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李华君 康敏晴 | 故事还原、具身体验与主体回归:中国故事的沉浸式传播

2023/7/13 11:33:51  阅读:129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新闻史学会 ,作者李华君 康敏晴

【摘     要】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演变正在催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方式——沉浸式传播。这种全新的传播交流方式能够突破传统媒介界面与时空边界束缚,以媒介叙事构建起虚拟空间,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中国模样”,在具身参与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中引发感官共振与情感共鸣、激活主体意识,有助于缓解外部世界对中国故事的误读与曲解。本文基于媒介传播史与新兴传播实践对中国故事的沉浸式传播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以期为“讲好中国故事”拓展创新空间。

【作者简介】李华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敏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想象到接触:文化身份危机视域下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研究”(项目编号:19YJCZH078)研究成果。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等媒介技术的蓬勃兴起,人类社会不断高度智能化、泛媒介化。马克·波斯特所说的“第二媒介时代”已不足以描述当下这场以虚拟现实技术为首掀起的人机交互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变革,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兴起,以沉浸式传播为主导的第三媒介时代正在来临。在沉浸式传播中,虚拟现实等沉浸技术通过对自然环境进行模拟创造出全新的虚拟空间,人们通过技术具身化得以重返交流现场,调动身体感官进行具身体验,以实现跨越时空的在场交流。与此同时,人类的信息交流也拥有了更多冲破国界限制的可能,向着愈加丰富多元的交流格局迈进。从新闻、电影到游戏、综艺,不少媒体行业已将沉浸式传播的思路应用至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取得了可观的传播效果。

然而,不可否认,在近些年的对外传播实践中,外部世界对中国故事始终存在着多方面的误读与曲解,故事的交流往往因存在于异质文化场域的不同个体在认知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制,面临着“偏差化解码”的阻滞,难以走向“文化间性”。因此,如何把“讲故事”的双方从不同的认知经验领域引向共同的心理感知场域成为有效交流的关键。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交流方式,沉浸式传播具有打通跨媒介界面与跨维度边界,为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和参与度的潜力,有助于缓解我国对外传播的痛点问题。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沉浸式故事传播中的身体返场与沉浸交互意义,对其应用场景和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探究中国故事如何通过沉浸式传播达成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沟通理解与内化认同,力图为“讲好中国故事”寻求新的思路。

故事传播中的身体返场与沉浸交互

讲故事,即“叙事”,是最古老、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在经典叙事理论看来,叙事是对大脑中的认知模式进行建构与更新的过程,人们正是通过叙事,借由故事的搭建,将所发生事件的要素加以组合,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关系,形成想象,由此传达并巩固在人类共同体中生活所形成的文化价值系统。在世界全球化与中西方对“中国观”存在着巨大认知差异的双重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全球化时代中国在自信、且被他信的制度和理论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转型和创新的故事。就这一实践本质而言,可以简单地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发生在传者与受者之间关乎中国话题的一场交流,与人类的传播实践及特征息息相关。在沉浸式传播发展为所处媒介时代新特征的当下,故事的传递与交流同样需要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着眼于“沉浸感”形成缘由,重拾“人与媒介关系”命题,再次探讨“身体”中介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感知和认识经验世界的意义,成为理解以沉浸式传播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切口。

(一)从离场到在场:技术迭代下的身体返场

在人类发展史上,最古老的传播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在前语言与口语传播时代,身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唯一媒介,承载了人们交流传播的全部功能。人们通过肉身的在场,调动表情、肢体动作、口语、语气等要素就可以向外界传递信息,灵活而便利,不需要过多的媒介技术辅助。在这时,讲故事就是共同在场的人际传播,既经济又直接。然而,受物理时空限制,肉体在场的口语传播终究难以使信息跨越远距离的阻滞,文字的出现及普及则打破了这种因物理距离所导致的文化传播障碍,让人类的所思所想开始在媒介的依托下达到“脱离肉身的远程在场”,实现了信息在不同空间的广泛传播。从文字印刷传播时代到电子传播时代,在交流中,人类的身体符号进一步被以语言、图像为载体的听视觉符号替代,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的兴盛更是以声画同步的方式推动了信息的离身传播。可以看出,在传统的传播研究中,“去身体化”或“离身性”始终是发展的主要脉络,在这一时期,人类的传播活动被认为必须要克服传播者的身体及所处物质空间的障碍,借助离身的媒介符号才能完成信息的触达,在讲故事中,身体也一直是被忽视的存在。

