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学术力量
2023/6/9 16:51:55 阅读:83 发布者:
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需求、坚实的民意基础,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5月18—19日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深入交流,就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达成了重要共识,擘画了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精神,为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更好贡献学术力量,是新时代社科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古老丝路焕发活力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心,自古以来便是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重要通道。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5月26日,在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中国—中亚峰会”会议精神学习座谈会上,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首席专家田澍表示,中国—中亚峰会的召开对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开展中亚研究及古丝绸之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中亚地区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全面复兴,倾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深度合作,将双方关系带入一个崭新时代。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四海认为,从理论视角审视,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亚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中亚外交理论内涵的丰富与扩充,对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及中亚国家全面复兴古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对全球国际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现实视角来看,此次峰会成果必将成为中亚国家发展振兴的核心推动力。
中国—中亚峰会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标志着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正式扬帆起航。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看来,中国—中亚峰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脑会议。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中国为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不仅得到了中亚国家人民的认可,还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最主要路径在于建立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建立则来源于各国领导的亲力亲为及战略推动。从中国—中亚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中国未来与周边国家达成国家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学术院长李建民表示,中国—中亚峰会的元首会晤机制化是中国与中亚合作新的历史丰碑,打造了中国与中亚合作交流的顶级平台。此次峰会规划了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的重要蓝图,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提出了新的目标。
人文交流持续深化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了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李建民表示,10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教育、文化、旅游、考古等多个人文领域的合作,呈现出不断加深和拓展的态势,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和人文基础。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黄达远结合其在中国—中亚峰会服务保障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谈道,中国—中亚峰会推动了中国与中亚民间交流合作持续升温,这也引发了他对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思考。他建议培养更多的复合型语言人才,为中国与中亚民间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学术力量不可或缺。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德芳以敦煌悬泉汉简中有关大月氏记载为例,结合相关史料与考古发现,考证了大月氏的活动范围及其在中西交流中发挥的历史作用,论证了中国与中亚交往的悠久历史。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李玉璧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涵盖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世界主要法系,是借鉴异域法治文明成果的天然平台。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翻译和比较研究,发掘不同国家的法治文明精髓,吸收借鉴其有益经验和合理成分,对完善中国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此背景下,学术研究应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田澍呼吁西部高校及科研院所继续发挥地缘优势,彰显中国—中亚人文交流研究特色,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库支持。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马玉凤对更好推进中国—中亚人文交流研究提出了四点展望,即关注前沿、历史与现实结合、视角方法多元化、资料多元化。王四海认为,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智库作用,为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作出相对全面、客观、准确的知识贡献。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僧海霞认为,学者应主动作为,以学术研究成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民众提供更好的、更有益的文化交流路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