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祁占勇 桑晓鑫|新时代西部高校学科布局的国家方略、现实困境与制度供给

2023/6/21 10:20:15  阅读:72 发布者:

摘 要:振兴西部高等教育是新时代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新时代西部高校优化学科布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西部经济转型发展、发挥传统学科区位优势的国家方略。然而,当前西部高校学科发展面临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性不强、学科的辐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学科自身优势与特色尚不突出等现实困境。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的激发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供给,着力激活学科队伍的内驱动力,推进高校和学科专业集群化发展,建设学科创新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依托地域优势引导学科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西部高校;学科布局;学科建设;学科发展;制度供给

西部高等教育是促进西部全面振兴的战略内生力量,肩负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等特殊使命。2021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擘画了我国未来15年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蓝图。《意见》提出,要调整优化区域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优先发展一批学科专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实践层面,西部高校学科建设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迫切需要推进系统创新与制度供给,催生学科建设的“造血”功能,从而为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新时代西部高校学科布局的国家方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在“双一流”建设政策推动下,高校学科建设被推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凸显学科优势特色,成为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关键抓手。《意见》提出,引导西北高校优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医药、航空制造、先进材料、网络安全等学科专业;引导西南高校优先发展新能源、有色金属、智慧电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循国家的顶层设计,西北高校的生态学等7个学科和西南高校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16个学科,(见表1)将成为今后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先导力量,应予以优先发展和重点部署。由此观之,国家对西部高校学科的战略布局,传递出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鼓励发展交叉融合学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鲜明导向,既适应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核心战略,又兼顾西部高等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还有利于发挥西部高校传统学科的区位优势,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意义可谓重大且深远。

(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高校学科发展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实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全局,学科布局调整和优化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科技问题、产业问题。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Derek Bok)曾指出,要鼓励科技创新并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现代大学)找到更好的方式整理科学知识。西班牙学者加塞特(Ortega Y. Gasset)在其论著《大学的使命》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学科作为知识分类体系,优化学科布局即在于适应现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趋势,对科学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实现知识的新旧更替和知识的综合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动荡变革期,各国之间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封锁、产业限制等不断加剧,企图遏制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在“逆全球化”的冲击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既是发展形势所迫,更是国家命运所系。而通过高校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强化科研基础能力建设,已成为国际上科技实力比拼的一种新的竞争手段。基于此,新时代西部高校学科布局坚持“四个面向”,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瞄准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紧迫需要和长远需求。一方面,在西部高校大力发展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等前沿学科,必将助力我国在众多科技领域赢得竞争优势、抢占发展先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校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将更为明确,发展动力也更加充足、持续,进而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作出更大贡献。

(二)赋能西部经济转型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支撑引领着区域经济社会进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红利和牵动力。尤其在西部地区,推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已是西部高校优化学科布局的主流趋势。邬大光认为,“需求侧”的新变化与新要求是导致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的主要原因,应从“需求侧”的视角推进“供给侧”的学科建设。国家对西部高校的学科布局,是从西部地区的“需求侧”出发,积极响应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决策部署,着力培育一批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精准对接的应用型学科,赋能西部经济转型发展。当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整体偏弱,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迫在眉睫。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正逐步由东向西转移,在西安、乌鲁木齐、青海等地发展势头强劲;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及众多航空产业生产基地,已成为西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能、天然气、煤炭和太阳能,正在规划建设“水电-风电-光伏-储能”多能互补新能源基地;具备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地质优势,有色金属采矿业规模庞大;四川等地作为“西电东送”的主要支点,正在加快提升配电网智能化水平;等等。在西部地区经济持续改善、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将西部高校学科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正当其时、适逢其势,对于进一步提升西部优质产业资源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三)发挥传统学科区位优势

新时代西部高校学科布局,既注重发展传统优势学科,又聚焦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根据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的A类学科(含A+AA-)和2022年全国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西部高校部分学科的发展水平已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对的区位优势。在西北地区,兰州大学和青海大学的生态学,西北工业大学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为西北高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航空制造、先进材料等相关学科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西南地区,重庆大学的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四川大学的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为西南高校发展智慧电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相关学科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学科布局是学科发展的先导。从学科布局中不难发现,国家对生物医药、新能源、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交叉融合学科给予了充分重视。这既符合当今世界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大趋势,也有助于实现多学科协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二、新时代西部高校学科发展的现实困境

作为新时代振兴西部高等教育的国家方略,调整优化西部高校学科布局是一项涉及面广、关乎全局的教育决策。在政府利好政策的扶植下,西部高校学科建设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艰难处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市场力量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强,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东强西弱的局面。正如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等人提出的高等教育“中心-边缘”论,我国西部高校由于经费紧张、资源流失等,长期依附于东部高校的学科发展模式。在不断追赶东部高校的进程中,西部高校极容易迷失自我,形成外源型的路径依赖。因而,唯有从西部立场出发,深层次挖掘西部高校学科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方能求得新的突破。

