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黎杨全 | 从审美性到交往性:社交媒体语境下文艺批评的范式变革

2023/7/13 11:35:41  阅读:122 发布者: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辑刊》2023年第2期,第176-179页。

1

one

导读

[“新时代文艺批评形态重塑”笔谈]

[作者简介]黎杨全,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新媒介文化与文论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教育部、中国作协等多项科研基金,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数字媒介与文学批评的转型》《中国网络文学与虚拟生存体验》等专著。

[摘 要]社交媒体给当下文艺活动带来了深刻影响,促成了文艺观念、文艺批评的一些激烈变化。交往互动开始成为文艺消费内容,文艺内容开始成为一个个话题素。在话题素的作用下,作者创作的内容与网友的群体贡献已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文艺的集体生产真正得到了实现。在此情况下,一贯重视审美价值的文艺批评应适度凸显交往性,重视社交媒体对文艺活动的基础性装置作用,从交往性去理解数字时代文艺的属性,将交往性当作文艺批评的价值维度,从交往性去分析与阐释文艺。

[关键词]社交媒体;文艺批评;审美性;交往性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2

two

正文

《从审美性到交往性:社交媒体语境下文艺批评的范式变革》

网络文艺兴起后,人们开始在论坛、网站的评论区互动。早期网络文艺评论主要以跟帖形式出现,在学院批评还着眼于传统文艺场域时,跟帖实现了批评的中介功能。在社交媒体语境下,大众文艺评论又呈现出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就是弹幕、本章说、间帖的兴起。密集的互动表现的是伴随社交媒体长大的Z世代”的需要,“Z世代”特别喜欢互动与评论。这带来了文艺现象、文艺观念与文艺批评的一些激烈变化。

一、交往互动成为文艺消费内容

在社交媒体语境下,弹幕、本章说、间帖这些大众文艺评论的兴起带来的第一个激烈变化就是评论互动开始成为文艺消费内容,人们从“追剧”“追文”走向“追评”。

新媒介语境下文艺消费与传统的不同,在于消费的并不只是作品本身,还在于作品外的交往互动。以网络文学为例,早期网络文学的发表与阅读是在BBS社区进行的,作者的故事与读者的评论并置,读者的阅读快感既源于欣赏故事,也源于阅读评论。当时有一部名为《风中玫瑰》的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2001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作品,在体例上采用了BBS版式,作者的故事连载与网友的跟帖交互进行,保留了读写双方的互动现场。这种奇特的形式,标举了新的文学时代的来临。

在社交媒体语境下,交往互动对读者/观众的吸引力更大了。弹幕、本章说、间帖纷纷兴起。弹幕是人们看影视剧时在屏幕上飘过的评论文字,本章说、间帖则是弹幕在文学中的变形版,又称“阅读弹幕”。相对更早的置于章节后的跟帖,本章说、间帖密密麻麻地镶嵌于小说内部,与跟帖等相比,它们前所未有地强化了互动性,在本章说、间帖没有推出之前,读者的互动行为是断断续续的,需要退出阅读界面转到讨论区进行评论,现在则可以根据剧情中的槽点及时评论或分享,这就形成了一种在持续的聊天互动中阅读或观看的文艺消费新模式。网络小说《大王饶命》的流行是此方面的典型现象,这是起点中文网首部评论数量达到百万级的作品。整部小说几乎变成了网友互动的演示场,读者在里面评论剧情、吐槽、谈天说地,充分体现了社交媒体语境下交往互动的热烈程度。

人们对弹幕、本章说、间帖趋之若鹜,表明交往互动本身成了文艺消费内容。人们的兴趣不只在于欣赏作品,也在于其间的互动。这类似于口头文学传统,除了故事本身的魅力外,现场的氛围与互动也是文艺体验的一部分。不过也存在区别,这种密集互动不仅生成了类似于口头传统的群体氛围,还在于网友的评论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文艺价值,构成了一个个“微话题”“微创作”,吸引着人们阅读,有的网友甚至表示评论开始取代作品成为本体。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反思书面文化语境中的文艺观念,最重要的是摆脱作品中心主义,建构一种大文艺观,将作品与作品外的交往互动看成一个整体,它们都构成了文艺内容。一般而言,大文艺观是指文学走向文化,或者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杂文学观念,笔者这里所说的大文艺观是指作品与作品外的集体互动共同构成了整体性的文艺内容。

二、从萌要素到话题素:文艺内容的话题化

社交媒体时代这些评论、互动带来的第二个激烈变化是文艺内容开始成为一条条话题素。传统文学或影视作品往往以讲故事为主,描写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与结局,追求故事的有机性、整一性,但在社交媒体影响下,文学、影视剧开始强调“弹幕思维”。所谓弹幕思维,即根据网友评论的情况进行内容生产,考察哪些剧情点引起了网友的兴趣、评论数量多,哪些剧情点反应冷淡,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与针对性设计。也就是说,文艺内容生产出现新的模式,开始营造一个个点,而不是一条条情节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点”也不仅是剧情点,而且是话题素,即不是向内构成封闭的自足体,而是具有外部指向性,希望促成网友的互动,成为他们讨论的话题。文艺生产不再以整体性情节的编织为主要任务,而是以营造槽点、段子这种话题素为主,这是社交媒体语境下的交往互动对文艺生产带来的直接影响。