孙玮认为这一现象与传播学发展时期源于现代性哲学思想的理性意识主体观密切相关,提出在柏拉图、苏格拉底、笛卡尔等哲学家提出并弘扬“身心二元论”的时代,人类身体始终处于被贬抑的状态。直到现象学创立,这种“心物二元”割裂的境况才逐渐得到改观。随后,不少学者开始沿着现象学、后现代人类学的视角,对“身体”与“心灵”的二元分割观点进行批判,重新思考“身体”对传播的意义。基于胡塞尔的观点,梅洛·庞蒂进一步打破传统哲学中灵魂与身体“主体-客体”的二元分野,创立了“现象身体”概念,认为身体是拥有心智的身体,人们只有从身体出发进行外向观察才能开始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海德格尔同样对“将心灵与世界万物进行绝对二分”的观点持反对看法。不可否认,讲故事作为一种传播的社会实践,从来都没有真正与身体脱离。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演变,身体在当下传播研究中的显著性与重要性愈发凸显。当电话、广播等媒介技术不断消弭和跨越了以人的物质身体为尺度所丈量的物理空间和沟通距离,身体的缺席又将人们对交流的不确定性情绪裹挟而至,重新唤醒其对故事传播中身体在场的热情,试图借助媒介技术在既视感、参与度、直播化等方面满足感官体验的欲望。身体内涵在与技术的互嵌中完成了对肉身概念的突破,有了连接万物的可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沉浸技术的出现更使用户得以突破屏幕、键盘等物理媒介界面的禁锢,通过不断精细的机器端口进入与传播者共在的交流场域,以虚拟化身实现了身体在传播中的“返场”,正式敲响了第三媒介时代到来的钟声。

(二)从游离到沉浸:身体在场下的媒介交互

从以报纸、电报等媒介为依托,强调单向被动阅读、收听、观看的第一媒介时代,过渡至随网络的兴起转向强调交互、关系的第二媒介时代,再到迎来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物理基础、注重沉浸式体验的第三媒介时代,移动互联、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技术的崛起让媒介如同水和空气一般泛在而重要。人类的生存环境被智能终端不断覆盖,生产生活越发高度智能,人作为泛在连接的一个节点也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嵌入下用仿真式身体在场形式弥补了真实肉身现场缺席的遗憾,以原始人际交流的姿态进入到由人机界面形成的虚拟环境中,成为一种媒介形态,让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媒介等于一切,一切都是媒介,媒介的意涵与范围扩大至包含身体在内的人类生存大环境,“媒介内”和“媒介外”的概念被突破,一种全新的传播交流方式由此而生,即沉浸式传播。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人机交互只是意指人与机器之间的某种游离的互动关系,那么虚拟现实技术所创造的则是一种全新的人机界面,是基于对自然化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完全模拟、与机器构造环境动态相生的一种沉浸式人媒交互。在这一传播交流方式中,人的身体感官在斯蒂格勒所说的“义肢”以及海德格尔提出的“座架”的嵌入下被激活,拥有了进入媒介环境、实现媒介交互的能动性。对讲故事而言,这便意味着传者与受者双方身体的信息通道被完全敞开,人际交流得以在虚拟媒介环境的通道联通中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开启身体在场效应。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传播学者对沉浸式传播的关注点正在逐渐朝“沉浸”一词最初的概念意涵靠拢,从营造沉浸式虚拟环境转向重视形成人类内在沉浸式认知状态,往更宽阔的受众体验领域拓展。最早提出“沉浸”概念的米哈利·契克森米哈认为,当个人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情境中,其感官体验会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只对特定的事物有回应和反馈,达到一种忘时忘我的和谐境界,这便是沉浸感。在技术的人性化趋势愈发显著的当下,身体与虚拟现实技术的交融已经从肉身维度向意志、想象力的方向发展,在模仿人体功能和认知模式的同时,技术亦在不断强调通过媒介交互挖掘放大这种古老的、与心流相关的沉浸体验,使故事的在场交流朝着“身心合一”的理想目标不断靠近,最终达到使人完全沉浸的状态。

