼擅,取材广泛,加之精励刻苦,故作品数量之多,在唐代首屈一指;他的集子也是唐代保存最完整的诗文集,今存白居易散文866篇,诗歌2830首。

因为质量吗?在质量上,白居易也堪称大家,不仅在当时文坛地位很高,对后代文坛影响也很大。白居易在世之际,不仅大唐妇孺皆知,雅俗通吃,而且其诗作走出中国,传至东南亚,堪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和先行者;去世以后,仰慕尊崇、效仿学习者不绝如缕,对东亚文化圈乃至欧美和全世界影响也很大,堪称世界级文化名人。晚唐诗人张为的《诗人主客图》称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可谓恰如其分。

以上答案自然都是对的,但还有一点更为重要,那就是,白居易所独具的人格范式。诗品出于人品,白居易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文化名人。作为中国文人的典型代表,乐天型文化范式,与传统儒释道三教思想和文化联系密切而广泛。白居易前期主张为政治为人生的文学观,是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后期乐天知命,对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加以实践、发挥和改造,成为后代知识分子重要的思想财富,其人格范式滋养了中国后世文人的精神家园。宋人早有“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钱易《南部新书》卷丙)的说法。最接地气的乐天型人格范式,上承陶渊明,下启苏东坡,是中国文人三大人格范式中的重要一环。白居易曾自比“异世陶元亮”(《醉中得上都亲友书……咏而报之》),其实陶渊明,晋代之白乐天也;苏东坡,宋朝之白居易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盛唐李杜之后,白居易竖起又一座唐诗丰碑,具有诗歌史和文化史上“第三极”的意义。李白代表天上人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诗界典型,追求狂放自由的人格形象,杜甫留下沉郁顿挫、晚节渐于诗律细的诗学风范,济世难成的悲壮之歌。在日月争辉的李杜之外,步入中唐的白居易,更加注目于大地人间,不仅兼纳李杜之光,而且开出融风流于日常的新路。与“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的李白不同,白居易与晚年杜甫的心境更为契合,更加注重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于细腻感受和冷静观察中,体味人生的滋味与境界,所谓“白傅风流造坦夷”。这位广大教化之主,擅长放下官样体段,以平实的笔调、朴质的面貌和诗人的襟怀,叙述、描写身边眼中的平凡世界,显示出获取物质和精神双重享受的生命姿态。从中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来看,白居易已经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

读者眼前的这部书,是笔者阅读和研究白居易30年的一个小结。阅读,贵在喜欢;研究,贵在比较和权衡。本书原拟题名为“白居易研究论衡”。汉代大儒王充《论衡·自纪》称“论衡者,论之平也”,意谓力求戒除偏见的平正之论,而“平”者,正是白居易诗风的关键字眼;所以想兼用其意,自戒兼以自勉。不过,考虑读者的接受,将原题改为了现题。阅读白居易,是我近30年来的主要功课,早已由工作内容之一,转为生活中的无处不在。阅读白居易的作品,同时更是阅读白居易这位作家;就像读史意在阅世,读书多半也是读人。白居易也是读书人,尽管兼具朝臣、作家和学者等多重身份,但精敏不懈阅读,始终是醉吟居士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也是他摆脱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困苦艰难的重要法宝,成就其随缘自适、乐天知命人格的秘奥。阅读就是照镜子。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感到也稍稍读懂了同样是读书人的白居易。读书和阅世,有时是一回事,就像生活和工作,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只要喜欢,就可融而合一,比如醉与吟。

醉白,源自醉吟。宋、元、明、清以来,白居易的影响与接受,始终绵延未断,汇成一条多姿多彩的醉白之路。“醉白”二字,贴切表达出我对这位醉吟居士的倾慕。历代文人对白居易表达醉心景仰之意的醉白之路,已经构成唐诗之路的重要分支。从醉白堂、醉白楼,到醉白池,则是醉白之路上的重要关节点,乃至逐渐由地理胜迹转化为文学景观和意象。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其中,作为江南文人重要雅集之地的醉白池,与陶然亭南北对应,不约而同地取义于诗人白居易,可见醉吟诗风的遗响和余波遍及华夏南北。醉白之路上的历代文人,承继醉吟诗风,将日常与风流组合为双重变奏,在生活场景和日常心情的描写中,容纳人生的反思和体悟,铺就了诗歌史上一条融风流于日常的别有意味的醉白之路。

