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网络与企业创新——理论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023/6/9 16:34:49 阅读:68 发布者:
作者简介
程大中,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
汪宁,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原文刊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年第5期
研究背景
在过去的40来年里,中国经济保持着年均近9%的高速增长。但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年均增长率降至大约6%,未来有可能进一步下降。这其中的原因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突发性事件,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的结构性因素和基本面问题,而研发创新不足则是重中之重(Cheng等,2021)。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研发创新水平与自身经济地位很不相称,在高端发动机、数控机床、科学仪器、先进材料、芯片等诸多关键领域与美国、日本、德国等科技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这一背景下,国家也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这意味着,提高企业创新水平,直接关乎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能否实现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向“中国创造”(Innovated in China)的成功转型。
然而,企业的研发创新并非易事,不仅受制于企业自身的内部资源约束,而且受到企业所处的上下游生产和贸易网络(Production/Trade Network)的影响。这是因为现代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循环经济、或以生产和贸易网络为特征的专业化分工经济(Yang和Ng,1993)。在这一网络中,企业是最主要的“颗粒状”(Granular)经济活动主体(节点,Node),而企业之间的贸易关系是最主要的网络关系(边,Edge)。那么,企业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提升对其自身研发创新到底有何影响?文献中对此问题的讨论非常少,一个关键的难点就是缺少企业间的贸易数据,从而难以直接构建企业层面的贸易网络。对此,我们利用中国上市公司在其年报中披露与主要供应商、客户贸易信息的契机,探究了企业在与上下游伙伴形成的贸易网络中的位置变化如何影响其自身的研发创新。本文的研究不仅为企业利用贸易网络破解创新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揭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未来创新增长的结构源泉。
主要发现
本文首先在Baqaee(2018)的生产网络模型框架中引入关于企业创新和交易成本的分析,为企业贸易网络地位与创新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然后基于2009~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供应商-客户贸易网络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研究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主要发现如下:
(1)企业的贸易网络地位提升显著激励了其自身的研发投入,即占据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创新水平,这一结论在进行工具变量回归和更多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存在。
(2)与相应组别的其他企业相比,企业贸易网络位置的提升对自身研发水平的促进作用,随着企业与其贸易伙伴之间地理距离的缩短、贸易伙伴创新水平的提高以及企业自身位于贸易网络下游程度的加深而增强。
(3)企业所在行业层面的贸易网络位置提升也显著提高了其研发水平,即存在正向的外部规模经济、或网络分工经济效应。从而,不同层级的贸易网络对企业创新产生了互补效应。
(4)企业在贸易网络中的位置通过边际成本降低、产出扩张和交易成本提升三种机制影响其自身的研发创新,即企业在贸易网络中的中心度越高,则越可能通过降低生产边际成本和增加产出促进创新投资、通过增加交易成本抑制创新。
政策启示
本项研究对于思考在专业化分工和贸易网络化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国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启示:
(1)我们的基本结论发现,企业的贸易网络地位提升有助于改进其技术研发水平,说明外部贸易网络资源对激励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企业在拓展贸易网络时,应将企业贸易网络带来的创新效应纳入到其经营目标和生产函数中,综合运用自身技术和来自贸易网络的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更好地应对日趋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变化。
(2)交易成本提升机制是贸易网络地位提高抑制创新的重要渠道,原因在于位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从事的交易更加频繁,这增加了交易的次数,从而提高了总量的交易成本。对此,我们可以尝试降低单次交易的成本,缓解网络中心度提高引致的总量交易成本的上升。为此,政府需要持续改善和优化市场环境,确立竞争、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扫清企业面临的制度性障碍。
(3)贸易网络地位提升对企业研发的促进作用因企业与其贸易伙伴间地理距离的缩短、贸易伙伴创新水平的改进而增强。因而,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降低因地理距离和行政距离引致的成本;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力度吸引外资,使国内企业接触更多研发创新水平强的企业。
(4)行业贸易网络的地位提升也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说明贸易网络具有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或网络分工经济效应。因而,国家产业政策的设计要兼顾关键企业和关键行业两个维度,注重奖励能带动本行业和相关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攻关。
END
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微信公众号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