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华美研究生论坛”会议综述

2023/7/12 14:05:43  阅读:91 发布者: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华美研究生论坛”

开幕式现场

202378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华美研究生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顺利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艺术学科调整与中国美术话语体系建构”。

第三届“华美研究生论坛”开幕式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菁汝,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礼宾,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志平,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亮,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副主任于浩,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张晓凌,副院长、教授郑文,党委副书记冯舸,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张晶,书法系主任、教授张索,美术史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施錡,美术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毛毅静,书法系教授顾琴,美术教育系副教授熊瑛、书法系副教授王方呈以及论文入选本届论坛的部分青年学者和校内外的学生等100余人参加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崔树强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在致辞中对第三届“华美研究生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对出席论坛的专家和青年学子们表示欢迎。他指出,华东师范大学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术事业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发展,建设具有时代性的美术教育新模式,在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围绕一流美术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华美研究生论坛”已成为一个闪亮的品牌,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内外高校优秀青年学子的积极参与。他对肩负中国美术事业未来的青年学子们寄予期许,希望他们领悟中华传统美学的博大精深,并探索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为中国美术事业蓬勃发展、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副主任于浩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副主任于浩在致辞中说,学校聚焦卓越人才培养,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卓越学术引领,以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创新实践大赛为重要抓手,以跨学科、高端化为导向,打造形成高水平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品牌,锻造研究生勇攀学术高峰的精神,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近年来在美术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期待各位优秀青年学者在“华美研究生论坛”这一平台上,展开思想和智慧的交锋,享受丰盛的学术盛宴,通过切磋问学、交流互动,提升自己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

评议专家代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波致辞

评议专家代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波在致辞中谈了几点感受,一是本届论坛入选的博硕士论文,大多选题好,角度新,反映出年轻一代学者的学术视野和敏锐性;二是上海艺术人才众多,尤其是在传统书画篆刻方面,底蕴深厚;三是华东师大的书法教学和学术研究,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四是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名校,拥有一大批大师、名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艺术学科的积累。

论文入选作者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李玥发言

论文入选作者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玥在发言中代表入选作者向主办方对论坛活动的精心筹备表示感谢,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为高校研究生们提供了一次十分宝贵的学习机会,并希望通过与专家老师的互动交流获得更多的批评与指导,以帮助自己拓展新的学术视野。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在致辞中对本届论坛主题的选定、各分论坛的设置、征稿情况等予以说明。本届“华美研究生论坛”以“艺术学科调整与中国美术话语体系建构”为主题,入选的论文大多紧扣论坛主题,涉及的学术领域主要有美术史论、美术教育、美术与考古、艺术与科技、书法史论与批评、书法美学与教育等六个方面,既体现出青年学子们对国家关于艺术学科调整顶层设计的思考与回应,也充分展现了青年美术理论研究者身上所具备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辨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华美研究生论坛”

论坛现场

开幕式结束后,“美术史论”、“美术教育”、“书法史论与批评”、“美术与考古”、“艺术与科技”、“书法美学与教育”等六个分论坛先后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入选作者进行了学术汇报,各分论坛的评议专家逐一进行了学术评议。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侯东菊、柯川、史金良、于翔、胡鹏分别担任各分论坛主持人。

“美术史论”分论坛

“美术史论”分论坛,上海大学硕士生徐润喆以梳理爱德华·布鲁斯中国画藏品为线索,分析其在黄宾虹影响下的中国画鉴藏观念与艺术创作特色,提供了研究20世纪初“东画西渐”的新视角;浙江大学硕士生蓝玲通过图像分析与文献钩沉,考辨了《岁华纪胜图》的受画人与成画时间;南京大学硕士生苏霁虹从整体的视觉直观、物体的隐秘性象征、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三方面考证夏尔丹的《鳐鱼》,探究了餐桌上的“秘密”以及夏尔丹想要介入非男性空间视角的欲望;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王潇楠通过梳理先秦人物荣启期入画形象流变,探究了不同画像形式所体现的荣启期人物形象内涵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蔡力杰将明代倪端《聘庞图》置于明清“四聘图”脉络下思考,对其重新辨析,并探讨了其政治语境与文化意涵;上海大学硕士生徐也可以白俄漫画家萨帕祖的国际局势题材漫画为观察中心,论述了萨帕祖流亡艺术家身份的特殊性与其漫画创作之间的关联性;浙江大学硕士生钱莹莹从《八公图》画面图像元素出发探究其年代以及主题;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尹秋力论述了关紫兰的现代艺术实践与自我形象塑造之间的联系,并以此管窥现代艺术在中国的一条可能性路径的消逝;上海大学博士生文依依分析了方氏家族的文化根柢,对方濬颐“嗜古怀贤”鉴藏思想溯源。

