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息:徐青文,贺灿飞.产品关联、区域制度邻近与中国城市产业路径创造[J].地理研究,2023,42(03):636-659.
1 引言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具备不断创造新产业路径的能力。新产业路径不仅能直接为区域带来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还有可能促进现有产业路径升级。因此,区域产业路径创造一直受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的密切关注。
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历史禀赋和现有条件是区域创造新产业路径的基础。技术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所以区域倾向进入与现有产业基础存在紧密技术关联的产业,即以相关多样化或区域衍生为基本形式的路径依赖式发展为主。此后,演化经济地理学吸收社会学、转型研究和全球生产网络等相关研究成果,从更综合的地理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理解区域创造新产业路径,将其视作各种行动者和组织在与多尺度制度环境互动中协调多种资源、重塑关系网络和制度环境的过程。
关注产品关联和区域制度邻近对中国城市产业路径创造的影响,将在以下三方面做出理论补充:
第一,演化经济地理学对产品关联的理解较为有限,忽视知识技术、劳动力和市场外其他维度的关联,如制度关联、资本关联等。本文将产品关联细分为技术关联和制度关联,探讨产业间技术和非技术知识溢出如何影响区域创造新产业路径。
第二,虽然演化经济地理学已将区域制度环境因素纳入研究中,但这些因素过于宏大或宽泛,较少深入探讨真正服务于产业路径创造的制度环境。关注区域二重开放和金融发展两类具体的制度环境,将对相关研究做有益补充。
第三,演化经济地理学多考虑区域本身制度环境如何影响产业路径创造,较少分析区域制度邻近的作用。区域制度邻近是区域间建立产业联系的基础。制度邻近通过信任机制降低区域间交流成本和不确定性,有利于区域间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从而促进区域产业路径创造。同时,区域制度邻近表明这些区域具有相似的社会技术范式,能够为新产业提供适宜其发展的制度环境。此外,区域制度邻近通过引入外部力量、鼓励相关行动者创新及帮助新产业建立良好公众形象等途径助力与当地产业基础关联性较弱的新产业发展,有利于产业路径突破。将区域制度邻近及其与产品关联的互动作用引入区域产业路径创造研究中,将加深演化经济地理学对认知邻近与制度邻近在路径创造中的作用机制的理解。
本文使用2000—201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出口数据,在描述中国城市产业路径创造时空格局基础上,探究产品关联、城市制度邻近与城市创造新产业路径的关系。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出口数据,并使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将2007 年版 HS 编码下的四位数产品与国民经济行业中的三位数制造业行业进行匹配,最终得到1059个四位数产品,并在“年份-城市-三位数行业-HS四位数产品”层面加总出口额。
产业政策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十五(2001—2005年)”、“十一五(2006—2010年)”和“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实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参考陈钊等的方法,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手工整理出各省区市在上述三个规划期内拟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三位数制造业行业,构造重点行业虚拟变量。
所需的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部分缺失数据已通过查阅相关统计年鉴或采用插值法予以补充。
2.2 指标测算
2.2.1 城市产业路径创造
广义的产业路径创造指新产业在区域中兴起并壮大的过程,所以参考贺灿飞等和李伟等的变量设置,将其定义为:若从第t-1年到第t年,城市c某HS四位数产品i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c,i)由0.5以下变为1以上,就认为该城市创造出一条新产业路径。
2.2.2 产品关联
在产品层面,借鉴Hidalgo等使用的共存分析法,测度HS四位数产品间技术关联和国民经济三位数制造业行业间制度关联,据此构建产品技术关联密度和行业制度关联密度两个指标。
2.2.3 区域制度邻近
在区域层面,构建城市间二重开放水平平均距离和城市间金融发展水平平均距离两个指标,来测度各城市在二重开放和金融发展两类制度环境上的邻近性。
城市二重开放水平衡量的是城市全面开放程度,即一个城市在全面开放格局下对外国际开放和对内区际开放的综合水平。城市间二重开放水平平均距离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 计算各城市二重开放水平:在对外国际开放上,参考李振发等的变量设置,用城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GDP的比值来表征城市国际开放水平。在对内区际开放上,借鉴李强等的做法,选择区际商品市场依存度、货运活跃度、劳动力流动和区际专业化分工四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反映城市区际开放水平的综合指标。其中,区际商品市场依存度为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比值;货运活跃度为城市货运总量与全国货运总量的比值;劳动力流动用城市客运总量来近似表征;区际专业化分工为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值除以城市GDP与全国GDP的比值。本文认为对外国际开放和对内区际开放对城市产业路径创造同等重要,所以借鉴李朝洪和董晓梅的做法,取城市国际开放水平和区际开放水平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城市二重开放水平。
