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Clean. Prod丨中国虚拟水贸易的近远期分析
2023/7/10 17:39:14 阅读:67 发布者:
论文内容
研究背景:
在动荡的国际和全球疫情影响下,每个国家都在不断战略应对国际形势变化。一些国家将产业链转移到国家或其他盟友。全球供应链与资源供给脱钩、供不应求。长此以往,这种逆全球化的策略,不利于形成资源要素在全球乃至各国内部的合理流动格局,更不利于全球形成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格局。在此背景下,全球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全球水资源空间平衡的调整难度加大。各国内部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影响,形成了国内外不同空间尺度的双循环水资源流动格局。二者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仅从不同空间尺度的虚拟水贸易量无法清晰地比较不同距离下不同区域对虚拟水贸易的依赖程度,也无法明确近距离和远距离省份在虚拟水贸易格局中的作用和影响; 因此,有必要从本地耦合和远程耦合的角度来探讨不同规模的虚拟水贸易模式和链接路径的变化。比较近距离和远距离下虚拟水贸易模式中“流量”的时空差异和演化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各地区水资源供需现状和问题。
研究内容:
一个地区或区域内的虚拟水贸易模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本地与远程耦合理论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虚拟水贸易的近、远程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加快实现节水目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Fig.1 中国进出水足迹累计比例与距离的关系
Fig.2 中国各省近距离和远距离水足迹平均距离及净流量
Fig.3 中国各省近距离和远距离虚拟水贸易(单位:1亿立方米)
Fig.4 中国虚拟水贸易与距离的关系
Fig.5 中国近距离和远距离虚拟水贸易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
研究结论:
研究主要结论:(1)我国各省水足迹和虚拟水贸易与距离呈负相关,且水足迹和虚拟水贸易倾向于在靠近水源地或目的地的省份(不包括国际尺度)。大部分省份与其近距离相邻省份的平均距离小于500公里,与偏远省份的平均距离为1100公里-2000公里,均低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2)中国的短期进出水足迹一直是中国水资源消费和生产的主要依赖部分,特别是本地水足迹,其贡献逐渐增大。远地流入和流出水足迹的贡献逐渐减小,但输入水足迹的贡献逐渐远超过国内远地流入水足迹。远程水足迹的贡献逐渐被短程水足迹“替代”,我国水资源的“循环量”逐渐减少,仅形成局部与周边的“小循环”,成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中国在消费端的国际虚拟水贸易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但在生产端的作用逐渐减弱。(3)我国水资源流动格局仍存在空间不平衡性和集聚效应。东中部地区主要省份绝大多数为近、远距离净流入和净输入地区,远距离净流入高于近距离净流入。其他省份净流出较多,且远程净流出大于短程。(4)我国各省区的虚拟水交易往往处于相对近的距离,虚拟水交易网络中的“流量”主要集中在800公里以下的链接路径上,水资源的空间流动形成了“小循环”集聚格局。近距离和远距离虚拟水贸易中各种“流量”的相互作用,导致产业链接路径中一边“流量”少,另一边“流量”多。地方虚拟水交易始终保持最大值,成为各省尤其是东中部部分省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大部分省份的国内远程虚拟水贸易量逐渐下降,只有少数省份在研究结束时保持了稳定和较高的贸易量。大部分省份的进口虚拟水贸易逐渐上升,且增长幅度较大,成为各省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出口虚拟水贸易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5)在因子检测中,自然因子仅与近距离虚拟水贸易相关,而社会经济和技术因子与近距离虚拟水贸易相关,且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关性高于其他两类因子。在交互作用检测中,绝大多数成对交互的指标因子结果与我国近距离远程虚拟水贸易的相关性呈非线性增强,少数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因子交互作用的贡献使单个因子的贡献比两个单个因子贡献之和更充分。能够较好地解释近、远距离虚拟水贸易模式和链路路径上流动的形成与变化。
转自:“农科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