(一)学科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性不强

“耦合”的概念源于物理学,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彼此依赖、协同的动态关系;高校学科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性,则强调学科发展须符合区域经济承载能力,同时又要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当前,西部高校学科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性不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亟待提升。

一是西部高校学科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足。新中国成立后,西部许多高校及其学科专业的设置,是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进行规划布局的。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一批高校,均是在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和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等政策背景下,经由东、中部城市的工厂、学校和科研机构分拆、合并西迁而设立的。再如西北工业大学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均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承担着多项国家科技项目。从这些高校及其学科的设立过程和发展定位来看,其主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并未直接指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由于西部高校学科结构尚不能满足经济产业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有研究者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得出,20012019年西部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整体偏低(仅为2.71%),明显低于东部地区(4.84%)。这表明西部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产业之间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二是西部高校学科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较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要求两者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要互相适应,在数量上协调发展。目前有研究显示,甘肃和陕西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略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广西、贵州和云南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基本一致,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和新疆等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部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协调。一方面,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层次结构不尽合理,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无法在人才供给、技术研发等方面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产业重心较低,对高校科研成果产出和高层次人才输出的吸纳能力有限。

(二)学科的辐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龙头工作,只有强化学科建设,才能带动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当前在“双一流”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更加强调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健全高校学科生态系统。而从《意见》中优先发展的学科来看,其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壮大,但辐射半径较小,引领西部高校整体学科实力提升的能力有待强化。

一是对其他学科门类的辐射程度较小。有研究者统计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共设1892个本科学科专业点,其中管理学(占13.60%)和工学(占13.50%)类专业设置最多,接下来依次是文学(占13%)、理学(占11.50%)、经济学(占10%)、法学(占9.2%)等。而《意见》中主要涉及的23个学科,以工学为主,对理学、医学和管理学略有涉及,尚未覆盖其他学科门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发挥优势学科对其他学科版块的引领作用,也很难辐射到那些基础学科或薄弱学科。反过来看,尽管《意见》中提出优先发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交叉融合学科,但目前这些学科的实力尚且薄弱,对未来新兴产业的支撑力度还远远不够。以工业互联网为例,目前仅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重庆大学的机械工程等学科入选全国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其余学科的发展水平普遍较弱。

二是对西部高校整体发展的辐射范围有限。高校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纷繁庞杂的系统工程,而学科建设在此过程中起着统领、推动和奠基作用。目前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各有1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意见》中相关学科对西部高校的辐射程度,以西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进行统计和比较。如表2所示,四川农业大学和西藏大学并未受到辐射,成都中医药大学仅涉及1个学科,成都理工大学仅涉及2个学科。可见,《意见》中相关学科对西部高水平大学的辐射范围仍然有限,尤其对师范类、农林类、医药类院校的引领作用较弱。另外,《意见》中一些学科的开设院校过少(即学科点分布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科建设对西部高校整体发展的辐射引领作用。如西南高校的冶金工程学科,仅有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和贵州大学3个学科点。

(三)学科自身优势与特色尚不突出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多年来,不断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推动西部高校学科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尽管如此,也不得不正视当前西部高校学科与东、中部发达地区高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再加之西部优质学科资源储备不足,这种差距正在被不断拉大。面对东、中部高校学科的激烈竞争,西部高校学科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尚不突出,甚至存在明显短板。

优势学科是衡量西部高校学科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目前,西部高校拥有的优势学科数量偏少,学科实力整体较为薄弱。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参照,由表3可见,相较于东部地区,西部高校不仅学科数量少,优势学科更少。不仅如此,西部地区除个别高校具有一两个优势学科外,大多数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均相对落后。具体而言,西北高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等学科,西南高校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冶金工程、统计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目前的发展水平皆不突出。

再者,西部高校学科资源供给不足,区域之间学科发展不平衡。由于西部高校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稀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较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同一学科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以西南地区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例,目前主要分布在重庆大学(重庆)、四川大学(成都)、西华大学(成都)、昆明理工大学(昆明)4所高校,其学科发展层次依次为BC+CC-。学科实力本身比较薄弱,学科点设置又过于分散,使得学科资源无法得到合理流动和有效整合,难以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三、新时代西部高校学科布局的制度供给

2020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突出强调破解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西部地区内生增长动力,要求“结合西部地区实际,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拿出改革创新举措”。面向未来,要真正冲破西部高校学科发展的现实困境,激发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离不开坚定有力的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

