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电子商务专业具有复合型特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1],Web 前端设计是电子商务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值得探索。
1 基于专业思政目标的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专业思政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专业规定性,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如果在专业层面缺少总体规划和设计,会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碎片化、缺少体系的问题,无法对专业培养目标形成有效的支撑[2]。
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伴随互联网产生的专业,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互联网文化、网络文明素养、法治意识、工匠精神、网络商业伦理道德、诚信经营观念、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平台经济治理、家国情怀、创新思维、科学素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等。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建设人才”,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基于互联网、服务国家战略、知识交叉融合、强调实践创新的特点,明确电子商务专业思政的核心元素,提出电子商务专业思政的育人目标。
在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社需求为导向开展专业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素养和网络商业伦理道德,坚持对中国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和应用创新的自信,具备法治意识、技术向善和诚信经营的价值观,履行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电子商务人才。
基于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的理念,通过构建育人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关联矩阵,绘制专业课程地图,为专业课程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总体指引[3];帮助教师明晰自身责任,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课程教学中。在电子商务专业思政育人目标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确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如图 1 所示)。
2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2.1 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Web 前端设计是电子商务专业必修课,面向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大二学生,在第 4 学期开设,总计 48 学时,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互联网产品策划设计和技术开发”提供支撑,为专业思政育人目标中的网络文明素养、法治意识、技术向善、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提供支持。
Web 前端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三个目标”。
主线就是根据“电子商务专业思政育人目标”,结合课程“技术工具性、内容人文性、设计艺术性和实践应用性”的特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而制定课程的 3 个思政育人目标。
第 1 个目标,在综合利用 HTML5、CSS3、JavaScript 三大前沿技术设计 Web 前端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互联网文化,培养良好的工匠精神、网络文明素养、商业诚信品质。第 2 个目标,在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创造性进行网站策划和设计的实践中,理解并遵守网络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相关规范和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第 3 个目标,具备将 Web 前端设计技术和应用场景及社会需求融合的创新精神,树立对中国互联网应用创新的自信;在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和商业融合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网络商业伦理道德。
2.2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基于课程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从行业热点、专业特色、课程知识点、网站项目 4 个维度挖掘思政元素,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项目驱动、问题导入、线上线下混合、热点问题导论、小组协作学习等多元化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从而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如图 2 所示)。
(1)结合行业热点挖掘,通过热点案例,引导学生在网页信息发布中遵守《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杜绝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培养学生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价值观。
(2)结合专业特色挖掘,基于电商专业专创融合特色,结合优秀学生在电商三创赛等学科竞赛的获奖事迹与案例,将课程设计项目与竞赛项目和社会需求融合,弘扬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3)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基于 Web 前端设计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特点,通过对 HTML5 代码编写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通过优秀企业网站设计案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4)结合网站项目挖掘,挖掘网站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国家战略和北京特色,引导学生将“三农电商”“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文化”等作为网站选题,学生在小组项目实践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比如,在应用浮动布局部分,学生需要掌握 float 属性和 clear 属性,从而实现整个页面的布局。根据本课程的总体思政目标,这部分主要结合行业规范、结合专业特色、结合知识点和网站项目 4 个维度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在页面布局中可以融入“大局意识”元素,在讲解代码编写时融入工匠精神元素,在对页面内容的选取时重视诚实守信,在网站项目的选取时能够体现社会责任,网站项目和竞赛项目的结合体现专业特色和创新思维等。
2.3 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围绕“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创造性进行网站策划和设计”这一核心能力和课程的 3 个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从职业素养、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美育教育 4 个方向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通过问题讨论、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方式,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的知识模块中,可以有效支撑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
(1)职业素养。通过 HTML5+CSS3+JavaScript 网页代码编写规范、小组协作任务、正能量主题网站策划与制作、电商三创赛项目案例等,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帮助学生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商业环境。
