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2023/6/9 17:00:01  阅读:71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5P11P12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摘自《行政管理改革》202211期,范利伟摘

先进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根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华大地上绘就了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华文化壮美画卷。

现代文明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价值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他们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文化运动有力地打击和动摇了长期统治中国的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使先进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在中国社会掀起了生气勃勃、浩浩荡荡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适合现代中国发展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思想和社会环境。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评价的:“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正是这个“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民族觉醒、走向现代化之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此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这个“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工农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民族复兴的道路,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先河。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凝聚全民族共识,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加快建设凝聚力和引领力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突出强调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软实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一是在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宣传教育活动中,系统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社会规范和社会行为中。二是星罗棋布的红色资源正在转化为红色旅游景点景区,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载体。三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深度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夯实法治国家的基础,努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三)把完善网络生态作为建设持续向好的舆论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

我国坚持党对媒体的全面领导,坚持宣传正能量,唱响主旋律,逐步建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内宣外宣互动的传播格局,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首位,以先进技术支撑媒体传播体系,创新传播手段,寓教于乐,滋润人心,打造天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结合,把人们的思想、情感、心理表达出来,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实现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思想、情感、心理的交流交融。文化遗产开始“活起来”,国潮国风成为新时尚,“博物馆热”“考古热”“非遗热”“古籍热”此起彼伏、蔚然成风,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转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中国文明历史的深入研究夯实了中华文化根基

一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助力中华文明探源。二是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有机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散发出时代魅力。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通过现代技术越来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文化繁荣发展中铸就国家和民族之魂、国家治理之魂

(一)公共文化繁荣丰富充实人民的精神生活

一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不断完善。新时代以来,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参与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的空间持续得到拓展。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推动“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三是人民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各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艺术团体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了像乡村“村晚”、“大家唱”等群众喜闻乐见、便利性强、可及性大的文化活动品牌。

(二)艺术创作持续繁荣,迈上高原,探索高峰

新时代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健全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工作机制,大力支持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等,艺术创作体系不断完善。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当代中国文艺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新气象,推出了一批既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又能激发人民精神力量的艺术精品。

文化自信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现代文明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国家的显著标志,是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社会文明重在建设、以立为本,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二)不断增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和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入社会生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把自己的文化工作、艺术创作聚焦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在培根铸魂上守正创新、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通过文化艺术创作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化文艺的新气象新风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3D技术、元宇宙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艺术手段。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当前就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鲜活的社会生活,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