我的醉白之路,或者说与白居易的结缘,始于大学本科的学位论文,当时选择的主题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是在1992年,大学三年级的下学期,指导教师是2020年以105岁的高龄驾鹤而去的孟庆文先生。老人家年高德劭,学养深厚,地位就像程千帆先生之于南京大学、霍松林先生之于陕西师范大学一样。这样一位老先生,希望我跟着他研究古代文学,在犹豫了几秒钟之后,我决定了至今未变的研究方向。孟老先生高看我,我自忖:小子何能?不过,想到白居易,想到当年顾况奖掖“离离原上草”的作者,我感到一种荣耀和责任。庆文先生又把我举荐给他的得意弟子,2021年春天驾鹤而去的朱明伦老师,老师把路都一一地为学生铺好、设计好。这真是薪尽火传的传承,一脉相承的传承。来到北京以后,从学于陈铁民老师,选择以《元白诗派研究》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受到学界认可,并有幸获得以中国社科院胡绳院长命名的学术奖励。之后,陆续推出《元白研究学术档案》和《白居易资料新编》,初步完成了搜集和整理“有关白居易的一切”这样的目标。一路走来,我的醉白之路,从《长恨歌》研究起步而走至今日,不能不感谢扶植、帮助和引导自己的几位恩师。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而且构成学术史,形成文艺流派。白居易的伟大,不仅缘于深受前辈提携;不仅源自他的早慧、出道较早,又精励刻苦,作品高产,追求通俗平易的风格,获得了最广泛的读者群;也不仅缘于年寿长、文学活动持续的时间长,并且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作品整理后分藏多处;而且,与其善于团结同道,引领后学形成元白诗派有密切的关系。拙著《元白诗派研究》就是从诗歌流派的角度,梳理了白居易的当代影响,此后出版的《元白研究学术档案》,则意在评骘20世纪以来的海内外研究成果,与之正相接续。《白居易资料新编》所辑文献,则始自中唐,迄于近代。最近完成的《白居易接受史研究》则是在接受史视野下,梳理白居易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对评点、选辑、阐说等各类文献的梳理比对,分析白居易接受、传播和影响的历史,以重新理解白居易的历史地位,更准确地描画其感召力,更全面地估量其影响力。

没有接受史而仅有创作史的文学史,是不全面的文学史。白居易接受史研究的意义有两层内涵。第一层内涵偏于内,包含以白集文献整理者为主体的白集编纂史,以历代白居易诗文选本与评点为主体的选本沉浮史,还有以普通读者为主体的接受效果史,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作品效仿史,以文学批评家为主体的作品评论史,以地域空间为主体的诗迹传播史,以作家为主体的接受影响史,这七个方面,大致涵盖了白居易接受史研究的范围,而意义即蕴于其中矣。梳理这七个问题,白居易的影响力也就不言自明矣。要而言之,从时间线索上展开的接受史研究,与从空间领域展开的诗迹研究加在一起,一纵一横,则是未来白居易研究需要大力拓展的两个方向。

第二层内涵偏于外,白居易接受史研究的作用和价值,在于承继传统,启迪当下,总结以往,开启未来。诗歌史研究兼含创作史与接受史,与创作史不同,接受史更多与后世之建构相关,其“吊诡”之处在于,有时会将明明差别很大、难以同日而语者,例如年差七岁的“元、白”、年差十二岁的“李、杜”,在放大和放远的诗歌史平台之上加以并称,建构起新的审美意义上的齐名和同尊。同时,与歌唱家不同,文学家的价值往往不能立刻得到体现,成功的歌唱家可以在剧场上第一时间享领观众的掌声;文学家与运动员也不同,不能像成功的运动员那样,可以在赛场上第一时间领受观众的欢呼。大多数文学家需要默默等待,等待超越空间的传播,等待超越时间的考验,等待超越偏见的评判,有时很久,或许是几百年以后,可能才会迎来共鸣,得到“印可”(借用佛家语)。正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白居易是幸运的,没有等那么久。更为难得的是,他拥有持续未断、格外众多的异代知音,他们接受白居易其人其文滋养、融会于自身修养和创作的同时,也不断提升拓展了白居易的影响力。而白居易研究也随着汉语文化的传播、汉学研究的拓展,随着乐天的独特魅力,走出东亚,扩及全球矣。万古流云,唯经典常新;世界渐小,而诗道正宽。新旧更替,而今古相承,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今婵娟是一轮,含蕴深厚的白居易接受史,其实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

洛阳白园唐少傅白公墓

河南是白居易的故乡和终老之地,今年(2022年)又恰逢白居易诞辰1250周年,这部阅读白居易的心得和体悟,能够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不仅正合时宜,也互文着白居易的人民性,可谓天时、地利与人和兼备。在此,希望可以暂驻匆匆的时光和历史脚步,向不朽的诗人献上我的几瓣心香。

(来源:河南人民出版社)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