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i】解释自交不亲和功能丧失的一种新机制被证实
2023/6/26 9:23:41 阅读:68 发布者:
在十字花科中,植物自交不亲和的关键控制基因“S-locus”是众所周知的。到目前为止,十字花科植物的自交不亲和功能丧失的机制几乎都与“S-locus”的基因突变有关。然而,解释自交不亲和功能丧失的一种新机制近日被发现并证实。此发现于2022年6月9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题目为“Breakdown of self-incompatibility due to ge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a specific S-allele and an unlinked modifier”。此研究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李燕和其就职于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博士导师Dr. Marc Stift共同完成。康斯坦茨大学的教授Mark van Kleunen,实验助理Ekaterina Mamonova和研究生Nadja Köhler对此研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选取六个异交种群(个体为自交不亲和)和六个自交种群(个体为自交亲和,S基因型为S1S1,S19S19 和S27S27)进行种群内和种群间杂交。结果发现当杂交的两个个体是来自不同生殖方式的群落时(也就是说,母本来自异交种群和父本来自自交种群,或者母本来自自交种群和父本来自异交种群),不同杂交种群的子代均出现了自交亲和与自交不亲和的个体。进一步,作者通过对杂交种群的子代进行S基因分型,发现自交亲和的子代的S基于型均S1S1。由此表明, 基因型为S1S1自交种群,其自交不亲和性功能的丧失不是由于S1的基因突变所致。相反,作者推断它是由与S 基因座非连锁的且能破坏S1功能的修饰基因所导致。
本研究在国家留学基金CSC的资助下完成。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8802-0
转自:“iPlants”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