中国故事沉浸式传播的应用场景

随着智能化终端的快速普及与技术对人类身体的多维嵌入,人媒边界被消融,具身传播研究在对“身体”作为传播中介的探讨中逐步理论化、思辨化,为实践层面的人媒交互提供了多元思考。从文字读物到新闻报道,从电影电视到艺术展览,“讲好中国故事”的多元文化传播形式同样纷纷与虚拟现实技术相拥,焕发了故事内容的生命力,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带来了全新的沉浸体验。

(一)VR游戏:角色代入下的快感体验

VR技术天然的沉浸性、交互性与游戏的趣味性、刺激性特征相契合,在政策支持和技术的持续演进下,两者的融合成为当下“VR+”最为热门的趋向,游戏自身所架设的开放性世界亦为玩家的沉浸式体验与身份诠释提供了可供性选择。20211月,由我国经典名著《水浒传》改编而来的中国风虚拟现实游戏《水浒传之醉铁拳》在全球性数字游戏社交平台Steam登录。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通过对八百里水泊梁山上一百零八好汉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故事进行讲述,传达了我国浓厚的儒家思想和忠孝仁义的民族精神。该游戏则以原著剧情为蓝本,选择书中人物作为角色原型,在进行对游戏情节的深度挖掘与创作后,试图通过虚拟写实画面与全空间的物理交互,充分展现近乎真实的战斗体验,营造出既贴合中国历史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全球审美需求的“江湖”世界,让玩家在角色扮演中真正走进并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内核,获得沉浸式的文化感受。为了增强游戏效果,开发组经过多方考察与史料对照,通过建立模型重现了九百年前的宋朝,并采用全新的电影叙事方式推进游戏情节,使玩家能通过VR设备进入故事里,与该虚拟世界中的事物进行互动,产生与现实感官贴近的模拟快感体验。

(二)VR电影:基于故事卷入的完全共情

VR技术的植入为破解观影人卷入度的难题提供了方向。通过佩戴VR眼镜,观众得以从“我”的视角出发,在影片制作人设置的画面拼接动态、字幕、声效等引导下,完成自身在全景视频中的融入,与演员实现零距离接触。随着技术的不断崛起,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借此东风进行产业布局,我国VR电影也由此逐渐发展出圈。2021年,中国原创VR电影《心境》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VR作品”奖项,引起了全球影迷的关注。电影以《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潇湘馆”为基,结合《齐谐》《山海经》等中国传统文学著作内容,采取多线并行的叙事空间结构,用VR技术完成了由经典园林到凌空幻境、从临帖抚琴到御风飞行的场景切换,大胆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活化呈现。为更好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制作组在影片多处设置了介入式互动环节,如提笔写字、翻阅书本等,并将纸鸢、投壶等中国元素嵌入场景中,使其成为场景连贯的关键,由此丰富受众观感。从取材到叙事,从声音画面到互动触感,《心境》借VR之机完成了古代经典意象的复活与再现,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影人得以在方寸间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虚拟现实场景,于一动一静之间内化精神,形成情感共振,共同完成故事的讲述。

