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有哪些是申报自然基金之后才明白的?

2023/7/11 10:06:15  阅读:74 发布者:

看人家发论文,看人家拿青基,看人家中面上,看人家5年一到职称就上了!

其实,有很多事情,是自己申请自然基金之后才明白的。

人云亦云真是不可取,深入思考,才能思想独立,实际是,我们亲眼看到的都不一定真实,何况是听到的乎!

我们能接收到的信息有很多,需要凭借自己的经验、眼界、经历和阅历才能有效地过滤和辨别一些信息,然后做出合适的决策,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

以下是根据网络上的一些闲言碎语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水土不服  

这个比较典型,很多年轻学者学有所成,发表了有影响力的论文,获得过国际大奖,博士毕业即被知名研究机构或高校引进。

引进之后多年,连个水花都没有翻起,有些人就分析可能是国内学术和科研环境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大谈特谈研究氛围和学术生态在学者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这种说法可能对,但是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不得不承认。博士、博士后阶段从事的研究,idea来自于导师或者博士后联系教授,有试验平台、有经费、有课题组和导师可以分析交流,经过导师或联系教授打磨和署名的论文投稿之后容易得到同行的认可。

相反,回国之后独立研究,或者开辟新方向,或者延续博士期间的研究,可能与博士期间的相比就差了很多。

所以,可能不是水土不服,而是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才成。同理,国内毕业的博士离开导师之后入职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2、打招呼  

相对而言,自然基金是大家公认的公平公正的基金项目,没有之一。

尤其是这几年为了杜绝打招呼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幸存者偏差效应,导致朋友们认为大家都在打招呼,经过实践之后才发现,并不是打电话、发微信、发邮件这么简单。

网友xxnh098这么说:我问了实验室的师兄,师兄问了老板,老板问了他在国外读博的老板,国外读博的老板问了国内的学术大佬,学术大佬向校领导问了下,校领导向学校的院士问了下,院士回复说我不负责地面青的评审。

实际是近几年实行大同行评审,研究领域的小同行之内根本无法打听。

3、老不中  

相信很多朋友在博士期间可能给导师拿过快递,场高铁站迎来送往多次,做过很多横向,出席过很多会议,......,有朋友表示,在应聘时学院负责人对发表过的论文、申请的专利和一大捧的各种奖没有多大反应,就问还有什么值得自豪的事儿,当时突然想起来,4年写了3个本子最后都中了,学院负责人听了后眼睛一亮,说就是你了,最近几年学院在冲博士点,马上要学科评估了,入职以后先给大家讲讲你的经验。

这都第五次申请了,能明显感觉得到学院负责人每年的关注。说实话,我自己都着急了,看了天天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攻略》这本书才知道,不是我写得好,是导师牛!

4、悔不当初  

当时很庆幸写大论文时未像其他人一样被导师批的体无完肤,现在就是连找个人看本子都很难,更别说能在逻辑和条理上给自己找问题的人。

有些朋友在谈本子重要还是基础重要,或者其他因素重要时,认为本子不重要,人脉可能起决定性因素。

现在大多是已经拿过基金项目的大同行来评审基金的,写的好不好,一读就能看出来,大家可以想一想,都是哪些人在宣扬本子写的好不好就那样,要不就是安慰我们,要不就是特别坏,故意混淆视听,让其他人摸不着头脑,即便是无心的。

5、心里苦  

在大学里当老师常被人羡慕,可是,自己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

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在自主学习这块,对自己没有客观的认识。

比如,听了很多场次的基金报告,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总是想着看别人的摘要、别人的申请书,否则自己就无法体会和掌握其中的窍门。

有些朋友看了《攻略》这本书以后,觉得没有用,乱七八糟的,哪哪儿都有涉及!

我记得给一个朋友解释过这个问题,打磨本子就像爬山,永远不知道山上有什么,问其他人时总像是瞎子摸象,不得要领!

如果看了《攻略》觉得没有用,可能一直在山脚来回移动,向上的一脚一直没有迈出,所以未能很好的体会其中之意。

看本文的朋友们大多是在26-35岁,正是年富力强,思维最活跃,敢想敢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深入思考,弄明白一些事情,早些不惑,而不是等到40了才不惑,可能会耽误很多事情。

转自:“天天老师说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