文艺内容成为一个个话题素,这导致内容碎片化,类似于日本哲学家东浩纪所说的数据库消费,一些学者也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不过其中也有明显区别。东浩纪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不再有宏大叙事,也不存在大塚英志所说的作为替代品的虚构的大叙事,只有大型非叙事与拟像二元并置的数据库消费。不过在东浩纪那里,他讨论的是日本御宅族对各种萌要素片段的欣赏,而现在语境则明显不同,是社交媒体促成的“梗文化”,萌要素是视觉性的,而现在的内容则是话题性的,呈现出从萌要素到话题素的明显变化。

不仅作者生产的内容成为话题素,网友评论互动指向的也是话题素。如前所述,这些评论构成了一种“微创作”,不过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并不是去编故事,而是一个个话题讨论。在此情况下,作者的内容生产与网友的评论互动都指向了话题。这就带来了作品内外关系的打通,笔者前面所说的大文艺观并非指作品与作品外互动评论的机械叠加,而是指不存在作品内外的区分了,作者创作的内容是一条条话题素,读者的评论也是根据这些话题进行的话题再生产,也就是说,在统一的话题素作用下,作者创作的内容与网友的群体贡献已经没有根本差别了,都是话题素指向下的内容生产。

三、文艺集体生产的真正实现

在新媒介兴起后,人们试图摆脱传统作者的孤独者形象,尝试集体写作。英国学者阿斯科特较早对利用远程通信合作艺术产生兴趣,他在1980年设计了一件名为“终端艺术”的远程通信作品,并邀请美国纽约、加州与英国的艺术家通过电脑会议系统一起完成这一作品。1983年,他又创办了国际远程通信项目“文之肌理”,用电子网络借助于“分散作者”方式创造出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在线参与者遍布美洲、欧洲及澳洲。

在中国网络文学中也有这种尝试,早期网络文学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接龙写作,比如新浪网举行的《网上跑过斑点狗》的接龙游戏,“榕树下”网站的《城市的绿地》,“亿接龙”网站设立的《青青校园,我唱我歌》等接龙小说栏目。人们也曾利用手机短信进行接龙写作,比如2005年在河南举行的首届中原短信文化节暨短信小说接力大赛,这是让手机用户集体创造短信接力小说的首次尝试。

文艺的集体生产强调的是文艺的参与性维度,马拉美、情境主义者与历史先锋派,都对此抱有幻想,与之相比,通过新媒介实施这种集体写作容易得多,网络的互联为此提供了完备的技术条件。不过集体写作却只能作为一种文化理想而存在,从现实情况来看,它面临重重困境。这种多人参与的文学实践让故事的发展缺乏头绪,作品如同一个大杂烩,缺乏基本的叙事合理性。一般来说,我们会将民间艺术想象成集体创作,但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中认为,“关于民间艺术的全部浪漫主义理论来自一个思想错误,那就是它没有看到许多个人是可以‘先后’而不是‘同时’创作一首歌曲这一事实。没有看到作品是逐渐修改、不断变化的结果,而不是什么行动委员会一致决定的产物”。艺术作品很难是集体创造的产物,而只能是个人独创的结果:“艺术作品,无论是它的最后形式,还是它所有不可割裂的美学成分,总是个人的创造。”

豪泽尔的观点具有合理性,文艺生产并不处于一种平均值式的格局,需要凸显作家个人的主观性。不过,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大众评论与互动却展示了集体生产可以有别的模式,文艺集体经验并不一定需要构成一种总体性、统一性,而是一种拼贴式的集体生产,在话题素的作用下,作者与众网友合力生产的是由一个个话题构成的维基百科式作品,这是评论、互动带来的又一个激烈变化,让文艺的集体生产“真正”得到了实现。

这种集体生产也是真正的网络艺术,真正实现了网络的潜能,类似于阿斯科特的《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所说的情况:“我把这视为网络对于艺术的伟大启示,因为艺术作品,‘创意数据’的转化总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是一个永无尽头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艺术本身就是分散的各个实体,却又是处于恒常流动的思想和图像所形成的关系网中,任何单一的作者都无法溯源,任何文本的意义都依赖于进入网络的任何人的积极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体性依然存在,在网络的流动中,每一个想法都是另一个想法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参与者都映衬出整体中的其他参与者。”传统文艺也有交往,不过是内容先于交往,而现在则开始呈现交往先于内容的趋势,也就是说,先搭建了文艺交往的平台,在话题素的作用和网友的群体贡献下,内容就开始大幅度生长起来了。