(三)VR新闻:在现场贴近中触及真实

2015年,“VR+新闻”的模式于国内外兴起,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为代表所制作的相关新闻作品开始掀起我国VR新闻浪潮。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媒体报道中,为尽可能向用户还原比赛现场的真实形态,多家媒体采取“自由视角+VR技术”的方式进行报道,让用户实现仅通过手指滑动手机屏幕便可从任意角度观看到由算法渲染出的关于现场情况的全部细节,实现“观赛自由”。此外,为进一步实现“千里看冬奥”的智慧观赛体验,媒体更运用了“5G+VR科技”的方式进行沉浸式现场报道,用户戴上VR设备即可进入直播中的虚拟空间,自由选择视角进行虚拟在场式观赛,获得更深刻的具身体验感,加强对冰雪运动、北京冬奥会的认知。《人民日报》在Twitter发布报道称,中国正在不断实现技术突破,扩大5G网络的覆盖面,努力为全世界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云观赛体验,让其感受真实的中国速度。以VR新闻传播冬奥精神,既充分展现了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又在立体化、交互式的观赛场域回归了体育竞技比赛的本真,这是激发世界人民共鸣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

(四)VR综艺:氛围浸染下的感官爆炸

除了新闻、游戏等领域,VR+综艺”的文化模式也在不断发展。为了让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感受中国非遗文化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广东卫视联合咪咕视讯、移动云VR等平台先后推出了VR沉浸式国乐竞演综艺《国乐大典》与杂技竞演文化综艺《技惊四座》,不断创新技术应用模式,在节目制作中使用高速穿越机,采用空中环形360度拍摄,打造8K+3D沉浸式VR舞台,尝试通过强化整体视觉空间感,营造集艺术性、观赏性、沉浸式于一体的现场氛围,以高科技释放传统文化内能,打破其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壁垒。在VR镜头下,观众得以突破采取固定视角的传统观看模式,成为画面的掌控者,无论是超高清的舞台特写抑或立体化的舞台全景,只要拉动屏幕进行旋转,就能实现画面的360度视角切换,身临所建构的中国民乐空间与杂技舞台现场,以全新的感官频道浸入节目氛围,连接中国文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现代光影视效与视听呈现的结合,VR综艺在人与现场的诗意统一上不断深耕,推动着中国故事的传播。

(五)VR展览:零距离凝视与自由式探索

随着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时间、空间的隔绝无疑成为对人们参与观展的一种限制,越来越多国家及地区的古建筑、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始使用虚拟现实、三维全景等数字技术超越人类物理身体的局限,开展“沉浸式展览”,以扩大展览传播力与影响力,拉近人们同历史文化与艺术内容的距离,为数字化艺术呈现带来更多可能。CCTV官网于十九大期间上线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就采用了“VR+博物馆”的形式,通过虚拟与现实场景的组合为观众提供360度自由切换视角的选择与零距离凝视的权利,让展览内容的呈现立体化、多元化、交互化,催生更为真实的视觉刺激。而对线下展览而言,虚拟现实头盔、体感捕捉设备、可触摸屏等技术设备的应用也让用户的视、听、触等多种感觉通道得以打开,身体的在场交流达到最活跃的状态。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中,游客便可借助相关设备化身“宫中人”,进入由实体构筑及ARVR等技术共同搭建的复原式虚拟历史空间,与朝中重臣对话,参与批阅奏折、“穿搭服饰”等互动活动,成为中国历史故事的讲述者,深刻化穿越体验。

(六)VR路演:基于空间交叠的活动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特质的结合也为广电多频道网络产业(MultiChannel Network,简称MCN)、城市文旅体验等领域带来了新的“讲故事”可能。“南京周”作为南京市重要的国际文化活动之一,从2016年起便尝试用VR技术呈现多形态的中国故事。在2017年“南京周”纽约站活动上,六朝古都南京就以纽约时装周为平台,着眼打造文化体验,策划了“单车游南京”VR虚拟骑行体验活动,用“一城十面”的虚拟现实影像内容向全世界讲述了“南京故事”。通过佩戴VR头盔,体验者实现了脚踩现实空间而眼观虚拟世界的同步体验,在身体实践中同频共进,凭借身临其境的新奇感在3分钟内“游览”完南京的10大著名景点。可以看到,在线下路演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我国也正式开始探索VR技术的应用方式,不断开拓着故事传播的边界,尝试在虚拟现实中呈现中国的独特风貌与时代精神,让身处不同时空的人们突破地理边界,亲身体味其中的人文温度。

