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记忆面包347——网络安全的现状(1)
2023/7/4 11:43:09 阅读:72 发布者:
时至今日,无论是 “大洋国”还是 “美丽新世界”,都难以用来描述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互联网在培育公民社会、组织公民行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推动着威权国家的政治转型; 赋权
另一方面,互联网更多地与 “监控”和 “国家安全”联系起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媒介技术得到快速提升,互联网的延展性使得公民的行为空间逐渐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呈现出“无国界性”,麦克卢汉笔下的“地球村”成为现实,主权国家与互联网商业巨头共同掌握公民数据,拥有窥视公民隐私的权力。
“无边界性”的网络空间已然成为了会影响到现实中具有领土疆界的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由民族国家网络集合而成的人类活动空间的力量。
1、由美国主导向各国联合治理转型
昔:美国对ICANN控制权
2016年10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国家电信和信息局把互联网域名管理权完全交给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两者之间的授权管理合同在10月1日自然失效,不再续签。这标志着作为世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互联网迈出走向全球共治的重要一步。ICANN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写道:“这一管理权移交将帮助保证互联网长期保持开放、可交互与稳定。”
今:向美、中、欧等国际社会共同治理
2、由企业自律向社会、政府、企业联合治理转型
互联网的出现令世界信息与传播秩序更加复杂化。网络促进相互依赖,数字革命要求国家政府彼此合作,无论在制定国内或是国际政策的时候都如此。
互联网已发展成为面向公众的全球性设施,其治理应成为信息社会日程的核心议题。互联网的国际管理必须是多边的、透明和民主的,并有政府、私营部门、民间团体和国际组织的充分参与。它应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普遍接入,并保证互联网的稳定和安全运行,同时考虑到语言的多样性。
互联网扩大了世界经济体系的范围: 诞生了无数个跨国公司,加速了信息、知识、资本的流动,张扬了消费主义文化。与此同时,互联网不可能脱离国家而存在。例如,互联网从业者的创新成果由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互联网犯罪需要国家暴力机关来实施惩处,互联网公司想要获取公民数据也需要国家通过法定程序授权。
随着各国的通信市场向外资开放,来自外国的公司开始建设和服务于一国的电信网,国家政府正在失去对其公民所使用的通信连接的控制权。全球性的信息网络的扩大,运营这一网络的跨国公司的权力的上升,以及全球性的电子市场的形成,都使得各国政府不再能够根据主权的概念来行使他们的许多特权,比如控制公民的通信选择,管理公共和私人通信的内容,约束文化交流,阻碍专长和思想的流动,固化公民的身份,掌控资本和税收,乃至不受干扰地制定国家政策。
在中国,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前沿技术,其研发、试验、应用、维护需大量的人力与资金。这些都不是私人企业、或者说当时的私人企业可以提供的。哪怕是阿里巴巴集团,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最成功的典范之一,赴美国上市时,中国人欢呼的不是科技的力量,也不是资本的力量,而是 “中国梦”逆袭美国的力量。对中国而言,互联网将中国编织进全球之网的过程,也就是中国 “民族富强”的实现过程; 是经济上更加多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上更加一体化的过程。
国际上有关互联网治理的最强呼声是 “多利益相关方模式” (multi-stakeholder model),就是让各国政府、私营部门、民间团体以及互联网用户等能平等参与网络治理讨论,并对全球互联网治理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推动全球互联网平稳发展。这一过程并不容易,不同的国家间会因为国情、政治体制不同,而提出一些不同的解决途径。
最好的方式是让国家政府与公民、企业加强协商,以便协调和整合各自的不同,积极促进公民社会和企业在全球治理、合作与沟通中发挥作用。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