(2)核心价值观。通过违规网站、标题党、网络隐私、知识产权保护等案例,以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商业诚信品质,树立法治意识及公民意识,遵纪守法、明辨是非。
(3)家国情怀。通过中国优秀企业、中国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文化等主题网站案例,以及疫情期间企业网站设计案例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树立对中国互联网技术自信和应用自信。
(4)美育教育。通过个性化网站界面和布局设计,
、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制作等,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例如,在进行模块 3——CSS3 的讲授时,带领学生进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讨论,并且分析优秀电商网站的页面布局设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等主题网站的设计,挖掘审美元素、规范意识、网络文明素养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
2.4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2.4.1 进阶式项目驱动:全工作流程育人
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以一个完整的网站策划设计项目将课程知识技能点串起来,将教学内容重构为“1 个项目、4 个知识模块、9 个教学任务”。课程设计项目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学生围绕“文化北京”“家乡特色农产品”“非遗传承”等主题网站建设组成团队开展实践,通过进阶式项目实践,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 Web 前端设计全过程(如图 3 所示)。项目选题体现家国情怀,方案设计融合创新思维,方案落地体现社会责任、专业教育、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以真实项目为牵引,采用渐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根据各模块教学内容的侧重点确定其思政教学的重点,从而对课程教学目标形成有效的支撑。深入挖掘网站建设内容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等思政元素,以网站选题和建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网站设计与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隐性思政元素+显性网站项目”融合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①网站策划,通过正能量主题网站策划任务,注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②内容编辑,通过网页素材的收集及网站内容的编辑,强化对网络信息传播相关职业道德和法治意识的引导。③样式设计,通过优秀企业网站欣赏,引导学生设计布局美观的网站,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④交互设计,通过对编程规范的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
此外,在课内实践和课外活动的小组网站建设项目中,通过协作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
2.4.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教学过程育人
发挥线上线下各自优势,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网站策划—网页设计—网页制作”Web前端设计工作流程、“课内—课外—慕课”教学环境中。课前学生观看慕课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线上拓展资源中;课中通过网站项目实践提升高阶应用能力,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案例和互动研讨中;课后小组协作完善网站项目,将课程思政融入项目实践中。
例如,在“编辑网站首页内容”任务中,线上发布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相关的互动讨论问题,线下结合抖音、百度等网站的违规案例,引导学生在网站内容中坚持主流价值导向,杜绝不良和虚假信息,展现正能量信息,增强法治意识。通过线上互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小组项目、成果展示、课外实践等多元化方法达成育人目标。此外,在课程设计项目中,学生以“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等主题作为小组网站建设项目,网站策划和资料收集中融入社会责任感和传统文化,网站设计融合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网页制作融入团队协作和工匠精神。
3 课程评价与教学实践成效
将课前、课中和课后 3 阶段纳入评价体系,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线上和线下评价相结合、理论和实践评价相结合,互动讨论、课程设计、任务测试、期末考试等均融入思政点,从注重考试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和效果,实现对知识、技能和价值目标的综合考核。
近 5 年课程校内学生评教均为优秀,评教分数均排在学院前 10%。在 2017 年、2019 年、2021 年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调研中显示,该课程是学生收获最大的专业课程之一。近 3 年先后获得教育部电子商务类专业教指委首批推荐慕课、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级混合式一流课程、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课程案例入选 2020 年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优秀案例。
课程设计中 60% 的网站主题聚焦于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等社会问题,彰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近 5 年依托课程设计项目,学生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15项、省市级奖励 20 多项,项目选题聚集社会问题,彰显学生社会责任担当。
4 结语
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教学育人目标,不仅要求教师深入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还要求教师不断强化育人意识和提升育人能力。
Web 前端设计课程根据电子商务专业思政育人目标,结合课程“技术工具性、内容人文性、设计艺术性和实践应用性”的特点,从行业热点、专业特色、课程知识点、网站项目 4 个维度挖掘思政元素,基于“实践育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将职业素养、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美育教育 4 个方面作为课程思政切入重点。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真实项目为牵引,实现隐性思政元素与显性网站项目融合,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到课内、课外、慕课 3 个课堂,内化于项目实践过程,通过“乡村振兴”“三农电商”“传统文化”“电商三创赛项目”等主题网站的策划设计,构建了“隐性思政元素+显性网站项目”课程思政融合路径”,为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波, 潘旭华. 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与“专业化”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 2011(18): 8-11.
[2] 李立威, 常金平, 盛晓娟. 电子商务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 办公自动化, 2021, 26(19): 33-34, 14.
[3] 李立威, 盛晓娟. 基于OBE和课程思政理念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 21(9): 159-160.
第一作者简介:李立威,女,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liliwei@buu.edu.cn。
引文格式:李立威, 王晓红, 李丹丹. Web 前段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23(5): 45-49.
转自:“计算机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