中国故事沉浸式传播的作用机理

通过上述应用场景可以看出,中国故事的沉浸式传播趋势已初见端倪。从游戏到电影,从新闻到综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传播者开始运用不同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尝试在角色代入、故事卷入、现场贴近、氛围浸染等路径疏通下带给受众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叙事路径被突破,中国故事通过技术加持从一维形态“还原”为多维空间存在,呈现出更为立体的真实感。在每一次“身体进场”和“在场互动”中,受众的多感官通道被激发,情感能量也随之被唤醒。讲故事双方得以通过对中国故事空间的沉浸式体验从不同的认知经验领域向共同的心理感知场域汇合,实现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理解与认同。

(一)故事还原:媒介叙事下的模拟真实

叙事是一种图式,以认知建构为核心,人类往往通过这种图式为自身经验和个人行动赋予意义。在媒介化时代,如何通过媒介技术的加持调整话语方式,焕发故事活力,对讲好一个故事而言显得尤为关键。基于此,进行中国故事的沉浸式话语叙事便具有突出意义。其不仅通过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进行现场模拟,还原了最真实的故事场景,让用户获得接近现实的沉浸式体验,更通过多模态融合的媒介形式进行信息扩充,在故事叙事中呈现出更为全面、多元的立体中国。

从以大众传播为特点、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体类型的第一媒介时代,到以分众传播为特征、以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的第二媒介时代,技术的进步使人们不断挣脱地域、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从依赖对现实进行直接经验获取向通过叙事话语对过去进行回顾的方式过渡。但这里的叙事不同于真实体验,是对过去事件的一种简单表征,不具有现实性,难以使人产生真正的共鸣。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沉浸技术的兴起则打破了惯常的思维模式和手段,用模拟叙事的方式对现实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呈现与还原。所谓“模拟”,是指对真实事物或者过程的一种虚拟,是一种既现实又不现实的表征,与直接的现实和现实的表征都不相同,是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经验。虚拟现实技术沿用了这种叙事中的模拟思维,试图对现实世界进行全面仿真,模仿出所发生的故事场景,让受众通过浸入式体验,尽可能地从原本所处的线性时间世界中抽离,进入由特定事件呈现的故事空间,获得共时性体验。此外,与以往的媒介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在听觉、视觉、触觉等认知来源上具有更强大的信息搭载能力,能提供更具情景化的细节。在沉浸式中国故事的打造中,叙事不再强调通过文本、图像等符号介质形式呈现,而尝试向全景视野、立体影像等融合模态叙事模式转变,以突破已有视听框架的边界。

里蒙·凯南曾对叙事话语进行了两种路径区分,认为“讲述”是以叙述者为中介的再现与表征,而“显示”则是对事件及对话的直接再现,是越过叙述者中介,由读者自己感知事物、获得结论的一种偏向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实际上,从印刷术的发明,到广播电视的普及,人类的视觉感知早已脱离纯粹的自然感受范畴,向视觉文化领域延伸,视觉与听觉共同构成了人类认知框架,并持续支配着人类感知的其他形式。因此,虚拟现实技术为叙事贡献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观看视角与听觉类型的增多,而是其为人们的视听感官实现在故事场景的沉浸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这种由媒介技术催生的“目击感”与“临场感”在丰富、多元化故事画面的同时,更容易激发受众在“事件中的时间”体验中产生“亲身经历”记忆,对通过模拟所还原的中国故事更为信服,中国故事不再只是一张纸、一面屏所承载的符号再现,媒介叙事下的模拟真实实现了对“讲述”的隐化,使故事在受众身临其境的想象中焕发出真正的生机。

