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3/6/12 15:57:26  阅读:84 发布者:

0   引 言

课程思政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战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职业技能传授与思政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协同实现授业传道的任务和立德树人的目标。

目前,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普遍存在价值导向不明确、设计思路不完整、思政与课程“两张皮”或“硬融入”等问题[3]。信息技术基础是高职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应用技能型通识课程,如何结合课程特点,挖掘信息技术的思政价值,科学地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1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论框架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与教学论为理论依据[4],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成效评价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整体设计理论框架如图 1 所示。在把握学生思想状态和各专业需求的前提下,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通识性,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目标;重新解构教学内容并充分挖掘和提炼其中蕴含的价值属性;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化和创新化地融入思想政治的教学理念,形成学科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协同推进。

2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设计

2.1 目标设计

1)把握学生思想,对接专业需求的学情分析。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5]为出发点,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目的、需求特点、学习投入以及家庭背景和地域因素等展开特征分析,作为把握学生思想状态的依据。以“提升信息素养,服务专业需求”为基本原则,对出版传媒产业相关的工、文、艺、管等专业进行调研,了解相关行业对人才培养,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需求,结合课程的基础特征和支撑作用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图 2 包括学生特征分析和各专业需求与投入等背景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的优势和劣势等内部因素,以及新时代各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等外部因素,设计融入思想政治理念的培养点和教学方略。

2)对标“两性一度”,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目标设定。

遵循信息技术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依据教育部 2021 年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6],以信息技术知识为载体,有机融合学科核心素养,将信息技术的学科个性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共性相融合,充分考虑知识的前沿性和时代性,确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字信息意识;增强计算思维、思辨能力;提升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塑造信息社会责任感 4 方面。①数字信息意识,正当的信息获取、分析、提取能力;在信息社会中站稳立场、明辨是非、行为自律、知晓责任的能力;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②计算思维、思辨能力,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领会具体与抽象、整体与局部、运动与静止等辩证关系;掌握并行、迭代、时空等思维方式;锻炼专注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③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方法;具备数字化创新与实践素养,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能力,团队精神的塑造。④信息社会责任感,遵守信息社会(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道德规范与伦理准则,具备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与安全防范能力,能够意识到信息创新引发的社会问题。

2.2 内容设计

1)基于知识深度解构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文件管理、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等方面。与其他社科类通识课不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具有技术更新快、知识零散、涉及面广、逻辑严谨、强调实操等特点。如何在“文档处理”“动画设计”“公式表格”中提炼出知识的价值内涵是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依据大纲和教学需求的不同层次,梳理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逻辑联系,将全部内容解构为知识点和技能点,作为思政价值的承载点[7]

2)基于知识宽度和温度挖掘思政元素。

对标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提炼知识点和技能点所能承载的价值属性,逐步提升知识的宽度和温度。通过剖析知识点所蕴含的逻辑规律、类比概念、辩证关系以及历史沿革等,凝练知识点的价值内涵,拓展知识的宽度,引导学生知历史、明事理、辨是非;通过将技能点应用到不同场景,增加技能点的熟悉感和亲和度,提升知识的温度,培养学生知善恶、分爱憎、懂取舍。表 1 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七大主要教学单元的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和具体教学示例列举。

2.3 实施路径设计

1)基于“三寓三式”[8]增强课程思政融合力。

“三寓三式”秉承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理念,通过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的实施手段,将立德树人融于知识与技能传授,实现溶盐于水、润物无声的育人实效。“寓道于教”就是教师不能只教知识、只讲技能,更要指出方向、推演道理,徐徐浸润让学生领会事物的本质、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遵守伦理和准则。“寓德于教”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修身立德,作为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因素[9],教师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为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保障。“寓教于乐”是指要因材施教,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找到学生兴趣与德育主题的焦点,开展快乐教学,营造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三式”是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切实可行的手段。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而言,可以在讲解信息原理、操作演示时,引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数字化创新意识等主题,直接提升、强化学生的认识格局,利用信息技术“画龙”,指明思政主题“点睛”,使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相得益彰;可以在不改变已有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的前提下,直接将某个信息技术主题提升为思政专题,将专题嵌入到原有课程体系中,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基于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还可以有目的地选择特定的思政元素作为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素材,以“元素化合”的方式添加到原有的实验中,精技立业,明德修身。

2)依托混合教学模式拓展应用技术型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施由“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将网络化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拓展教和学的时间和空间。

线上教学作为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必备环节,其表现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 AR VR 等智能技术实现微课教学,在有效减少物理实验消耗的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教学体验。这种方式“以生为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思政教学目标在实施途径上的重要体现。

线下教学以协作学习的形式展开,鉴于信息技术课程对实践技能培养要求较高,线下教学推行“任务驱动式”教学[10],主要包括“任务导入→跟随操作→分解操作→讨论交流→复盘总结”等步骤。与自主学习相比,线下面对面的教学是师生交流、生生协作的团队集体行为,教师言传身教,躬亲示范;学生顾全大局,交流协作,教学互动的过程有助于专注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强调沟通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的培养。

