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型阿朴酚生物碱类TLR₂抑制剂为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023/7/10 17:20:33  阅读:98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药学学报 ,作者APSB

炎症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特别是2019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全球抗炎药物市场规模呈现上升的姿态。Toll样受体2TLR2)作为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RR),通过参与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调节多种急性或慢性炎症疾病,有望成为新的抗炎药物开发靶点。然而目前报道的TLR2抑制剂存在活性欠佳、数目少以及存在不稳定结构等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的药学研究进展。

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程魁教授、刘叔文教授、以及陈之朋副教授课题组,围绕TLR2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结构优化及在炎性疾病的应用开展深入研究。首先,作者通过对2100天然产物小分子化合物进行了基于细胞的活性筛选,发现了天然产物塔斯品碱(Taspine)具有抑制TLR2的活性。通过进一步结构优化和活性评估,获得了结构新颖、活性更优、成药性更佳的TLR2抑制剂SMU-Y6,其IC500.11±0.04 μmol/L。体外抗炎机制研究表明,SMU-Y6 体外抑制Pam3CSK4TLR2 ligand)引起的TLR2对下游接头蛋白MyD88的招募,减少IKKα/β、p65ERK1/2p38的磷酸化和IKBα的降解,从而抑制下游的NF-κBMAPK信号通路,最终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减少,如TNF-α、IL-6IL-1β等;此外,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和细胞热转移实验(CETSA)发现SMU-Y6靶向作用于TLR2蛋白,KD约为0.18 μmol/L。同时,竞争性实验也显示SMU-Y6能竞争性减少Rhodamine-Pam3CSK4在细胞膜表面的结合。

在小鼠脚掌肿胀、结肠炎模型中,TLR2抑制剂SMU-Y6有效减少局部炎症部位中的炎症因子的释放、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发挥体内抗炎作用。同时,在感染性脓毒症模型(盲肠结扎穿刺),SMU-Y6能显著减少小鼠血液和肺部中炎症因子的释放。体内成药性研究表明,SMU-Y6生物利用度为37%t1/2约为11 h,具有长效抗炎作用。小鼠多次口服给予10倍治疗量的SMU-Y6也未显示出显著的体内毒性。本研究首次发现新型阿朴酚类生物碱衍生物SMU-Y6具有显著TLR2抑制活性,并阐明了其潜在的体内外抗炎机制,为TLR2抑制剂用于临床抗炎治疗提供了新型的候选小分子。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杨俊杰为本文的第一作者。

1 TLR2小分子抑制剂是潜在的抗炎治疗新策略。(A)天然产物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以及结构优化得到化合物SMU-Y6;(BSMU-Y6抑制TLR2活性较Taspine提高;(CSMU-Y6抑制TLR2/MyD88/NF-κBMAPK信号通路;(DSMU-Y6靶向结合TLR2蛋白;(E)机制图说明新型TLR2抑制剂SMU-Y6减少局部炎症部位中的炎症因子的释放、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发挥体内抗炎作用。

Discovery of novelaporphine alkaloid derivative as potent TLR2 antagonist reversing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nd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against acute inflammation

Junjie Yang, Yue Pan, Xiaoshan Zeng, Shuwen Liu*, Zhipeng Chen*, Kui Cheng*

Acta Pharm Sin B 2023. 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3.05.034

作者简介

程魁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011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习工作5年。主要从事药物化学、药理学的交叉研究,集中在炎症和肿瘤免疫的创新先导物发现和作用机制探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市项目等10余项。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it.;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Science; Acta Pharm. Sin. B.; Chem. Sci.; J. Med.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IF>10七篇),H指数为32;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项,获得PCT专利授权3项;先后发现了第一个TLR3抑制剂和TLR2激活剂,多个药物分子作为工具药在市场化销售。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现任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青年),广东省药理学会抗炎免疫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药学学报》中英文刊青年编委。

刘叔文

博士,二级教授。担任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代谢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华南传染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国家药典委委员,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抗病毒药物及抗炎免疫药理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课题的研究,获得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获中国侨联“侨界贡献奖”、教育部霍英东教育教学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Lancet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80余篇,被国际引用15000余次,h指数为49,入选爱思唯尔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主持和参与多项新药的研发,3项新药研究获得新药证书,1项一类创新药物研究获得临床批件。

陈之朋

博士,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研究领域:药物合成及肿瘤免疫治疗,开展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药物作用机理和创新药物早期发现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市项目等5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J Med Chem; Acta Pharm Sin B; Eur J Med Chem; Chem Commun; J Biol Chem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转自:“蔻享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