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相匹配的学校型态,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设立“未来学校”研究项目。为推进项目研究,项目组遴选了与未来学校特征相符合的综合性科研成果,成立优秀成果持续发展共同体,从“品格养育”、“聚焦学习”、“适性敏捷”、“知行合一”、“激活创新”等专题开展推广转化和深化研究。近日,项目组在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开展第一次设计试验,以“有戏的学校,出彩的学生”为主题,举行“教育共剧场”成果展示暨“未来学校智造局”活动。
一、活动背景
为更好地激发项目学校对“未来学校”的想象力,涌现和汇聚“未来学校”的“集体智慧”,项目组探索新型项目推进活动形式,即“未来学校智造局”,以“知识生产”为导向,将创意学习的活动形式,如:“六顶思考帽”“世界咖啡法”“奔驰法”等,融入到设计成果呈现方式和互动环节之中。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研究中心冯明、刘莉老师,闵行区教育学院教育科研中心主任朱林辉、科研员蒋莉琴、张贺华及优秀成果持续发展共同体成员校校长和负责人出席活动。活动由上海市未来学校研究项目组专家、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员俞莉丹主持。
二、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呈现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将教育戏剧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学校办学诸要素的生动案例,通过“教育共剧场”的方式与各个成员校切实探索、定义交流未来学校形态,创生和凝聚未来学校养育品格的创新共识。整个活动整体分为“教育共剧场”空间体验、成果分享、互动生成三个板块构成。
环节一:空间体验
一进校门,专家组和各成员校负责人就在学生引导下,观摩了上戏附校的歌舞剧、红色文化情景剧、科普剧和啦啦操表演,深入舞美剧场和工艺剧场沉浸式体验戏剧行为艺术等学生展示活动,从空间体验角度,多维了解学校如何立足新课标,通过教育戏剧涵养学生品格发展,给学生们创设出多元的学习和体验机会。
环节二:成果分享
上戏附校校长杨慧琳以“学校未来说”为切口,结合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精神,阐述了对“未来学校”的理解。随后,她梳理了当前学生品格培养的现实问题,分享了上戏附校“教育共剧场”的创新设计和深化发展,创造性的统整、融合、再构。整体来说,就是通过教育戏剧课程的系统建构,从“知识、能力、品格”的培养维度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发展,体现“戏衍育人,向美而行”的办学特色和“美美与共”的文化内涵,践行品格养育成就学生出彩人生的实践探索。
沈喆、马蒙蒙两位老师分别从语文、英语两门单学科视角出发,通过教学片段切片分析的方法,向在场嘉宾展现了戏剧作为一种手段融入日常教学的实践可能,及其具身性特征对学生知识理解与社会情感培育的影响。刘惊平老师则从多学科视角介绍了上戏附校以教育戏剧建构式策略和多学科融合实践的形式开展的“新五常”综合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情境式、体验式、交互式的环境中,自觉内化未来社会要求下的公民品格。陈燕华老师则从表现性评价的视角阐述了教育戏剧在培育学生“合作精神”、“同理品质、“共情能力”等方面的可能和可为。此外,她还从学科视角,分享了具体的评价策略,为与会教师提供抓手,用实际行动践行“共”精神。杨慧琳校长则补充了上戏附校的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展现了面向未来的学校“处处皆剧场、时时育品格”的文化氛围样态。
在金宙旻老师的带领下,与会专家与老师们共同“入戏”,体验参与了“墙上角色”工作坊,在“班干部竞选风波”的日常情境中具身共情,通过“回音巷”环节切实感受教育戏剧在教学管理和学生人格培育中多视角、好共情、易迁移的实践优势,把研讨活动推向了高潮。
环节三:共话面向未来的学校品格养育
交流研讨环节,与会嘉宾们通过六顶思考帽的形式碰撞思维、生成智慧,共话面向未来的教育:继光高级中学副校长朱琦、北蔡高中科研主任赵冉冉从白色思考帽出发,基于校园细节分享数据事实;闵行区教育学院科研员蒋莉琴、普陀区浔阳路小学许飞老师从红色思考帽视角,分享直觉情感体悟;福山实验学校校长金小燕、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副校长金雷则从黄色思考帽视角,积极肯定了“教育共剧场”的作用;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刘莉、静安区教育学院徐梦杰承担黑色思考帽,从逻辑批判的视角给出建议;长宁区教育学院汪泠淞、闵行区教育学院张贺华以绿色思考帽视角肯定了教育戏剧的情趣培养价值。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员俞莉丹作为六顶思考帽的协调组织者,交流未来学校在品格培育方面新的可能性。
三、活动成果
通过本次活动,项目组在未来学校创新设计上达成以下十点共识:
共识一: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35上海城市战略目标)的学校,应更加注重情趣与审美素养、坚韧品格与抗挫力、同理心与共情力、突破自我的勇气。
共识二: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很难胜任上述品格的养育。情境学习、具身学习、社会建构学习应得到更多关注,并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之中。
共识三:未来学校品格养育的活动设计,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唤醒和自我突破,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同一性发展。
共识四:教育戏剧注重情境性实践、具身认知和交互生成。依托教育戏剧方法和策略,可以更好开展两难情境辩论、具身认知体验、真实情境探究和问题解决。
共识五:教育戏剧的活动设计,需注重有意义、有挑战、结构化、序列化、跨学科和螺旋式进阶,体现开放、真实、互动、富有情趣。
共识六:教育戏剧方法和策略不局限于教育戏剧本身,可以迁移到课堂教学、学校课程和班级建设之中,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沉浸体验、情绪唤醒,有助于学校常态常见工作的变革。
共识七:从教育戏剧走向“教育共剧场”,体现了“未来学校”的生长路径,即从“优秀成果”走向“未来学校”,植入优秀成果的创新基因,迁移方法策略,持续卷入师生,重构学校时空。
共识八:从“优秀成果”走向“未来学校”,需要注重学校自身创新隐喻的设计。隐喻的设计和发展有助于学校共识的凝聚与创新实践的深化。作为一种未来学校隐喻,“教育共剧场”将“学校”视为“剧场”,关照到教育活动的社会属性;“教育”体现了学校的育人属性;“共”,则体现学校对平等、开放、共生和合作的关切。
共识九:从“优秀成果”走向“未来学校”,难点在于创新实践的常态化,从“小结构”走向“大结构”是解决之道。譬如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从单课结构创新走向单元、学期、学年和学段整体设计,从学科创新走向教师、管理、环境、评价等的协同改进。
共识十:从“优秀成果”走向“未来学校”,需要关注“创新颗粒度”,不断识别和细分学生差异,明确不同创新实践的适宜群体和适用范围,提升创新教育实践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转自:“上海普教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