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爆发等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冲击。在此复杂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经济增长谈及经济韧性。经济韧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体现,其主要含义是特定尺度的经济体抵御冲击,实现冲击后恢复的过程。那么经济韧性的研究视角为何?最新研究进展为何?相关研究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贡献?本期“佳文速递”为您推荐贺灿飞、盛涵天发表在《人文地理》2023年第1期的论文《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综述与展望》。论文从演化经济地理学等视角系统综述了经济韧性领域的前沿进展,从动态性、多主体互动性、多尺度融合视角审视区域经济韧性的形成过程,并总结了相关研究对中国发展的深远意义。
作者简介
贺灿飞(1972—),男,江西永新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
E-mail:hecanfei@urban.pku.edu.cn
盛涵天(1996—),男,浙江杭州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经济地理。
E-mail:shenghantian@stu.pku.edu.cn
一、研究背景
自金融危机以来,区域经济韧性成为了研究热点(图1)。现有文献从均衡论及演化论的视角建构了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论框架,认为区域经济韧性不仅是区域发展的结果也是区域发展的动态过程。大量实证研究关注区域发展过程,探讨了不同尺度下经济系统对冲击的抵抗力、恢复力,并分析了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区域经济韧性是时间维度与空间尺度的统一。现有研究多关注区域本身特性,缺乏从动态性、多主体互动性、多尺度融合视角审视区域经济韧性的形成过程。因此未来研究一方面应当在现有理论基础上与关系经济地理、管理学等领域紧密结合,更重视危机与冲击的异质性,系统揭示行为主体在区域经济韧性形成、维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关注中国发展背景与制度优势,重视韧性研究对经济发展深远的意义,从而增强中国经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稳定性。
图1 经济韧性研究发文情况
二、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视角
从现有文献看,对区域经济韧性研究存在两大主流视角,即以工程韧性与生态韧性为代表的均衡论视角和以适应性韧性为代表的演化论视角。在工程韧性的思想背景下,区域发展被认为是存在单一均衡状态的。外部冲击可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某一区域偏离其发展路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区域发展又会回到初始的均衡状态与工程韧性不同,生态韧性在多重均衡的前提上承认了某一系统受到冲击后进入新稳态的可能性。
在各类危机频发的大背景下,众多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新的思考,并逐渐意识到区域发展的路径不是单一的、均衡的,而是复杂的、非均衡的。以适应性韧性为代表的演化论视角没有受到传统区域分析中新古典经济学均衡理论的限制,进一步认为外部冲击对区域经济发展可能是风险,也可能是机遇。演化论视角重点关注区域经济韧性与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多样性(variety)以及迟滞(hysteresis)等概念的关系。
三、区域经济韧性的新视角
近年来,部分学者基于适应性韧性的概念对区域经济韧性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化,形成了动态性视角、多主体互动性视角以及多尺度融合视角(图2)。
第一,动态性视角。以Martin、Simmie等为代表的学者考察了经济系统从危机发生前的准备,到危机发生中的应对,以及危机发生后的恢复过程,提出了区域复杂适应性系统四阶段循环模型、区域经济韧性四维度分析框架等,结合了经济韧性研究中均衡论与演化论的思想,既看到了经济系统抵御冲击、实现恢复的过程,也看到了其产生新发展路径的可能性。
第二,多主体互动性视角。区域经济韧性并不是孤立于区域特征存在,而是在区域系统中由于多经济主体互动形成的。包括韧性在内的区域能力不是天然给定的,而是依赖于企业、劳动力、政府等主体引进新的生产能力,并让旧的生产能力退出。在这个过程中,区域主体需要不断获取区域资源;其获取区域资源的能力与该主体在当地经济中的嵌入程度密切相关。
第三,多尺度融合视角。区域经济韧性作为一个地理学、经济学交叉领域内的概念,应当具有地理上的空间尺度性与经济意义上宏观-微观尺度统一性。空间属性是研究区域问题中必不可缺的,即“区域”是具有地理尺度特征的,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表现为地区(region)、地方(local)乃至更小尺度的社区(community)、集群(cluster)等。然而从网络科学角度,不同空间尺度单元的区域经济韧性表征具有统一的微观组织机制,即复杂网络中的风险扩散与传染。
图2 区域经济韧性理论分析框架
四、结论与展望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学界涌现出大量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文献,且中国学者在其中的贡献越来越显著。从现有理论进展看,区域经济韧性研究逐步从均衡论视角下的工程韧性、生态韧性,转向演化论视角下的适应性韧性,并且产生了区域经济韧性动态性、多主体互动性以及多尺度融合视角。
目前的区域经济韧性研究也存在继续发展的空间。第一,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文献对于危机本身性质的讨论不够充分,导致区域经济韧性的形成机制尚未厘清;第二,现有文献对区域经济韧性框架下行为主体互动的探讨相对较少,大多文献倾向于从市场角度阐释区域经济韧性的决定性因素,但少有文献集中在政府治理能力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作用上,没有系统性展现政府、政策作用在区域经济韧性问题上的影响效力;第三, 现有研究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动态性、多尺度融合视角关注不够。部分研究虽然指出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随宏观经济大背景变化,但较少聚焦区域主体本身对危机的学习与防范,也没有厘清特定尺度下微观网络层面韧性形成机制。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对中国发展意义深远。第一,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韧性差距较大,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尽相同。第二,当今全球化时代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多,尤其是金融危机、新冠疫情、国际摩擦等突发事件带来的连锁波动破坏力极大。第三,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能充分发挥政府治理与政策制定在提高韧性过程中的作用。
来源:人文地理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