(2)借鉴Kogut和Singh的公式,构造城市间二重开放水平距离:
式中:c代表城市;OpenInterc,t 代表城市c的二重开放水平;VOpenInterc,t代表所有城市二重开放水平的方差。之后,计算拟发展HS四位数产品i的城市 c1 与已发展该产品的所有城市在二重开放水平上的平均距离:
式中:zc2,i,t 代表城市c2是否具有产品i,若有则赋值为1,反之则为0。Avg_OpenInterdistc1,i,t越小,说明将要发展产品i的城市与已经发展该产品的所有城市在二重开放水平上的差异越小,邻近性越高。
同时,参考周立等的全部金融相关比率指标,以城市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来表征城市金融发展水平(Finc,t)。由于后续计算步骤与前文一致,故此处不再赘述。
3 中国城市产业路径创造时空格局
3.1 中国城市产业路径创造概况
2001—2015年,中国城市新进入产品总数和出口额均呈上升趋势。根据新进入产品总数和出口额变动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5年,每年新进入产品总数保持在4000个左右,新产品出口额由 32.7 亿美元小幅波动上升至 58.6 亿美元。第二阶段为 2006—2010年,受 2008 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需求震荡影响,在新进入产品总数仍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下,新产品出口额在经历快速上升后急剧下降,由2007年的297亿美元跌至 2009 年的 87.3 亿美元。尽管之后又小幅回升,但在该阶段末期仍未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第三阶段为2011—2015年,新进入产品总数和出口额均快速上升,且共同在2014年达到9957个和332亿美元的峰值。
图1 2001—2015年中国城市新进入产品总数和出口额
图2为 2001—2015 年中国城市新进入产品数的时空格局。在城市尺度上,2001—2015年,新进入产品数较多的城市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且随着时间推移,绝大部分城市新产品数有所增加,中西部内陆省份城市新产品数增长较快,并在2015年超过东部沿海省份城市。具体来看,2001年,新产品数较多的城市集中分布在工业历史悠久且基础雄厚的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此后,长江沿岸省份城市创造出较多新产品。至2015年,随着中西部城市逐渐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且不断承接东部城市产业转移,中西部城市新产品数大幅提升,尤以湖北、江西和贵州的城市为代表。
图2 中国城市新进入产品数的时空格局
图3是2001年、2006年、2011年和2015年在国民经济二位数制造业行业层面中国城市新进入产品数在已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产品总数中的占比。在行业维度上,各行业新产品进入率差异显著,且年际波动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行业新产品进入率明显增加且排名上升。2001年,中国新产品进入率较高的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位列前五名,进入率均在33%以上。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新产品进入率仅为7.98%且排在最后一位。此后,大部分行业新产品进入率均有所下降,全行业新产品平均进入率由2001年的25.14%下降至2011年的15.81%。随着经济发展基本方针转变,以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政策实施,中国各行业新产品进入率明显提高。值得关注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行业进入率和排名发生跃升。
图3 国民经济二位数制造业行业新产品进入率
3.2 产品关联与中国城市产业路径创造
3.2.1 中国产品空间及其演化
在计算出产品技术关联后,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绘制2001年、2008年和2015年中国产品空间图。可以发现,2001—2015年,中国产品空间总体有三大变化:其一,中国产品空间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且核心区产品类别和数量快速增加。2001年,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产品与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的产品位于核心区。至2015年,除上述类别产品外,电气机械和电子设备、金属冶炼和金属制品等类别的大量产品也进入核心区。这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日趋高端化。其二,产品空间中节点逐渐变大,说明越来越多城市发展出新产品,实现产业路径创造。其三,产品空间核心区节点大于边缘节点,这意味着产品技术关联可能与新产品进入呈正相关。位于核心区的产品与其他产品具有更强技术关联,容易从其他产品处获得知识溢出,所以被较多城市发展为新产品。同时,与边缘区节点相比,核心区节点具有更强韧性。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位于产品空间边缘区的节点有所缩小,而产品空间核心区的节点却普遍变大。这说明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中国城市更倾向选择风险和成本较低的产品发展策略,进入技术关联性强的新产品。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产品空间半边缘区节点显著增大,表明越来越多城市发展出技术关联性较弱的产品,呈现路径突破式发展。这可能与提高创新能力、引入外部力量以及改善制度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图4 中国产品空间