(二)具身体验:虚拟空间下的感官共振

有效的沉浸式传播可以通过对现实进行最大限度的模拟,还原故事,为受众的信息接受过程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体验。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沉浸”并非仅仅源于虚拟现实技术所呈现的“目击感”与“真实感”,真正为受众带来沉浸高峰体验的往往是具有一定“虚构”性、包含着各种社会关系和文化隐喻的虚拟故事空间。正是这些蕴藏在图像、言语等符号媒介背后特定的文化意义,组成了具有“凝视快感”和“文化价值”的体验场景,让受众在不自觉的感官共振中与所处空间融为一体,形成地方感,获得对中国故事的新认知。

1.感官共振增强空间感知

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技术会朝着实现真实世界中的“前技术”或人性化的传播环境趋势不断发展,弥补人类在在场交流中的缺席遗憾。在虚拟现实技术对以“声音叙事”为主导的拟真性故事交流环境进行空间搭建时,人类身体也成为了跨越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信息交互界面,人体感官的外化延伸与内在匹配交互过程得以开启。胡塞尔在其著作中阐述了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认为身体是知觉经验的方向原点,在空间的感知中具有承载性。人通过身体感知空间的过程,也正是人建构空间的过程,对身体的感知及其运动的把握是我们认知所处空间、获得相关经验的纽带。

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大感官通道被完全刺激打开,在身体的无中介感知中,受众往往会对所处的虚拟故事环境产生在物理上是真实的感受,认为自己正在直接与客观实在打交道,因而更容易催生出原始而强烈的交往欲望,实现对中国故事的沉浸式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所存在的故事叙事空间的感知。需要关注的是,在这一具身体验中,“空间”不再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或单纯的中国故事叙事情境,而成为一种以技术为依托、承载着受众虚拟存在的隐喻。媒介营造的临场感体验使传统媒体表征的二维、抽象的意义空间重新获得了地理属性,朝“再地方化”方向迈进。

2.具身体验催生地方意识

随着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段义孚、雷尔夫等人文主义地理学学者把“地方”的意义引入了空间概念,提出只有当空间被“人化”为“地方”时,人们才会因其所承载的符号意义和共同的经验,产生对空间的认同感。在沉浸式传播中,中国故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中介化、符号化的模拟叙事,还原出承载着“身体-空间”关系的故事现实场景与叙事空间,让受众得以在拟真化的环境中存在,为其提供在地化的身体实践机会,像旅游一般到另一个时空去探索价值、寻找认同。中村丽莎就曾提出“身份旅游”(Identity Tourism)这一概念用以形容人们在互联网游戏等媒介形态中创造另一个身份去感知、体验“在别处”漫游的过程。与传统的非具身化叙事相比,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身份旅游”带来了更逼真的实体空间感,这种基于身体感官体验的开放性空间叙事不仅能让受众在接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后对环境形成更为强烈的心理投射,人性化的人媒交互模式往往也让受众产生媒介透明感, 带来无中介或中介隐形化错觉,更易于实现其原本因媒介感知而受制的心理触达,与其自身精神世界产生反馈联系,对所感知到的故事文本进行自主性意义诠释,进而对沉浸式中国故事叙事空间形成具有共享意义、带有独特“人文”和“历史”景观韵味的地方感,建立起对中国的地方意识。

(三)主体回归:情感动员下的在场交互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由技术带来的环境沉浸性正在逐渐增强,人们的情感被更快、更广泛地激活,由情感刺激所致的受众行动外化与意识内化也在同步加速发生。在传统的“闭环式”叙事文本被打破、故事叙事不再是以叙事者为绝对权威的单向输出的情况下,沉浸环境的情感动员使受众成为推动故事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传播模式中,受众不再是被模糊化的大多数,而成为传播的核心,得以通过具身运动形成在场意识,向中国故事的意义内核不断靠拢。与此同时,身体的在场交互使得人的主体性不断强化和凸显,由政治、经济等权力话语的侵入裹挟而至的叙事内容与意义干扰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进一步推动中国故事朝着与世界人民共情的方向迈进。