(一)激活学科队伍的内驱动力

从学科生长的取向来看,知识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内驱动力所在,而知识创新的根本在于激发学科人才的学术热情。可以认为,学科人才是推进学科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源泉。激发学科发展内生动力,关键在于完善学科人才“引育用留”工作机制,调动学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坚决摒弃“明码标价”“无序竞价”的引才方式,建立良性的人才引流机制。国家应积极推动高层次人才“西进”,支持西部高校设立“西部振兴人才岗”,采取招聘、挂职、兼职、跨区域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同时,依托于东部高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项目,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鼓励东西部高校之间打破地域、单位、人事关系等限制,实现高端人才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特别要支持中央高校“订单式”培养西部学科发展的急需人才。二是不断完善学科队伍后备人才的自主培育机制,创设益于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崭露头角的制度环境。西部高校要聚焦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全链条式的培育制度,提升学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学科建设的人力资本厚度。具体而言,要充分发挥学科领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科队伍整体活力;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外出进修,优化学科队伍的学缘结构。三是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学科人才投身学科建设的内驱动力。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认为,判断大学优劣的标准在于看它能否吸引优秀人才,能否为优秀人才的科研和教学提供有利条件。西部高校要在强化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健全荣誉激励和精神激励体系,拓宽学科人才的成长空间,激发学科人才的身份认同感、职业尊荣感和成就感。同时,将学科建设自主权下放到二级院系,积极推进基层学科组织制度创新,营造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推进高校和学科专业集群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予高度重视,我国高等教育也在区域空间布局下日趋形成集群分布的发展态势。面对当前西部高校学科资源匮乏的现状,大力推进以协同、共生为核心理念的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对于整合学科资源、集聚学科优势具有积极意义。一是要围绕相近学科,建立西部高校集群。高校集群能够促进学科人才、学科平台、科研资源等方面的要素流动和差异互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办学资源的有限性与学科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同时,集群内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学科传统和兄弟院校学科发展状况,确定适合于本校的学科发展方向,予以重点突破。政府部门应树立全局观念,强化统筹规划与财政保障,积极发挥“元治理”功能,通过制定规则、组织协调等方式依法对高校集群实施指导和监督。二是要对接产业需求,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在数字化时代,更强调学科的结构化组织和立体化发展,致力建设集中于问题的“大学科”。学科专业集群化发展,要求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协作;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带动集群内薄弱学科取得进一步发展。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西部高校应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发挥学科专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此外,还应结合实际设立推进学科专业集群建设的专门机构,完善经费保障,确保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与协同推进;在此基础上,持续提升学科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耦合性,顺应区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三)建设学科创新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机制

学科创新平台是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机制的重要载体。随着知识生产模式Ⅰ向知识生产模式Ⅱ的转型,学科建设正朝着创新与协作的方向变革,越发要求高校创新学科组织结构,探索新型科研机制。西部高校可借鉴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等国外高校研究中心模式,围绕主攻科研项目或凝练的学科方向,建立学科创新平台。一是加强西部高校与行业、产业的协同联动,使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通、同频共振。政府相关部门、行业或产业协会应开展充分的引导、资助和服务工作,鼓励支持西部高校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及其研发部门形成战略联盟,以优势学科专业和区域产业急需为导向,搭建学科创新平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通过建立补贴机制、减免税收等措施,鼓励地方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高校学科建设工作。二是在“政、产、学、研”多主体协同交互中优化西部高校学科发展环境,强化科技创新优势。西部高校要依托学科创新平台的汇聚效应,荟萃高层次学科人才,吸纳优质的科技资源和先进的创新要素;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瞄准战略性科技前沿,确立学科发展的目标定位和产业指向。同时,加强对学科创新平台的规划和管理,突出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的多主体协同地位并厘清各自职责分工,确保平台的运行效率。三是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高校学科建设对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直接贡献度。政府部门应推动行业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西部高校整合学科资源,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西部高校则要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将优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衔接好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打造行业特色鲜明的教学和科研新高地。

(四)依托地域优势引导学科特色化发展

如今,在学科内涵式发展导向下,更加注重培育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强调特色化与差别化的学科发展方略。这要求西部高校立足地域资源禀赋和校本传统文化,积极创新学科发展路径。一是要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确立特色化、多元化的学科发展思路。西部高校要摆脱对东部高校的简单借鉴、模仿和移植,立足本土资源,明确目标定位,将学科建设的重心放在打造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领域上,走特色化、多元化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政府可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增设研究生学位点等,激发西部高校学科特色发展的积极性。二是要充分发挥区域独特资源优势,不断强化学科特色,增强学科建设自信。西部高校应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考虑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挖掘其所在地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培育一批具有西部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与之相应,西部高校应完善配套的评价机制,对学科特色化发展成效给予表彰和鼓励。三是打造西部高等教育开放高地,为西部高校学科特色化发展培育新动能。西部高校要依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地缘优势,争取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会,为自身学科发展注入先进要素和新鲜血液。政府应针对西部高校现实需求,建立健全境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同时支持、鼓励西部高校优秀师生出国交流。西部高校要在发展特色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合作研究组织,围绕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升优势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祁占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桑晓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6

转自:“中国高教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