郭亮、张晶、施錡三位评议专家对以上9位青年学者的陈述进行了中肯的点评,认为他们的论文选题新颖独特、研究方法多元、问题意识明显,鼓励青年学者在严谨、扎实求证的过程中应大胆猜测与想象,同时提出书写规范方面等方面的不足。

“美术教育”分论坛

“美术教育”分论坛,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生高晶晶认为教科书插图应以美寓教,就《湖南乡土地理教科书》插图的审美风格与教育功能,梳理该教科书各插图类型,深入探寻其图像审美风格及其所承载的智育、德育、美育等三大育人功能,进而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上海大学本科生宋楠以黄觉寺《素描画述要》为研究中心,探究其在借鉴与引用外国艺术资源时的本土建构,揭示教材类美术文献在西画东渐史上所具有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范逸文分析了孑民美育院的美术教育活动,认为美育院不仅促进了绍兴地区文艺事业的发展,培育了美术人才,也为抗日救国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和鼓舞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郝赫基于《2022年版艺术课标》的美术教学目标设计,尝试通过解构与重构新艺术课标文本的方式,探索设计导向艺术核心素养的单元、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案例;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李菁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修订对美术教学的启示,从真实性学习理念的角度对课标修订进行分析,为艺术新课标修订下的美术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温建兴通过探究乡村学校美育的人文追求,认为乡村地方感是具有特定文化符号的多层情感结构,强调乡村学校美育是培育乡村儿童地方感的重要途径;湖南大学硕士生饶蕾探讨了现代主义审美话语体系和艺术史叙事的转变引发了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体制与叙事模式的转型;纽约州立大学硕士生秦晋之探讨艺术家身份合法性问题,认为解决当代中国艺术中的现代性问题,需要完善其赋权系统,使其自行其道;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陈蕾就“中国中心观”的《画谱》英译研究,论科尔曼的学术型翻译,为全球化时代中国画论典籍翻译提供了当代启示。

马菁汝、毛毅静、郑文三位专家对以上9位青年学者的陈述做了中肯的点评,认为他们的论文议题广泛、文献完备等,也针对部分同学的论文存在着表面性的问题,给予了意见和建议,指出在明确研究方向的同时,要具备创造性和创新性。

“书法史论与批评”分论坛

“书法史论与批评”分论坛,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生史雅楠选取北凉高昌、北魏平城、北魏洛阳的书刻作品,并结合当时交往情况、民族流动等政策进行比对,分析了北凉体融入北魏平城墓志书艺的演变路径;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薛芮以家族视域为切入点,阐述了《停云馆法帖》的选帖、刊刻,以及对家族之意义等内容;江汉大学硕士生涂松林探讨了颜真卿“法”“意”“道”三位一体的书学构成问题,讨论了其对于清代碑帖之争的消解问题;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生李嘉艺对于理学家张栻的“主一”思想与书学观念进行了讨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李殿瑞结合时代背景、历史底蕴、价值内涵,通过横、纵向比对,探究了唐代惠陵玉册与智永禅师的楷法源流;清华大学硕士生罗青松从书写、题跋、押署、版本关系等角度,论述了绢本孝女曹娥碑的真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杜家航探求佣书现象的源流及价值,推算了早期书法艺术市场中从业者收入情况;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生杨晋玲从张廷济日记中探究了汉晋文字砖鉴藏活动的学术渊源、入藏方式、砖文书艺鉴赏;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生崔潇涵以“古典化”为题,探讨了民国学者书家的群体特征及内在理路。

陈志平、张索、顾琴三位专家就各作者论文中的关键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引导青年学者进行思考,帮助学者拓展了选题思路,并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美术与考古”分论坛

“美术与考古”分论坛,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刘小卓论述了1974年江苏省高淳固城东汉墓出土的十三块模印画像砖中祥瑞神兽和人物故事图像等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图像学在美术考古论文中的重要意义;四川大学硕士生张谦益根据民族文物、图像资料与文字文献考证了公元810世纪甘肃、四川地区出现的“丱”形冠是吐谷浑的宗教冠帽;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陆一梳理了北朝“覆头裹背式”僧服的流传演变,并结合文献探寻了此样式在禅修实践中的运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贾点墨从物质文化视角挖掘卍字纹的多面一体,明晰了世人对卍字纹观念转折的关键节点及其流变;浙江大学博士生王雪苗从图像母题、图式以及文献角度考察以往研究中对《深山会棋图》的误读,并从两张挂轴的共生关系角度探索其功能;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张鹏通过对摩尼教服饰元素的跨文化追溯,探讨了汉地摩尼教服饰元素的西方缘起及其在西亚,西域与汉地的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历程,并对宋元摩尼教服饰的装饰结构嬗变作出全新阐述;中山大学硕士生陈煜以鲁荒王墓为例,论述了修建者采取明器的形式对墓葬空间意涵进行转化性表达,促使墓葬壁面装饰传统朝向微缩物质性实体发生转变,营造出“前祭后居”的礼制空间;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生张晓园通过对《状元图考》梦境图像梳理归类,讨论了图像背后与晚明民间地域文化、社会风俗之间的关联性。