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协作学习的有机混合,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以隐性的方式融入到教学模式改革中,全方位多角度实施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思政教学建设。

3)“学用相长,与时俱进”师生共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建设。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最终受益者,可以利用所学信息技术技能围绕“家国”“文化”和“敬业”等主题设计和开发数字媒体作品,利用学习成果传递正能量、精术立德,让课程思政入脑入心。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总结典型的教学案例并撰写教研论文,提升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另外,资源建设还要与时俱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得以更新补充和优化完善。

3   教学案例

“高级动画制作”是“动画基础”教学单元的内容,主要基于场景编辑、逐帧和补间类动画等前序知识,认识动画中的元件,理解遮罩原理,掌握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等高级动画设计技能。遮罩概念是学习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应用技术,实现视觉传达是本节课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将基于项目“‘抗疫守沪’主题动画制作”,在引导学生理解原理、运用技能的同时,强化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和迭代的计算思维,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习惯,并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创新能力。

3 为 “高级动画制作”章节的教学活动流程。

1)课前预热。教师线上发布“抗疫守沪”的设计主题,要求学生搜集素材。学生通过插图、文字等信息的辨别和筛选活动,实现在搜集素材的同时梳理新闻来源,明是非、辨真假,进而摆脱思想上的困扰,坚定“抗疫”必胜的信心,即通过“元素化合”的方式将“抗疫”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

2)视频发布。对于教学难点“遮罩原理”,发布视频微课,基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介绍遮罩与被遮罩的视觉效果产生过程,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对技术实现的指导作用。

3)任务导入。在线下课堂协同学习中,教师首先导入一个具体的制作任务,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对运动与静止主体在遮罩效果上对应关系的思考,再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障碍,由此“点睛”,点明辩证思维方法在动画设计上的作用。

4)跟随操作。学生是跟随操作的实施主体,通过“观察与实践”过程的反复迭代,逐步完成一个个小任务,通过技能操作践行小步迭代、循序渐进的计算思维方法。

5)分解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进行错误操作展示。通过错误演示法,利用反面实例突显违反步骤、忽视细节、不规范操作的严重后果,给予学生必要的警示,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认真仔细完成实验。

6)交流讨论。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师观察学生实践情况,逐一进行个人指导,强调设计实施过程中的大局意识和细节处理,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的同时引导学生相互借鉴,通过树立优秀典型,激发整个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7)复盘总结、作业提交和评价。作为本次教学的总结重新强调教学重点,分析优秀作品的过人之处,举一反三拓展所学技能应用场景,启发学生完善个人设计。

4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成效评价

构建“证、学、练、测、赛”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如图 4 所示),利用多元化评价手段从效果、行为和过程等角度衡量学生技能增长、行为改变、习惯养成和思想追求等方面的变化,实现价值引领与技能培养的同向同行。

“证”客观评价课程学习效果,通过高校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水平考试”进行总结性评价。“学、练、测”主要反映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将行为数据作为评价指标,诊断性评价学生参与课程的情况,可以直接反映数字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技能等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师的及时反馈能够发挥激励与调节作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价值认同强化。“赛”指信息技术技能大赛,从主题选择、数字化自主创新、团队协作等方面,对学生参赛的整体表现给出过程性评价,以比赛的形式鉴证学用相长、知行合一。

5   结 语

对课程思政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展开实践性探索,提出完整的设计框架,在目标、内容、实施路径等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利用“三寓三式”增强课程思政融合力,依托混合教学模式拓展课程思政实施路径,通过“证、学、练、测、赛”五位一体多元化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需要时间的凝练和实践的检验,今后的研究将从实践角度深挖信息技术的思政价值,与时俱进地将“三寓三式”课程思政融入理论及方法,为应用技能型通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鹤, 石瑛, 金祥雷.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3): 59-62.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交出版社, 2017: 378.

[3] 谢幼如, 邱艺, 黄瑜玲, . 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 42(4): 76-84.

[4] 钟勇为, 王木林.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J]. 现代大学教育, 2021, 37(2): 66-78.

[5] 习近平. 积极为青年创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J]. 中国人才, 2019(5): 2+1.

[6]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 ) [EB/OL]. (2021-04-09) [2021-07-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2104/t20210409_525482.html.

[7] 周登凤, 刘伟, 梅源, . 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评“材料概论”[J]. 塑料工业, 2022, 50(1): 175.

[8] 滕跃民, 张玉华, 肖纲领. 高职专业“课程思政”的“道法术器”改革[J]. 辽宁高职学报, 2018(8): 53-55.

[9]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10-14.

[10]   胡雷.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J]. 职业技术教育, 2015, 36(29): 37-4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8BT058);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项目(SLPKS-2019-011);2022年上海市高职高专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与文化素养教育‘教学设计’研究资助课题。

第一作者简介:张琦琪,女,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978584773@qq.com

引文格式: 张琦琪, 滕跃民, 曹蓓蓓.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23(5): 70-75.

转自:“计算机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