1.情感共鸣促进故事接纳

人类的交流互动依赖于对各类沟通介质的意义共享,交流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意义空间的重合度。行为和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情感与人们对信息的注意力以及关注程度之间存在相互关系,情感会参与到认知过程,并在“神经机制”与“心理功能”两个层面影响认知和判断,指导人们的感知、接受及行动。基于此,不少研究瞄准“情感”在人类个体间的共有性基础,探讨了以其作为沟通介质对避免因各种要素而导致传播产生偏差性解码的重要意义,并发现多感官的浸入与互动参与可以增加人的情感参与度,引发更深刻、具有共鸣的体验,产生“共情现象”。所谓“共情”,是指人们通过内在想象,对他人的境遇进行模拟、形成心理意象的一种体验过程。神经科学领域研究认为,个体感知或对他人情感状态进行想象可以激活自我的神经表征,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在沉浸式传播中,中国故事试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模拟空间带给人最直观的意象体验,受众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内在想象即可在心里勾勒出模拟情境。与此同时,受众通过身体在场,从感官上与环境进行同频共振,这种由身心合一形成的感知将进一步深化由视觉体验催生的内心意象,激活人类情感,使人们更易于从经验层面调动亲身情感体验对中国故事中的他人情感进行“移情”处理与自我代入式解码,进入与他人共在的情感空间。这种对情感意义的共享将超越人为建构的差异化的语言文化与社会制度带来的障碍,以“具身化”的本能反应和心理状态构建沟通交流的基础,在对故事叙事对象的认知与接纳过程中生成促进效应,推动实现“全人类联结”。

2.在场交互激活文化间性

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认为,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在沉浸式传播中,虚拟空间的营造给予了参与者身份建构的机会,受众往往会下意识模仿符合中国故事情境中角色设定的身体语言,按照与故事共享的文化意义进行身体表达与回应,对串联故事上下文情节、推动叙事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此时,传统媒介语境被消解,中国故事不再仅仅是创作者主导的“闭环式”场域,在受众通过身份建构将所迸发的“情感经验”完全带入这一由自身主导的叙事行为中时,参与者与叙事者便在故事的交互中实现融合,成为一体,故事交流模式从符号主导的话语实践向身体实践回转,传播活动重新回归至以人为单位、植根于人类天性的在场交往形式。受众单一的体验维度也在这种由浅至深的全方位交互叙事中被突破,原本仅停留在其“想象过程”中的创作内容得以借助在场互动转化为真实行为,人类自身主体性因此被唤醒。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沉浸式体验中,受众与叙事者通过交流互动等结构化方式不断融合彼此视域,于无形中达成对双方主体地位的确认,朝主体间性的方向转化。持续性的交流表达将进一步提高受众对虚拟空间的熟悉度与信任度,对其产生情感归属,进一步去除由政治、经济等权力话语为受众解读中国带来的干扰,加强其自我认知与对“空间”向“地方”转化的意义赋予,使存在于异质文化场域的不同个体在唤醒自身主体性的同时,重获向跨文化传播场域进一步靠近的自主权利,推动交流互动走向“文化间性”,使中国故事真正走出去,走进受众心里。

结语

当前,媒介技术正面临着一场人机交互的革命,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实现了人们突破媒介边界、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进行跨时空模拟在场交流的愿望,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动能与无限张力。随着技术在游戏、新闻、网络综艺等领域的应用,关于沉浸式传播的研究逐渐兴起,然而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议题中,其效能未被予以凸显和重视,相关探讨仍然较少。在我国对外传播进入新阶段的当下,基于媒介技术发展产生的沉浸式、多元化传播效果,以媒介叙事构建虚拟故事空间,最大限度地还原中国模样,让受众通过技术具身进入其中,在感官共振与在场交互中获得情感共鸣与主体意识的回归,是完成传播思路转型、叙事方式转变的重要关键。通过沉浸式传播,在悄无声息的浸入式体验中打通传受双方的认知域、构建共享意义空间,将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带来创新性发展。

原文刊载于《新闻春秋》2023年第2

转自:“再建巴别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