张长虹、朱浒、熊瑛三位评议专家分别对8位同学的论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建议青年学者应高度重视论据的真实性,在掌握第一手考古资料的基础上,据实论述,培养严谨的学术作风。

“艺术与科技”分论坛

“艺术与科技”论坛,澳门城市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双钰将"外师造化"置于图像媒介应用的背景下去辩证探讨了其所受到的利弊影响,反思其独特的价值以及在当下时代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生项日葵就当代综合媒介艺术中“物”的多维度导向功能,进行了关于当代艺术作品中“物性”的表达方式与观念意涵的思考;东南大学硕士生王馨怡借用视觉修辞学的研究视角,梳理了当代艺术作品中语言与图像之间的互文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张伟探索了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学生书写水平进行科学评价的可行性和意义;西北大学的硕士生张爱卿分析了加拿大学者劳拉·马克斯的触感理论,详细探讨了视听媒介为载体的影像艺术的现代性沿革,以及触感经验之于电影的美学价值。

刘礼宾、王远、张平三位专家老师就青年学者们能够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给予了肯定,同时三位老师就概念的准确定位与多维度扩展、论证的严谨性与说服力、以及论文表述过程中主线的清晰性给予了相应指导与建议。

“书法美学与教育”分论坛

“书法美学与教育”分论坛,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韩潇艺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讨论了唐宋题壁书传播主体的变化,揭露了唐宋题壁书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李玥了以诗集刻本资料为基点探讨了扬州文人的雅俗焦虑与书画市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张东升分析了柯九思各时期书画鉴藏活动对其书学脉络形成的影响,评价其是赵孟頫、鲜于枢等元初书学复古领袖之后的接力者;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生刘舒扬主要论述了民国时期中国书学研究会对基础书法教育贡献与启示;泉州师范学院硕士生徐宇论述了西学东渐背景下王国维与梁启超有关“力”“气”书法美学观念的异同;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生赵振含结合王国维的“古雅观”探讨了清末民初魏碑书法的雅化转向;上海大学硕士生王磊从陈淳的思想、创作心理、创作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进行探讨,阐明了其书画笔墨的生成与美学特征;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王娟通过分析侯马盟书为代表的晋国手写体篆书风格,重新审视了篆书艺术审美。

樊波、崔树强、王方呈三位评议专家对以上8位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水平给予了中肯评价,对每篇论文提出了修改建议,同时也希望大家在学术研究中视野开阔、见地独特、用词准确,建立问题和创新意识。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华美研究生论坛”

闭幕式

第三届“华美研究生论坛”闭幕式

第三届“华美研究生”论坛闭幕式于各分论坛结束后举行。闭幕式上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樊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马菁汝、暨南大学教授陈志平、上海大学教授郭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远、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熊瑛分别对所在的分论坛讨论做了总结发言,一致认为在这样一个学术思想碰撞的舞台上,通过鼓励学术争鸣,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对进一步提升青年学者的研究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崔树强教授致闭幕词,他说各分论坛在深入热烈地探讨和交流时,始终与论坛的主题同频共振,对艺术学科调整后的学科发展充满了期待。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秘书、科研秘书余贝贝主持。

第三届“华美研究生论坛”合影

本届“华美研究生论坛”是由华东师范大学2022级博士生侯东菊、胡鹏、史金良、柯川、于翔、李梦蝶策划。自20233月公开征稿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高校博、硕士研究生的热烈响应,共收到来自海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110所院校的372篇稿件。据悉,“华美研究生论坛”是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倾力打造的一个聚焦于高等院校在读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平台。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立六年来,坚持创作与理论研究并举,兼顾传统和当代,在传统艺术理论研究和现当代艺术实践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美育方面也发展迅速。近几年,美术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8项,全国教科项目3项以及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反映出美术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的实力。美术学院还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风起海上——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主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等。2021年,美术学院还承办了“第十五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并专门设置了“青年论坛”。“华美研究生论坛”也是把目光聚焦青年,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把希望深深地寄托于青年和未来。

来源:华东师大美术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