四、从审美性到交往性:文艺批评的范式变革

传统文艺批评主要以审美性为基础,侧重分析作品的审美价值,不过笔者认为,社交媒体语境中文艺批评也应凸显交往性,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交媒体成为文艺活动的基础装置。单小曦教授等人曾指出文艺的“第五要素”,即在传统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外,将“媒介”看成文艺活动的第五个要素。在媒介对文艺影响越来越剧烈的当下,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不过“媒介”这一说法本身过于泛化,在社交媒体语境下,需要充分重视社交媒体对文艺活动的基础性作用,现在的文艺平台都设计成社交媒体的样式,文艺的生产、传播与消费都以社交媒体这一装置为根底。社交媒体也对现代人的生存体验与心理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必然成为新的文艺经验。因此文艺批评应充分考虑社交媒体这一基础性架构对文艺活动的深层影响。

第二,在社交媒体语境下,文艺的定义与属性开始有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审美性,而开始凸显交往性,文艺内容也由传统的故事性走向话题性,不再一味追求完整的情节编织与人物塑造,也侧重营造话题,文艺内容成为一条条话题素。话题素天然地排斥个体审美行为,抗拒传统文艺孤独自我向内掘进的精神深度,而指向向外的群体讨论、互动与公共性,在话题素作用下,作者创作的内容与网友的群体贡献已没有本质区别,作品内外已经打通,作品的完结性也变得不可能,在话题素的指向下,不断衍生的讨论将文艺对象与文艺活动变成了没有终结的过程。

第三,文艺接受活动从传统的个人审美静观走向群体性交往。在网络兴起后,一些网友仍然保持着传统审美习惯,比如看网文是下载各种TXT文本阅读,不过在社交媒体语境中,欣赏习惯有了显著变化,他们更愿意打开弹幕,既是为了获得审美体验,也是为了交往体验,后者甚至更重要。弹幕将过去、现在与未来时空的评论集中在一个个剧情点上,营造了一种虚幻的“想象的共同体”,满足了网友在碎片化时代的交往与共同体需要。互动是新媒介的“圣杯”,西方数码艺术将其视为先锋性,试图尽可能实现文艺的互动性,不过由于过于迷恋超文本、多媒体的技术主义,把互动变成了比传统文人的“独乐”还更为小众化的活动。社交媒体的兴起,有力地抵抗了这种逆向的精英主义想象,把文艺互动真正变成了一种现实的、日常的、大众化的行为。

第四,交往性应成为文艺批评的重要评价维度。从审美维度来评价社交媒体语境下的作品已经不够合理,有些作品的美学价值较低,但从交往角度来看,却产生了很大影响。文艺批评应将交往性作为重要的评价维度。普遍的情况是,为了获得媒体的流通性(交往),而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信息的强度(意义)。如果仅以意义维度来衡量社交媒体时代的艺术作品,就是犯了“解释学的错误”(hermeneutic error),一如罗伊·阿斯科特在《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中说的:“在前远程通信时代,我们认为世界充满意义,是一个需要解读的文本,是一本待读的大部头。现在,是我们书写自己的现实并且通过互动来修订其中含义。”

最后,从交往性去阐释与分析文艺,交往性成为重要的批评角度。在社交媒体语境下,交往性不仅表现为外在的互动、评论,也深刻改造了作品的内部结构。从交往性角度去分析与批评数字时代的文艺,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有学者认为,随着先锋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体制化,先锋派已经死亡。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指出:“先锋派发现自己在一种出乎意味的巨大成功中走向失败。”它被大众媒介文化所吸收,从一种惊世骇俗的反时尚变成了时尚。但是,死去的也许只是先锋派的固有形式。美国艺术家阿梅里卡(Mark Amerika)在1993年的《前卫流行宣言》中认为,大众媒体杀死了后现代主义,而在这片废墟上,“前卫流行”(Avant-Pop)诞生了。后现代主义改变了我们阅读文本的方式,其主要信条是:“我,不论是谁,都会把这些零碎的数据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文本,而你,不论是谁,将基于你带给文本的东西生产你自己的意义。”前卫流行写作则会更进一步,其主要信条是:“我,不论是谁,总是与集体性的你(不论是谁)创造的数据交互,通过与集体性的你的交互和补充,我将找到意义。”可以认为,社交媒体带来的文艺变革类似于这种“前卫流行”,不过艺术的变革并不一定需要像阿梅里卡所说的那样,成为流行文化和前卫艺术共同的敌人,不一定需要触犯众怒,而是在流行性、集体性中呈现了对文艺活动的改造与变革。在《批评这种病》里,东浩纪认为:“所谓的‘批评’(或者说,哲学文章、评论),最终并不仅仅是批评家之间能决定胜负的游戏。决定胜负,支撑游戏进行的,是位处于二元对立外部的旁观者——例如那些看似愚蠢,看似只会盲目消费的观光客、一般网民、御宅族等等。”在社交媒体语境中,由“观光客、一般网民、御宅族”等各种“愚蠢”“盲目”主体带来的评论互动,正呈现了变革的蓬勃力量,决定着明天的“胜负”。

1. 黎杨全:《从审美性到交往性:社交媒体语境下文艺批评的范式变革》,《社会科学辑刊》2023年第2期。

2. 黎杨全.从审美性到交往性:社交媒体语境下文艺批评的范式变革[J].社会科学辑刊,2023(02):176-179.

转自:“再建巴别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