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撷英 | 弗洛伊德如何解读身体的秘密?
2023/6/14 15:36:59 阅读:78 发布者:
导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何而乐,趣舍万殊,自有不同,似古今学者,多以读书为乐。若论及学术图书,言乐者愈少,或以为严肃板正,或苦其艰涩难懂,然真如此乎?若因之而生畏,倒失了一大乐趣。学术图书之乐,非一时之快,乃精神共鸣之乐,深造自得之乐也。本公众号现推出专栏“书海撷英”,从学术书海中撷取精粹,或有雅趣,或有深思,或有新意,以飨读者,愿你我皆有此乐。
弗洛伊德是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独创了精神分析理论。他主要关心的无疑是人类的精神活动领域,并没有许多直接针对身体的论述。不过,他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感性能力,例如感觉、情绪、本能、欲望等等,这些都会引发人类身体的种种行为,也会受到身体各种行为的深刻影响。因此,他的诸多有关人类心理的观点直指人类的身体,并为人类理解自我的身体以及理解身心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他的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无意识理论、人格理论和本能理论等,通过这些理论,他将反理性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将身体置于推动自身行为乃至社会历史文明发展的新高度。下文将从两个方面解读弗洛伊德对身体理论的独到贡献。
第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揭示了身体行为的动机。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理论大厦的基石,也是其精神分析理论的中心概念。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意识处于表层,是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有目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直接通向外部世界,因而服从现实原则。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一定在人的意识中,但通过集中精力或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包含良心、理想、信仰等。前意识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起到缓冲的作用。无意识则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那里储存着人的诸多本能欲望。无意识中毫无理性的本能冲动按照快乐原则运行,随时寻找发泄的渠道,不受道德的约束。无意识是人所意识不到的,但却深深地影响个人的某些行为,可以解释人类身体的许多行为动机。
心理结构中的这三个部分互相关联、互相作用。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三者中,最重要的是无意识,如果不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则许多心理现象无法解释。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两项—— 其中一项是各种本能冲动,比如性本能、自我保存本能等等。各种本能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初始活动,只知满足,无否定性,也无时间性,没有什么时间观念,不承认时间的推移,且以心理实在代替外部实在。如果说在人的内心存在着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与动物本能相似的东西,这些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另一项是各种被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与社会伦理、道德等相背离的。在大多数时间里,人的行为受意识的控制,人也能够觉察到自身行为的原因。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人的行为其实更经常地受到自身无意识的影响和控制,弗洛伊德称无意识状态的我为“本我”。无意识的内容(强烈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要到达意识,必须经过无意识与前意识之间、前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两道审查,这种审查是由“自我”和“超我”完成的。自我是在心理与现实结合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它遵循着现实的原则。超我产生于幼年时期,是父母的榜样、社会化的教育等共同促使形成的结果。由于无意识内的欲望和冲动代表着一种本能的力量,所以能量巨大,虽然遭到压抑,却在时时伺机而动。人在睡眠时,超我的功能减弱,本能欲望就借由梦境曲折地表现了出来。弗洛伊德就是在考察人的梦境时发展出了无意识理论,他认为梦的来源其实是无意识,是身体的各种欲望或隐或显的迂回表现,是一种隐晦达成或实现。“梦是愿望的达成”,这是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对梦的本质作出的经典概括。除此之外,弗洛伊德还用无意识理论解释了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过失行为的心理机制,比如遗忘、玩笑、口误、笔误等现象。
无意识理论把人类对身体的解读从生物性的肉体推向更深的心理层次,也把对身体的解读推向了社会化的层面,从而使个人的身体具有了社会性。由无意识理论发展而来的人格理论就是社会文明规范在个体中的内化。人格中的本我由各种非理性的本能与欲望构成,追求享乐,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代表了理性和判断,追求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则涵盖是非观和道德观等社会约束机制。如果三者处于平衡状态,那么人就拥有健全的心理机制;不过实际上,这三者经常处于冲突状态。人类的理性文明就是通过不断地限制身体欲望或性本能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第二,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有助于解读身体的欲望与需求。他是这样定义本能的:“本能是一种源自体内而表现在精神上的内在刺激”,是一种“内在需要”(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44)。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先天遗传的,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学来的或形成的。本能是一种力的冲动,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它具有倾向性和目标性,直接指向人的身体,是人的身体的基本需求,源自身体内部,又对身体形成刺激。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本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这是一种爱和建设的力量,是一种进取性和创造性的活力,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另一种本能则与生的本能相对立,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桑那托斯”(Thanatos),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的本能又有内向与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甚至做出自残、自虐的行为;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以暴力或者战争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里有必要单独将性本能加以介绍。性本能是弗洛伊德本能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最能体现他的身体理论的部分。这是他从早期发展而来的理论,后来,他将性本能纳入了生的本能。他认为,性本能是人类的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一项,它包含但不局限于生殖本能,涵盖了唇舌、乳房、肌肉等身体部位的活动。性本能也可称为爱欲的本能,弗洛伊德将其称之为“力比多”,含义是“性力”或“欲力”,凡是能引起感官满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动均属于“性力/欲力”。可见,弗洛伊德理论中所论述的“性”已不是凡俗意义上“性”的概念,而是指人们追求快乐的一切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力比多的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出生后的性力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成熟期。性力的顺序发展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如果性力在前三个时期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人格发展就会受阻,可能停滞在某个相应的阶段,而性力倒退或者固定在某一性欲水平则可能会导致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疾病。可见,在弗洛伊德的眼里,性本能的冲动不仅仅是精神病的成因,也是人类身体一切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本能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与身体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切都以满足身体器官的需要为出发点和目的。性本能的主要根源是身体的需要或者冲动,本能的目的是消除身体的需要状态,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恢复静止和平衡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身体成为弗洛伊德理论的根基,一切从身体出发,又回归身体。本能是身体的欲望和需求,身体则是本能背后的终极目的。本能理论,是对身体的承认和肯定,身体在这里成为最高原则。
更重要的是,尽管弗洛伊德并未明言,但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正是来自于身体需要与欲望的转移与升华。性本能是人类的先天本能,其欲求就是不间断地寻求身体的满足和快乐,“人的性本能是生命的原动力,在人类生活中异常活跃,像地下奔腾的岩浆,无时无刻不在蒸腾、冲动、寻求着爆发”(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132)。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身体的本能并不总是符合社会道德或民族习俗的,所以,欲望和冲动需要被适当地控制和压抑。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需要适时地压抑和限制人类的本能。为此,弗洛伊德提出了“升华”一说,即对人类的原始本能的控制。他认为,艺术就是性欲的转移或升华。人类可以把本能驱动下的肉体的爱与力量转移到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来:“我们相信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曾经竭力放弃身体原始冲动的满足,将文化创造出来,而文化之所以不断地创造,也由于历代加入社会生活的个人,继续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享乐。而其所利用的本能冲动,尤以性的本能为最重要。因此,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他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其他较更高尚的社会目标”(弗洛伊德,2004:9)。这样的身体已经不再是纯粹生理层面上的肉体,而是有社会需求的、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活生生的身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基,身体成为弗洛伊德理论中隐秘不宣的本体。
*以上文字摘自《身体》第二章。因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已省略。
转自:“外语学术科研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