3.2.2 基于制度关联的中国行业空间及其演化
从“十五”时期至“十二五”时期,基于制度关联的中国行业空间核心区节点数量和类别逐渐增多,表明跨行业类别的合法性溢出逐渐增强。“十五”时期,核心区行业主要属于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以及仪器仪表制造。至“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除上述类别外,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电子设备以及交通设备制造相关行业也进入核心区。上述行业因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速度快、溢出效应强和环境压力小的特点,所以容易同时被地方政府接纳并被列为重点支持行业。此外,随着时间推移,中国行业空间中的节点逐渐变大,表明各行业产品被越来越多城市发展为新产品。同时,节点与其他节点间的制度关联越大,该节点也越大。若某行业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强制度关联,该行业就较容易接受来自其他行业的合法性溢出,获得相关制度能力和良好公众形象,从而有利于后续发展。
图5 基于制度关联的中国行业空间
3.3 区域制度邻近与中国城市产业路径创造
图6和图7分别展示了2000年、2007年和2014年全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二重开放和金融发展水平。在二重开放水平上,东部城市二重开放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但随着中西部城市融入全球化程度加深及城市间要素流动壁垒被打破,中西部城市二重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城市间二重开放水平距离有所减少。在金融发展水平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但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逐步落实,中西部城市金融发展水平也明显提高,城市间金融发展水平距离也呈下降趋势。
进一步地,为探究城市间二重开放和金融发展水平距离与城市产业路径创造的关系,绘制了图8所示的新产品和潜在产品所在城市与其他已发展该产品的城市平均制度距离的核密度分布。新产品核密度曲线均明显位于潜在产品左侧,反映出新产品所在城市两类平均制度距离均小于潜在产品,表明城市间制度邻近有利于城市创造新产业路径。
图6 城市二重开放水平
图7 城市金融发展水平
图8 新产品和潜在产品城市间二重开放和金融发展水平距离核密度分布
4 实证结果
4.1 模型构建与变量介绍
为探究产品关联、区域制度邻近及二者互动如何影响城市创造新产业路径,建立回归模型进行证明。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为探讨产品技术关联密度、行业制度关联密度、城市间二重开放水平距离和城市间金融发展水平距离对中国城市产业路径创造的直接影响,建立如下方程:
其次,在上述方程基础上,引入产品技术关联密度和行业制度关联密度与城市间二重开放水平距离和城市间金融发展水平距离的交叉项,进一步探讨产品关联与区域制度邻近对中国城市产业路径创造的交互影响。方程如下:
变量基本信息和描述性统计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变量基本信息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4.2 产品关联与区域制度邻近对中国城市产业路径创造的直接影响
表3是产品关联与区域制度邻近对中国城市产业路径创造直接影响的回归结果。在产品关联方面,由模型(1)可知,产品技术关联密度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表明城市倾向进入与本地产业基础存在较强技术关联的产品。该结论与已有研究结果吻合,即中国城市产业演化呈现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若新产业与城市现有产业结构存在较强技术关联,表明二者具有共同知识基础。新产业可以通过劳动力流动、正式或非正式交流与合作,从城市内其他产业处获得知识溢出,进而有利于其自身发展壮大。在模型(2)中,行业制度关联密度的回归系数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表明城市倾向进入与本地产业基础存在较强制度关联的产品。新产业与城市现有产业结构存在较强制度关联,说明二者间存在合法性溢出。新产业将从与其制度关联性强的城市内其他产业处获得相关制度知识,包括如何与政府打交道、如何办理相关行政审批手续等,并受益于后者已建立的社会技术范式和良好公众形象。这将帮助新产业更快地获得其他生产要素,从而扎根于城市产业体系中。在区域制度邻近方面,模型 (3) 和模型 (4) 表明城市间二重开放水平平均距离和城市间金融发展水平平均距离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负,即拟发展某产品的城市与已发展该产品的城市在二重开放和金融发展程度上的差异越小,该城市越易于发展该产品。该结果也呼应了此前研究中发现的制度邻近性对产品空间演化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结论。城市间制度邻近通过信任机制减少行动者和要素跨城市流动的成本和风险,有利于产业在不同城市间转移,从而为城市带来新产业。同时,拟发展某产业的城市与已发展该产业的城市制度邻近,意味着它们具有相似的适宜该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相似的城市二重开放水平有利于新产业利用与邻近城市类似的区际和全球联系从国内外获得发展所需的外部要素,相似城市金融发展水平有利于新产业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这都为新产业提供与之匹配的制度环境,从而有利于其长期发展。
表3 产品关联与区域制度邻近对中国城市产业路径创造直接影响
4.3 产品关联与区域制度邻近的互动效应
表4是引入产品关联与区域制度邻近交叉项后的回归结果。在模型 (5) 和模型(7) 中,产品技术关联密度和行业制度关联密度与城市间二重开放水平平均距离的交叉项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表明城市二重开放水平平均距离对产品技术关联密度和行业制度关联密度有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城市与已发展某产品的城市间二重开放水平差距缩小,该城市更倾向进入与现有产业基础技术和制度关联弱的产品,即城市间二重开放水平邻近削弱了城市产品演化的路径依赖。拟发展某产业的城市与已发展该产业的城市在二重开放水平上邻近,一方面通过信任机制降低了交流成本与不确定性,促进了邻近城市间知识溢出、合法性溢出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界流动,有利于与该城市现有产业基础技术和制度关联弱的新产业跨城市转移并在该城市兴起;另一方面为新产业提供了与邻近城市类似的开放环境,有利于新产业利用区际和全球联系从国内外引入外部知识、合法性和生产要素,从而使城市产业演化实现路径突破。由模型(6)和模型(8)可知,产品技术关联密度和行业制度关联密度与城市间金融发展水平距离的交叉项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表明城市间金融发展水平平均距离对产品技术关联密度和行业制度关联密度也有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城市与已发展某产品的城市间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城市更倾向发展出与现有产业基础存在较弱技术和制度关联的产品。与城市间二重开放水平一样,降低知识、合法性和生产要素跨界交流的成本与风险也是城市间金融发展水平邻近有利于产业路径突破的机制之一。此外,拟发展某产业的城市与已发展该产业的城市在金融发展水平上邻近,意味着它们具有相似金融环境。这一方面将为新产业提供足够其发展资本,鼓励企业等行动者踊跃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资本流向授予新产业合法性,并为城市内其他行动者起到示范作用,推动其他生产要素流向新产业。
表4 产品关联与区域制度邻近的互动效应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发现:
(1)2001—2015年,中国城市新产品总数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后增速迅猛,中西部城市贡献较大,各行业新产品进入率普遍提高,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行业进入率和排名发生跃升。
(2)中国产品空间核心-边缘结构明显,随时间推移,产品空间核心区产品数量和种类增多。除纺织原料和纺织制品外,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产品、金属冶炼和金属制品、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以及电气机械和电子设备等行业类别的产品逐渐进入产品空间核心区,表明中国产品结构日趋高端化。中国城市新进入产品主要位于产品空间核心区。
(3) 基于制度关联的中国行业空间核心区行业数量和类别也逐渐增多,包括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仪器仪表制造、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电子设备以及交通设备制造等。
(4)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城市间二重开放和金融发展水平距离缩小。
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1) 受知识和合法性溢出效应影响,城市倾向发展与本地产业基础存在较强技术和制度关联的产品。城市产业演化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
(2) 当拟发展某产品的城市与已发展该产品的城市在二重开放和金融发展水平上邻近时,跨界交流的成本和风险下降以及具备适宜该产品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得该城市有更大概率发展该产品。
(3) 城市间二重开放和金融发展水平邻近削弱了城市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性。换言之,当拟发展某产品的城市与已发展该产品的城市间制度距离较小时,城市得以通过引入外部要素、鼓励相关行动者创新及帮助新产业树立良好声誉等途径助力与当地产业基础关联性较弱的新产业发展,从而实现产业路径突破。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在于:第一,从产品和区域维度入手,将产品关联分为技术关联和制度关联,将区域制度环境分为二重开放和金融发展两类有利于新产业发展的具体制度环境,并探讨二者及其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区域产业路径创造,深化了演化经济地理学对于产业多维关联、区域制度邻近和产业路径创造间关系的认识。第二,强调了产业间知识溢出和区域制度邻近在路径创造中的重要性,为政府促进产业发展提供新抓手。地方政府一方面应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大力支持新产业与城市已有产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及非技术学习与互动,全方位地促进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应“量体裁衣”,打造适宜新产业发展的开放和金融环境,不断缩小与已发展该产业的其他城市的制度差异,为新产业服务。
来源:实证经济地理学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